|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6 08: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节日中的戏曲传播+ U8 S& m- V( [' V1 h, W, R" i
' g/ d" w r/ _; E
应该说,中国古代戏曲命运很不佳,它从诞生到发展,都受到官府冷落。在为官者看来,戏子等同于娼妓、戏曲是“诲淫”、“诲盗”。再则,戏曲聚众取乐,对只“驯民”、只要求做“顺民”的官府来说是破坏农事、伤风败俗,甚至有扰乱人心之嫌疑。因此,从元代开始,朝廷就都颁布禁毁戏曲的法令。虽然统治阶级拼命追求声色之娱,宫廷蓄养优伶乃至戏班并不鲜见,但权贵们却贱视戏曲。清代就曾规定,满族官员一律不准登台唱戏,改装潜入戏园看戏者,要革职或流放。
1 c! z& s, S, C* M; }' R4 J. d; J6 I/ G6 h" u& `
尽管如此,戏曲不但屡禁不止,相反它在下层群众中的传播极为广泛、深入,尤其是在重大节日,戏台一直是广大民众的“精神中心”。
* h7 n, j) Y$ x2 \
3 b7 U3 \2 F. Y- [ 首先是过节要看戏。在古代农村,只有佳辰令节才搭戏台演戏。每逢年节,张岱的《陶庵梦忆》记录明末清初南方的戏曲演出活动:舞场歌台,车马交错,游人毕至,可谓热闹。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演出尤为盛大,尤其中秋节,“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茎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
* q6 w- M' a9 Q5 {! _# _: J7 c, b# s7 {( ]' P; i, r1 R+ c0 ] `
其次是神会聚戏。神会即迎神赛会,是乡民祭祀土神一类,多在春节过后或者是社日活动中。“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因为这种活动与土地崇拜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所以是老百姓的重要活动。清刘曾《梦园公牍文集》卷四说:“乡社春秋祈报,演剧酬神,乃古人琴瑟迓田祖之遗意。”鲁迅先生有《社戏》一文,也生动描述晚清绍兴乡间社日聚众演戏的情形。在神会节日中,有神诞、庙会、求雨和禳灾等各种各样的敬神祈福活动,演戏是这类“淫祀”的重要内容。南宋陈淳就写有专文说到“淫祀”和“淫戏”。每逢如此,江南可谓百里外舟楫咸集,浦滩上下,泊舟万计,媚神信鬼;名班演剧,百技杂陈,笙歌之声,昼夜不歇。
: Z2 l- B# f/ o& d' H* _0 G5 i- P) X! f G
每年春播夏锄和秋收冬藏的几个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避忙就闲或农事完毕之后,农民在新的一年春耕生产尚未开始或庄稼未收割或收割了,有较多的空闲和宁静的心境看戏,农事丰歉,人畜休咎,都要搭戏台聚众演戏。南宋陈淳《上傅寺丞论淫戏》说:“常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图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曰‘戏头’,逐家裒敛钱物,豢忧人作戏。”岁末年初节日是戏曲演出的旺季,这在广大农村表现得尤其突出。( v0 Q( `$ S! i
" A4 Q* @7 w# }8 o& ~, L. a+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