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渭水渔人 于 2010-7-10 12:13 编辑
2 M( x- a: J8 {5 M3 J$ D8 V# ^# l! U* o' R2 `
转自中国摄影网7 P7 v7 H$ J- Y4 y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我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近年来随着众多机构和个人(如柯受良等)的“飞黄”壮举而声名鹊起。2 b. w' j) m. ?( H6 ]5 g: u/ f
" b, W1 }! R; B" I) d 壶口瀑布在山西省吉县西南25公里处,黄河流经此处时,由于两岸高山挟持,河水犹如进入一个狭窄的瓶颈,由原来的300米宽邃然缩减至50多米,最后形成落差二三十米的壶口瀑布。站在瀑布旁边不远处,可见激浪涛天,气势非常壮观。胆小的人最好不要站在前排。- ?7 `! l! {+ s( L
, G% W: ]% m: |8 V
7 [4 a! N! z( r: L2 M& f
7 ~, S I- Q: ^ 在壶口黄河水跌落的地方,即壶嘴的正当中,有一块油光闪亮的奇石,人称“龟石”,它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着那么一点点,这又给壶口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3 {& R+ w9 M' y
! A( K$ W$ T5 Y8 S& D" y* E- I 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还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
7 j" m! B, n- E4 F/ G 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槽,形成落差达50米的壶口大瀑布。
' y7 ?9 ]! ~5 \ 壶口瀑布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们惊讶的是其流量却相当可观。在冬季枯水期,秒流量最少时仅150至300立方米,这时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以俊美之感;四月初,一旦冰河解冻,秒流量骤增至1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这时,巨流夹着大量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震天动地;到夏季,秒流量增至1000至2000立方米之间,这时,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穹,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这时洪波怒号,激湍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9 w& {# z) S% D7 T 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舟”、“飞鸟难渡关”之说。原来,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到壶口,人们都得在岸畔拉纤绕行;至于迎风展翅的飞鸟,因为瀑布呼啸四震,云烟迷漫,惊吓得也不感飘然而过。由此可见瀑布之惊险、磅礴。在壶口黄河水跌落得地方,也即壶嘴得正当中,有一块油光闪亮得奇石,人称“龟石”,它能随着水位得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着那么一点点,这又给壶口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9 h# y ?! \- d" O5 N
 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还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巨石上镌刻着“卧镇狂流”四个大字。说来甚怪,河水至此,就乖乖地分成两路,从巨石两测飞泻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另外,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 I3 s! t& \# a, D
 壶口瀑布偏北不远的地方,有座人祖山,据说“天下之合”即由此而来。伏羲兄妹成为人类最早的祖先,就是因为在此山“隔沟滚磨”经上帝同意结为夫妻的结果。现人祖山上仍旧保存着伏羲庙遗址,庙内尚有“隔沟滚磨”画像,另外还有两眼泉井,终年不竭。
0 }5 |8 D8 c8 I. [# P! E' ]9 H 由于四季气候和水量的差异,壶口景色也时有所变。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农历三月间,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称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这两个时期,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主瀑难以接近,但远远望去,烟波浩淼,威武雄壮。大浪卷着水泡,奔腾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势,飞流而下。真是“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彩虹。”此情此景,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数九寒冬,壶口瀑布又换上了一派银装玉砌的景象,在那瑰丽的冰瀑面上,涌下清凉的河水,瀑布周围的石壁上,挂满了长短粗细不一的冰滴溜,配上河中翻滚的碧浪,更显示出一幅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
- V: {& ?, L+ ^- V! I" _; v%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