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戴永智 于 2012-3-1 08:28 编辑
8 k) k6 O; ^, N3 o/ k* c! V3 K& Y+ g& C4 {- Q
余姚村和马营村历史寻根( F" W1 H/ T8 G$ a- \
戴永智
% f5 m8 _, U1 A2 C8 [% d 根据已故的原户县文化舘长马宏智先生缀集的《户县氏族寻根》一书所载,余姚严氏乃“邑北之钜族耶”,该文云:严氏,“本芈(音mi靡)姓,楚庄王后,以谥号为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魏、晋之际,有复本姓者,故有庄、严二氏。”《通志•氏族略》望出天水、华阴。(此为马氏所撰一书中之摘录)
3 b% G% o- R+ |5 k$ X. f! i5 v 余姚村名来历& b! F2 H& @1 `% e( J# i
北宋末期,浙江余姚县,有一元祐年间明经举人,姓严名肃,字恭钦,出仕豫州,任西京通判,于洛阳做官二十余载。至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金兵南侵,人心不安,恭钦公告老休致,遂携四子:存仁、存义、存礼、存信(相传还有时任洛阳县丞的外甥张存智)离任回乡。起程三、四日,因被金兵阻窒难归故里,故又西行赴秦逃难;据传,途中邂逅两位浙江乡里,即时任西京巡抚戴宗和西京学士李谋,便结伴同路入秦地关中,徒至户邑之北禹王村落户立家,后该村原户族绝迹,严姓居首。至元代时,为纪念祖籍遂改禹王村名为余姚村,以示不忘本。3 p3 q) l1 q i) U0 O0 w
马营村名来历6 g7 z' M2 ^! c' V1 y% v
余姚村名形成后,严、张二姓居村南曰南堡,戴、李二姓居村北边曰北堡,亦称“北姚村”。(户邑之北禹王村及余姚村的南、北二堡,户县老县志均有记载;余姚村筑城,北姚村戴、李二姓帮工800,在余姚村北门里原古庙中筑城纪念碑上有记载)直至明朝,因村北有一水池,有朝廷军队养马营地,马群於池中饮水,故名“饮马池”;此后,北姚村才又更名为马营村。
! {! w0 F7 ]: U2 { 另有传说:马营村名与郑姓始祖郑同的官职有关。郑同亦属浙江人,祖籍浙江遂城,明朝时曾任陕西牧马指挥使,常来当时北姚村以北的水草茂盛地带放牧马群,群马在天然水池中饮水,故名“饮马池”。 明洪武八年郑同携家定居于此,后随着郑姓人口増加,在北姚村人数居首,故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改北姚村为马营堡,意在纪念先祖之业。
$ f5 m4 Y: ?7 ?1 s2 d 马营村王姓从苍游许村迁来;毛姓由大王兆伦村迁入,文姓由渭丰渭北迁入马营;其余各姓也均有来历。6 |8 v5 x" E( S' y m
现在的马营村已发展到有三十个姓氏。马营、余姚和三过村,统称为涝店“三大堡”,唯余姚、马营关系甚密。2 n* j# B8 o9 Z$ Y3 b! n
马营村姓氏, X5 i. h- g3 s# r
马营村已故文百苗先生,他生前把当时马营村姓氏编辑成含有历史典故背景的顺口溜:# y2 {, Z; a; b6 F) [
文、王、董、郑、李(周文王懂政理才能治国)。
$ d; v0 [" @1 j/ }7 Y3 U苏、武、戴、杨、毛(汉苏武出使北国,拒不投降匈奴,为保气节而牧羊,亱晚抱羊取暖身上难免沾带羊毛)。8 `0 h! j7 v' Y3 X( I- _; z, {
魏、闫、安、张、权(《三国演义》中,西蜀大将魏延,早有夺权谋反之心,诸葛亮临终前嘱咐马岱,在魏延连喊三声“谁敢杀我”时杀了魏延)。
. n0 |6 P; e7 {1 e& g1 D+ O邓、段、雒、杜、赵(何解待查)。
9 F. s- O5 k c' t% P
5 R n; x$ H4 X4 M后续,仝、石、严(后续为连接词,非姓氏)。
% R+ l! u) E+ Z6 d, J4 r; n朱、何、傅、任、高(有何解释待查)。' k0 v$ S+ Z7 \# }8 U
加上后来入村籍的华、沙、马等姓,马营村共有三十余姓氏。
7 b5 t0 O* n/ l; x 余姚马营秦晋之盟
# ^3 W2 O" V2 h& N 马营、余姚两村由于历史渊源长久,两村锣鼓同谱同调,历史上曾联合建造了“禹王庙”,庙址在余姚村北、马营村西(今余姚小学校址),占地十余亩。庙宇有两进大殿,座东面西;后殿为远古年间治水禹王高大坐像神坛,前殿为祭祀场所;大殿之西,南北两边各有偏殿四间相向,各路神仙泥塑像在偏殿内或坐或立,由余姚、马营及周围各村村民常年供奉。正西方向约100米处有大戏楼一座,台口朝东与大殿相对,意在为各路神仙唱戏,求神保佑赐福。戏台前边场地,呈平面梯形,东宽西窄,相差近二十米;东高西低落差近两米,形成了天然看台。7 y2 a9 a- E( D5 S. Q0 f
解放前,每年正月二十,两村联办庙会,从正月十九开始,会期三天,热闹非凡;如应由余姚村在禹王神前殿摆祭祀,则马营村出钱写戏;次年由马营摆祭祀,余姚村则出钱请戏,逐年如此轮换。
1 k% E# b4 i \0 Y0 G; A2 u解放后,古庙会取缔,但马营村业余剧团经常在这里演出,(一般在农历六月十九两村古会时和正月十五演出。)多由余姚、马营两村村民看戏捧场,其他村人氏,若有评戏不公者,不仅马营村民会出面阻止,余姚村民也会帮腔干涉。0 ~( v" I5 a* J" Z3 e+ d
1954年前后,两村联合在禹王庙宇内办学,因解放初余姚乡乡政府设在余姚村北门里,(当时马营、余姚、黄家庄三村为一个乡)故定名为余姚小学。* a ~4 B( o+ J$ Y7 v
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将原有庙宇全部拆除,未留任何痕迹。经几次扩大总面积已达13000多平方米,今已建成现代楼房式样的学校。生源不光是余姚、马营两村孩子,还有三过村、杨家滩等村的孩子也要在此就读。
+ g/ u# G5 \3 U: l& ^, W: N. Z 由历史考证及祖辈相传,余姚的严、张,马营的戴、李,这四姓祖先,祖籍同属浙江省,北宋末年即在此定居,至今已经870余年。因历史及地理相邻缘故,两村一直保持着“秦晋之好”,两村之间姻亲最多;“姚村马营”是两村村民对外自报籍贯的口头禅。
4 w" r! r; x/ P/ G) |' I" E 马营戴姓渊源; ?% I; M* O$ i$ s# X
戴姓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源远流长,由谥号国名形成“戴”姓。戴,西周姫姓国。《世本•氏族篇》云:“戴氏,古戴子国,姫姓之后。”戴国大约是在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国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和民权县境内。姫姓戴国灭亡后,亡国后的戴国子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国名为氏,形成“戴”姓。4 i9 j }# A0 P: i3 Y+ k#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还不断有外姓融入戴姓;清满洲八旗达尔充阿氏、戴佳氏等,后均改为戴姓;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汉姓改为涂、戴两姓。据有关资料,现今瑶、回、蒙古、土家、锡伯和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戴姓,从而扩大了戴姓队伍。
8 q" |; {7 T4 e/ |9 S: F' y$ H戴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排行在第五十四位,以江苏、浙江等省戴姓人数为最多。
8 T5 w- d% A- r' N4 n: g 戴,在宋代百家姓第二十九句“计、伏、成、戴”中。有人把“戴”姓写成“代”字,实为别字。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根本没有“代”姓形成之史料,皆因个别人贪图方便就写成“代”字,此实为谬误,以致以谬传谬。当今在户口登记,电影中的戴姓人物,有许多也写成“代某某”,这样的错误首先应该从戴姓人们那里开始纠正。
3 X6 j& I. p% @, _; J 2 o; P1 x# y/ }
注:戴姓参考书目《百家姓书库》;严姓参考书目《户县氏族寻根》,《余姚村志》;其余史实由严仁海、严文后和李志明三位先生口传;禹王庙宇大体原面貌由作者亲身目睹历历在目。
& i9 Y2 W ^8 c% h' ~-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