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 L9 j+ K' i+ N( ]) }2 I
9 e- U8 Y9 \6 ?3 h
4 ~* |3 |& P% F5 F* n8 {% F
: E, n+ ~" O0 ?- q
3 o7 w3 o; U7 n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司机、老师、大学生、社区干部、公务员、网络版主、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等等他们有敏锐的报料意识,喜欢关注和发现问题,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 O, y3 v! }0 _/ [- [, P1 \( b; p# A% t# G* y2 m ?
8月25日9点,2012年度“华商新闻眼”培训座谈会在报社五楼会议室举行。35名优秀报料人最终入选,成为本报第一批“华商新闻眼”成员。为期12天的“万元征集好线索”活动圆满结束,共产生12名千元线索得主。
! n) X$ {9 n/ [/ ^4 q, ?! N- a- x# ~$ s+ G6 \/ Y
主要人群 报料达人、获奖读者、资深网友, @7 L5 z0 N# H& I6 E5 d, u: y
: \0 l/ c6 s& J) [+ b
35名入选华商新闻眼的读者由三部分人群组成:报料成绩突出者、千元线索奖获得者,以及像“西安老方”、“蓝天猿人”、“大耳将军”等,一些长期活跃在“华商呼声与回应”论坛、QQ群中的资深网友,到场的很多人还开玩笑地说,以前经常在“呼声与回应”群中看到“大耳将军”、“蓝田猿人”的各种新闻线索,今天终于见到名人了。5 d D0 f+ [3 n6 B6 w
1 D% L0 g6 i' P2 E) C, r
此次新闻眼获得者平均年龄39岁。年龄最大的,是70岁的网友“桑榆情”;年龄最小的周天立18岁,刚参加工作不久。周天立擅长从微博上报料,快速、新锐是他的风格,而“桑榆情”善于用镜头捕捉新闻线索,深度和内敛是他的特色。0 o8 D/ @. V5 {+ U2 `
4 v9 l: |. `) ^- N: I% g9 F
报料高手 善于发现生活小细节 已有二十多条线索见报
/ U: Q' M. O* H/ p& g1 v( D! Q" I, r( _
本次入选“华商新闻眼”的“报料高手”刘建涛,他去年参加本报“万元征集好线索”活动时就曾摘得千元大奖,今年他去大唐芙蓉园玩时,发现灯箱上白居易的诗有错字;看见房东老汉在家门口自办黑板报;上班途中遇到电子城街道办给环卫工人熬爱心绿豆汤……这些日常小事在他眼里都成了好线索。
$ K+ V# l, m+ V6 j* A1 L- L3 `; ~! w( R4 r
“要想具备一双新闻眼,就要学会用新闻的眼光看世界,今年上半年我已经有近二十条线索见报了。”刘建涛颇为得意。
' S' u0 v4 h2 v( O1 ]9 D8 t
# K7 ? m! b- o7 \( V8 w z 现场培训 报料达人现场报料 热心读者勤记笔记
# y5 g9 i0 b( D H" B& j6 y! Z+ T$ q; n# Y3 S7 T4 b1 ~
为了提升读者的报料能力,座谈会现场安排了培训内容。社区新闻部主任刘俊峰为到场读者讲解了“我们怎样发现周围的新闻”,用曾报道过的《74岁的她声音像孩子》、《楼下养了狗狗叫“嘟嘟”楼上邻居的孙子也叫“嘟嘟”》等举例说明。
6 C! h' o) M" r
& K( I& M! L( s- C% K, M 读者席绪良对此很有感触,“社区新闻就在咱们身边,只要勤观察就能发现”,他随即现场报料,“我们小区有一个老太太,每天晚上手拿一个电喇叭,在小区内四处走动,提醒大家防火防盗,这应该是一个社区新闻的好线索,你们快关注一下。”
$ Q E! B+ s& X6 |7 P. G/ @. q: }1 n& b
热线部记者杨琰冰随后就华商报线索库中常见的“都市发现类线索”和“紧急突发类线索”的报料要点,向读者进行了介绍。去年《蚂蚁军团大战》千元好线索奖的获得者为大家回顾了当时如何观战蚂蚁,如何守候在现场,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兴趣。
% @' V3 v5 O: b( G5 G) z
9 V9 W% U* o# x* q8 p. Z1 v7 C 培训过程中,中学老师段慧峰和网友“桑榆情”非常投入,他俩一个低头认真地在作业本上记录着培训内容,一个手持数码相机拍下每一张ppt幻灯片,“内容很实用,这么好的资料我要全拍下来,回去好好学习。”网友“桑榆情”说。
, \; k i D3 b) o* v( M! b
! z L7 y1 D7 x% t; e* M9 M 报料感言
' a5 u! p, E) F8 t/ Z5 `* U. }
/ F" ]3 X' ~% A4 O! g “一个人的一条小线索,丰富了一大群人的生活”
% c4 l& R" T$ _; y/ b# S4 d: k4 x9 n9 k W" a) ?7 O% \! I
互动环节,大家争先发言。雁塔区青龙社区居委会主任李桂君说:“我之所以给华商报报料,是因为它确实能给百姓解决问题。”她向大家讲述了今年7月份社区的一块健身广场曾被施工队侵占,经本报关注后,违规施工被制止的事件。“华商报就像是大家的菜园子,每天为我们出产新鲜的蔬菜,有了报料人给它锄草施肥注入养分,它将永远保持勃勃生机,一个人的一条小线索就丰富了一大群人的生活。”刘建涛的比喻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7 I! y/ H: K4 E0 p& ?' V: V, L% C% m: M" H
活动尾声
p7 E7 A f! Y8 \% C
- P4 I! |- k4 l8 z' b: ] 与会读者交流报料心得现场加入QQ群和飞信群
. d1 ~* R0 o8 ^& ^0 N3 _& M
1 j/ i* T" X8 ]5 M- `, } 11点,活动临近结尾,讨论仍在热烈进行中。读者李桂君提议,与会人员现场加入华商“呼声与回应”QQ群和华商报飞信,“很高兴能够认识这么多新朋友,有了这么两个平台,大家就可以随时交流报料心得和经验,也便于我们和报社保持联系了。”李桂君高兴地说。9 W4 ~ l0 Z9 o9 l
. Y O$ N% q% j& I, U V; {" h 本报记者杨琰冰宋小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