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凤酒被质疑业绩造假 专家称国有财产被私分
* t/ h5 x2 v2 ?: c1 X) t2012年09月19日10:05环球时报-环球网李杰我要评论(10) 字号:T|T # K* L7 V0 o& g+ s, }& w3 p
转播到腾讯微博& G' V; l5 v8 {; N4 D4 k, _7 w
- [. ^; D, x! U& u+ U# W 近日,新华社的一则新闻调查将西凤酒推到了风口浪尖。报道指这家陕西白酒龙头企业通过“假销售”制造繁荣泡沫,用“真奖励”向个人输送利益,变相损害企业,致使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亏损达4.2亿元。6 a! w$ q% Z6 S9 f& u' q f
3 P1 @: `8 F* ^+ |8 S 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半年生产经营总结分析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西凤酒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0.2%,利润同比增长4.9倍,主要经济指标创公司历史最好成绩。亮丽的业绩背后却浮现出越来越多深层次问题,让这家拥有悠久品牌文化和历史积淀的陕西明星企业陷入危机。
_$ R( ]0 ]" E, M6 j' m% ]. Z1 h9 Q! E$ X5 k
“左手倒右手”制造业绩“泡沫”. e( i4 U5 j5 K
; i# ]; x2 D$ w, D' h 专家:构成私分国有财产罪) h, `- s" g$ u0 u) q. f( ^5 u
: l% `# _4 c/ P8 ~2 H
据报道,西凤酒用“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制造了业绩“泡沫”。西凤酒公司为虚增销售额,成品酒在内部进行了层层转销。公司本部先将酒对外销售给一家空壳的祥云公司,祥云公司再将酒又卖回给西凤酒公司下属非独立法人的销售分公司,销售分公司又将酒卖给营销公司,最终由营销公司销售给真正的经销商和包销商。而销售分公司和营销公司被指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0 J: h2 |2 A' b* w3 g2 O# a: _/ n; V. F
7 K% b q+ |: ]! Z* V9 T) G1 e- 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教授乔新生认为,由于西凤酒公司生产的白酒回到下属非独立法人销售分公司之后,在不增加销售数量的情况下,增加了销售的环节,从而使每个环节的经营销售管理人员都能获得非法的利润。这种行为已经构成私分国有财产罪,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 u- ~& C/ q) M0 |! U, K3 |' q" W0 q B2 C8 W A0 ?& o
% W2 X* }* d& A( \2 G
7 P( w- d( B3 i/ L+ a% s “开空发票”制造“销售业绩”! k5 f; L$ v2 G2 P- G+ x
5 Y9 p: [# ]$ s, M 业内人士:片面追求数字增长 是不可持续性7 e4 G, I2 T Z
# E: `7 P2 P$ o1 }1 C9 Y2 q# B# F 除了利用内部层层转销的虚高业绩,西凤酒还用“开空发票”手法制造“销售业绩”。每到年末,不论销售商要不要产品,都会让他们给公司打钱开销售发票,实际上并不提货,一些经销商年后再要求退货退款。, H3 J6 K3 \. B5 q7 ^
; e( l c7 t$ C2 Q! p8 t; g 对于西凤酒“开空发票”情况,北京方德咨询机构董事长兼总裁王健认为,先开发票的“销售增长”模式在国内众多酒业中普遍存在。只是西凤酒企业体制原因,造成老名酒复苏缓慢,跟不上其他名酒的增速。他认为这种片面追求数字的增长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性的。企业必须追求增长质量,尤其是市场管理与组织管理的良性化,否则增长是含有潜在危险的。" t# g5 w- r2 ?' Q2 }1 g
) t d) c7 J% x. o5 `% G; | “假销售”对营销人员和管理层有巨大吸引力8 \4 L5 x# s- t7 p. E9 ^0 K
9 [& C% g# r. { v7 ]0 D
学者:为个人利益损害企业 最终将害了自己2 h+ Z( ^) V$ `. N
+ f: k% Q* ?' \6 V1 K
而为了帮助经销商共同完成“销售任务”,西凤酒公司甚至为经销商提供担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抵作货款。尽管企业出现巨额亏损,但参与“假销售”的相关人员和经销商却仍是“盆满钵满”。2 I" _: ^9 t* k2 Y* ~ ]% X
$ Q8 p+ i% i% u3 f
“假销售”对西凤酒公司的营销人员和管理层有着巨大吸引力,因为他们只要“出色完成任务”就能拿到高额奖金。如在西凤酒2011年度全国经销商表彰大会上,斥资3000万元重奖经销商;在2011年度陕西省合作盟友答谢会上,又对经销商进行了表彰,奖励总金额为1178万元;在红西凤2011年度全国经销商表彰大会上,800余万元重奖客户。
! ], W' ]/ @3 C: O7 `6 o" `. Y9 i5 O
; G9 W) q' I/ P! ~, Z: F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永秀认为,西凤的巨额亏损是机制问题加管理问题造成的。因为销售收入越高奖金就越高,所以拼命地虚报收入,多拿奖金与提成。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企业,最终还是害了自己。0 ]( }+ j4 a6 ]( r. k4 J& N2 D1 p. B2 h" S
5 K7 c1 }6 k$ ~! D; g( H; a 包销买断品牌酒被质疑利益输送5 b" l% R% r/ Y+ J- `8 w+ b
7 r* q! ` R; _ r 大股东:这是所有白酒品牌的做法
6 P( s' J* ]. r+ B8 X" m6 g9 ]
I' p% X8 F* f$ [2 a* b4 } 利益输送在一些品牌酒经营销售上表现也十分明显,出现“国资栽树,个人摘果”现象。西凤酒现在有近百个包销买断的品牌酒,一百多家品牌包销商。由西凤股份低价卖给经销商,利润的大头被经销商拿走。这些供应商和经销商,跟西凤股份的管理层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 e6 J; |' U; F3 U8 ?2 e
" a% o* D' d7 j& v# d: o 西凤股份第三大股东——深圳市盈信投资集团董事长林劲峰则否认西凤股份跟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存在利益输送。他表示:“另外成立一个经销公司、旗下有近百个子品牌,都是所有白酒品牌的做法。西凤酒在慢慢缩减子品牌,强化主导品牌的影响力。”( _% v# ?, y f
; Q: n# W+ W# R* A G1 K( B8 f" j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永秀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包销作为一种经营方式是无可厚非的,是有效的。但它是一个系统,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不是一包就灵。包销有短期行为与特别强烈的利益扩张欲,有些行业可以采用,有些行业不可以采用,尤其食品行业。而现在只是“造假销售额”,如果进一步发展下去可能比这问题更严重。
$ |; I% K! K) n% b6 g, r/ \
. [4 @7 ?, Q C6 n! X; Q8 A 徐可强能否再造西凤?+ P1 Q7 ~2 U: x2 b% n
: D+ f" k4 F4 g1 y1 r. u4 [. k 此前西凤对包销品牌的态度,造成了如今包销品牌多如牛毛的现状,造成了包销品牌在山东等市场的激烈竞争,以致“一年喝倒一个西凤子品牌”。3 j4 ], M! w8 J, ?- h' R6 _
1 C# y! q$ B( H! n, Y0 c) v 西凤酒厂包装材料供应部部长张明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开始运作包销品牌时,厂里以成本价给经销商,每年还给广告费、材料费等支持,企业属于“赔本赚吆喝”。$ @0 ?7 A/ s' G v. m
0 W! C( ~7 H5 L; ~- f; Q 白酒风云人物徐可强“空降”西凤,于2010年11月24日正式出任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徐可强提出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新西凤。针对市场现状,徐可强提出“打造企业的核心品牌”。坚决淘汰低价位、影响企业形象、销量小的产品。确立了“凤香经典”作为西凤酒的战略核心产品。徐可强表示,战略核心产品的确立,将结束西凤酒产品线以前的“百凤争鸣”时期,迎来新的“百鸟朝凤”时代。1 _' z8 B9 K+ G7 r$ g6 u
5 A0 n6 M8 ~: B$ j7 @& F. L; O- ] 而西凤酒——这只凤凰是否能浴火重生,能否重拾中国“四大名酒”荣耀,续写新的传奇?环球网将继续关注报道。
3 |# M1 ?5 m' M& V: u0 m
' ]7 H* a8 I' T, K1 B" G: T【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