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上善若水” 中国有句哲学俗语,叫“知人易、知己难”。无论任何人要看清自己的面目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神志清醒的人,太重视面子了,只爱别人说好,偶尔遇到别人指出缺点时即生肝火。虎倒势不倒是比较普遍的心里状态,对历史上哲人的训诫,总是说来头头是道,却不愿与自己内心对照,更谈不上践行。求神拜佛只是厄运降临和欲望难以满足时才焚香磕头求神庇护和保佑,毫无真诚可言。在社会活动中,总是把一颗扭曲的心灵支撑着一副灿烂的面孔作为处世技巧。这是民族弱势文化属性的具体体现,必然导致人们爱的能力丧失、友谊之光暗淡、慈悲一词在现代利禄的词典里发生了转义。 费尔巴哈对人性做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人的兽性在人之内,人性在自己之外和之上。理性和文明社会所实现的事以富于人性的外在环境抑制和涤除每个成员禀赋的兽性。这是因为人毕竟是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在道德的实践中要求人们忘掉血肉之躯和享乐观念,这实在是强人所难,于是为了有效地抑制人的兽性一面,使其社会和谐幸福。人类的先知们不遗余力进行了解救自身的探索,创造了高于自身的精神存在,便有了不同信仰与宗教。目的在于引领人们确立共同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处事习惯,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爱因斯坦说是生命中不加思索的行为习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到教学说里,老子的道德经渗透着高尚的道德修养精华,楼观台道教圣地门前的上善池旁,“上善若水”四个醒目的大字格言系老子思想的核心,表达了至善至爱的人格主义,创造了人类伟大的精神境界。既是摆脱虚妄和丑恶的有效良方,又是造就高尚灵魂和升华精神的指南。 既然崇高的善举有如水一样的境界。首先就必须对自然界中水的特有品质做一番深刻探究和丰富想象。就个人不全面的认识。其一,润泽万物,不图回报;其二,柔弱处事,滴水穿石;其三,甘居低下,融成大海;其四,沾污自己,洁净他人;其五,互相接纳,包容祥和;其六,涤荡污浊,自律自净;其七,一心一意,不见异思迁。只要细心品味,把自己内心世界做人的思路与水的慈悲的胸怀相互挂钩,我们显得多么的功利和世故!多么急需有认清自己的必要,一种强烈的负罪意识迫使我们必须从内心脱胎换骨,从表面装腔作势的假做作中真正解脱出来,自觉地领悟“上善若水”的博大精深领域,虔敬地承担生命意义的责任,用心审视心力被金钱吸引的奇怪世界,认识造成社会灵魂窒息、道德沦丧的可怕后果。应为鄙俗、污浊、糜烂的现象而害羞和愧疚,在痛心思考中焕发善念。从理所当然中看出荒谬,从司空见惯中感到惊讶,从麻木不仁中得到醒悟,去掉徒有虚名的标签,心灵增添几分高贵的内涵,真正走向人之为人的最好途径。 应该承认,人在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里都有阻碍自己朝理想人格迈进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没有一种稳定价值作为依据,更缺乏伟大的理想来检视生存意志的黑暗和耻辱。时至今日,确实到了需要抑制情感冲动,多用理智的时候了,我们要用冷静的头脑、平心静气的咀嚼“上善若水”的深层意味,向水的品质学习、力求灵魂的至善。每逢黄昏,把生活现实和心灵深处审慎仔细对照,了解自己的弱点和过错,甚至大恶大罪,克服无奈和绝望,把内疚和羞辱意识化为上进的信心和动力,谦卑的迎接生命的明天。 作为一个有尊严、理性和成功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体面一些、高尚一些,不断按照自己的价值信念塑造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这就要要求我们的处事方法乃至一言一行必须经常与最高存在沟通、跳出愚昧之外、焕发全部良知,时刻视察内心世界,生活中如水一样宽容,与坏人打交道让其不干有害于世、有害于人的事、团结好人干实事、跟着聪明人干大事、这是健全生命严肃神圣的使命,又是对生命应尽的责任,也是人生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