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2-9-21 07:42 编辑
% W( }4 j0 D1 }9 H- i7 x t; ~+ u/ P) I* Y7 C3 u$ H0 L: Y
2 Q6 x8 P5 S. _/ S 代 序
关中,亦叫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是中国最早被称作“天府之国”的地方,曾有十三个王朝在这儿建都,其历史之悠久、文化积淀之厚重,皆称冠神州。此文所列之二十“怪”,其实就是昔时之民间习俗也。户县是十三朝古都之第一都西周丰京的所在地,地处关中腹地,其习俗当是关中习俗的精华。 笔者户县人,生于斯,长于斯。19岁以前,由于生活在家乡方言、习俗的圈子里,那时根本就没有刻意收集并研究方言、习俗的想法。后来在部队以及企业工作之便,经常接触外地方言、习俗,在比较中才发现西安方言、习俗的独特之处。但当时仅限于闲聊。后来,有一天,《惠安报》主编王玉虎(我们同一层楼办公)蹲在洗手间朝我要稿,说“快,来个短篇,救场如救火,就缺手大一块……”。于是,我凑了十几句方言交差。当时,王主编没瞧上,说不行,让我重来一篇。我俩常开玩笑的,我说“不行拉倒,我又不是贾平凹,那有那么现成?”两周后,王笑嘻嘻来让我再来一篇方言。想起上一次的受冷落,我何必自讨没趣?我说“避(方言发音pi辟)!你不是瞧不上么?”王忙作解释,原来那天王拿不准,又很急,便去请示部长山永堂,孰料部长看罢大加赞赏,王只得用了。没想到见报后反应极好,不断有人打电话希望再登——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除了报纸上刊登,还经常有人来讨教。当然,来讨教者多是外省籍人,因为我所供职的这个上万职工的大型企业,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由于不懂方言,甚多不便。就这样,在845(惠安的第一厂名)这个范围,我被冠上了方言专家的“头衔”——形势“逼”得我不得不收集并研讨方言。迄今,我能有上百篇文章发表而且计划出两本集子(其中一本是实用方言)并被吸纳为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被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聘为民俗文化研究员等,其实是从给《惠安报》写方言起步的。衷心感谢惠安这个园地,更感谢生我养我的户县沃土。 ' Z6 V8 e7 K9 p1 a. b F2 e
; t! L, [3 c6 t- U+ l, y. l( } 解读“关中二十怪” 文/靳应禄 一. 厦房一边盖 厦房一边盖, / q; F8 w& k# \) |
安全又实在。 省料是其次, 滴水不朝外。
7 d" D4 B% _. V3 P) y 关中人将两面流水的房(不含楼)称庵尖房,也叫两搭子房;而将一面流水的房叫厦子房,顾名思义也叫一面坡即一边盖,尽管这面坡有长有短,但毕竟是一面,故不能称半边盖。一边盖是相对两搭子房而言的。关中人为什么要盖一面坡呢?说穷人盖不起房,无需大木料,成本低,又实用,这话不假,也算是理由之一,可是大户人家却百分之百地盖有一面坡,说盖不起这个理由就不成立了。
自古帝王都的关中,皇家的文化气息浓厚,表现在住宅方面亦然。有钱人家的住宅首先肯定是独家独院,既要排场,又要方便、舒适,更要安全。其布局依次为:第一进是门房,为门卫和长工所住;第二进是厅房,乃写字、会客的地方;第三进是厢房,即盖在两侧的对称厦房,亦叫两对檐厢厦,一边是奶妈、侍从、丫环及伙夫的宿舍,另一边是伙房、库房;第四进是正房,是主人的卧室。其所以要盖厢厦,其实是采光、方便和安全等的需要。采光好不必多说;方便也很好理解,前后走动少了几道门槛,而安全很值得一提。门房、厅房、正房虽然都较高,只要关了门,院子前后的安全都没问题,但屋檐衔接处却不高,实在是不安全因素。而厦背朝外,和房脊一般高,可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流水的问题,若在厢厦的同方位建门窗朝里、能采光的两搭子房,则后檐之水会流到隔壁,这是行不通的,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不符合民法通则的——既要采光好、安全,水还必须(也只能)往自己的院内流,就必然要修成朝向院内的一面坡。
( d; h& m, ]9 x: L! J& Z b* \4 A, L
+ P# q* ~% \$ M) z
. c4 {+ P( J! A# j' s
6 ~( B7 I$ `3 q- i' \, C: @9 \/ I- r `: e/ Q( K& U# s m
8 C/ b5 e0 u, [; O4 N8 e' d: |
" e1 j0 i8 ~5 \! h2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