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阳子 于 2012-7-15 19:19 编辑 ! R% M+ p6 R0 Y, V: P: w& s
% t+ h( i# x" E$ I! E* o" O# y2 Y
西郊花柳又逢时 7 K9 K4 t; C# P: Q d, ^. q
在中国古代文化人的眼中,大凡世间的普通花草都可以有他的意思。唐诗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古代像这样咏花草杨柳之作甚多,可直截了当的诗句我看还是小时候最先学咏的这首诗了。 家乡户县,依秦岭而傍渭水,物产丰富而景色如缀,秦汉有上林苑为皇家后花园,唐诗圣、宋代苏学士也常临这里山水吟诗作赋,清代户邑学者杜肇卿在外就学,常以“外地他省者每当课暇间谈,皆称己乡胜景”,并绘钟楼远眺、绣沟春禊、钓台花浪、西郊花柳、渼陂泛舟、玉蟾稻塍、紫阁青冥、圭锋夜月、草堂烟雨、重云雨巘、高冠瀑布、灵沼瑞莲等“户县十二景”以作传世。 “西郊花柳”是为一景,在户县城西涝河之滨,涝河是“八水绕长安”其中之一水系,经户县城西以为津。昔日,有明太史王九思所修惠民桥一座,称“太史桥”,此为“津当西走凤汉,东走省会之要冲”。桥边水上桃桃茂盛,修竹彼岸,仲春时分,涝水清清,映花间柳巷,终南翠峰相成辉。宋时理学家时任户县主薄的程明道,吟咏的“傍花随柳”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为后人所传诵,并收入《千家诗》第一首。“西郊花柳”一景也被故乡人引以为骄傲。 其实对于柳色美景,古人早已青睐不暇。陶渊明喜菊花,却要植柳并号“五柳先生”,如有人专门研究,这可能更有深层次意思吧?明代人有小品文《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纷纷,微飔而过,红雨满游人衣裙”,桃花被遗忘,却以“柳陌”命名,我想作者必是以疏条朗枝为淡泊有致,以翠绿冷色给人以清新爽逸,以垂而自然求自在悠闲。 故乡“西郊花柳”之相映成趣,清代文人王心敬面对山色水光,花红柳绿,发出了“春雨春郊清,春深春鸟鸣,可无点也咏,辜负此春情”的感悟,有意思吧?“西郊花柳”也让清代时任户县知县的文人吴庭芝大呼其美,并诗曰“荫蓊花柳遍郊西,极目川原惹眼迷;路接青云垂绿萼,芳搴紫魏间长堤;有怀持赠歌三叠,恍若寻流过五溪;禽鸟春晴争出谷,幽亭深处夜莺啼。”这样的美景感受,就是文人仕士的自然情怀。 西郊之景象,在烟波之中鹭飞鸟鸣,在垂丝下小憩,这是古代文人的境界,更是市民的愿景。观柳,听柳,品柳,享受柳,这是善良待人,恬然出世的情怀,在垂丝间的传递和荡漾。 在户县改天换地治理涝河,水道重新规划,当年的“西郊花柳”成为郊农麦垄菜畦,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和餐桌饭,但却似乎失去心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士农工商一般人等,于涝河水畔,明道路旁(以宋时户县主薄程明道字号命名的路),植柳两行,栽花万枝,柳成绿荫蔽日,花已艳丽迷人,清流潺潺,旧景慢慢重现。 蜗居县城数载,常去西郊感花悟柳,恬淡心境,春日偶得几言,“鲜花艳艳彩蝶依,芳草萋萋丽莺迷,杨柳青青紫燕舞,桃杏娇娇百鸟啼。”这是我前几年西郊怀古感物的一片心。 今日之西郊,荣华水岸新城在柳荫水流中拔地而起,商贸学府亦在花间柳丝中育才而就。滨河公园草青柳绿,步道隐现在绿荫之中,晨练的市民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晚憩的人们安逸的游走在水岸柳下,唱一曲古远缠绵的曲子与古人相拥,跳几转热情洋溢的舞步向未来奔跑。西郊花柳给了人们更多的意思,不由使人即兴而赋:“太史古桥惹人思,西郊花柳又逢时,河滨夜色新景象,邀朋举酒醉题诗。” 新的时代给予西郊花柳新的意境,由“亲台柳传”的辛酸,到“折柳赠别”的伤感,早已变成了《红楼梦》中薛宝钗《柳絮》诗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抒梦情怀。 故乡西郊涝津之花柳,不也赶上了好时光了吗?
& O9 \- g$ D6 ]/ h1 Q& ?& f6 p& i/ L$ q) A* U% t% b! P8 t5 b
6 [$ S0 g6 v$ w/ ?; } 2012年5月4日 于户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