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2282|回复: 6
收起左侧

户县“二黄戏曲”基本失传

[复制链接]

266

主题

1480

回帖

7999

积分

伍.妙语书生

草芥

Rank: 6Rank: 6

积分
7999

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1-8-7 19: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 a9 ^# F( Z, r! h) j( b: @    昨天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同游中闲聊,不经意间,听到了关于我县的一个古老剧种“二黄戏”的轶闻,我感觉到这是一桩新鲜又好奇的事情,便通过老人做了深入地了解后,再经过网上搜集和整理,我才对这个曲种有了粗浅的认识。
1 |& m+ p7 B$ R户县二黄戏曲起源于何时?这位生于1923年、在年轻时受过国民党设在翠华山的军事学校游干培训班的培训、一生爱好戏曲的教育界老人也是一脸茫然,轻轻地摇头,淡淡地说:“不知道,历史很久远了,反正咱们这儿的人都爱唱、爱听。”接着,他便给我讲起了这个曲种的概况来。6 K+ ]- ^9 R: O
    户县二黄戏曲,也可以说是“二簧戏”,不同于川剧、汉剧和京剧中的二黄,是以西皮秦腔,尤以眉户戏曲为基础,借鉴和汲取了川、汉、京等剧种中二黄的一定特色,融入到与西部通商途中便于憩息和饱览终南山色的重镇---户县---本土地缘文化之中来,逐渐衍生成不同于陕南二黄剧种的户县曲种。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的来源:那就是陕南汉调二黄在省城、关中一带巡演中,在户县这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被吸收消化成户县人自己喜好的曲种,加之与秦岭之隔的安康、商洛和汉中的通婚、通商的缘由,进一步强化了近似汉调二黄的声腔在户县的扎根。这既是秦腔剧种在传承中的创新,更是我们的先民们对这片热土的喜爱和讴歌的一种抒发胸意的表达方式。$ U  d) J( x) d
    户县二黄戏曲中,使用的乐器其文武场面基本上和秦腔曲种一样,主要有:伴奏乐队的文场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阮、唢呐、笛子、喇叭等乐器,武场则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锣、铙钹等。假如要登台挂衣演出的话,其脸谱样式基本上和秦腔一样。
5 d1 l1 l; }& ]  |! N! p9 f    户县二黄戏曲,在演出的内容上主要是以秦腔戏曲的剧本为蓝本,按照二黄戏曲演唱。无论是堂会、自乐班,还是在田间吆喝着牛犁地干活,不分场合,随时都能唱,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唱腔表达出来。在唱腔上,和陕南的二黄很近似,外行人一般听不出来;在吐字上,运用地道的户县话气和嚼字,让人听起来亲切、易懂而且印象深刻,引人着迷。( ^$ ]8 Y: F9 [8 ~  E3 j
    不知起于何时的这个曲种,在解放初期时,还在流传着,那时县城东街,就有一个二黄戏班子,置办有箱底,乐器就放在过去的老华佗庙内,一有闲暇,就演唱着。听说后来受到了冲击(县教育界根据当时全国刚刚解放开展的“扫盲”运动,排演了一出眉户戏《换布证》后,就很是轰动,曾经在1953年进京演出,并获得了国家的优秀创作奖的奖励,该剧目在1956年又参加陕西省的汇演),遗憾的是,至此,在“眉户热”下,户县二黄戏曲便慢慢被“冷落”了。在接踵而来的合作化,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运动后,老艺人就慢慢地不在演出。现在偶尔还能听到轻轻地吟唱罢了。
, J/ i% e: b' _# E& F    “后来就没有人学习?”我带着惋惜问道。, u4 C2 E6 F* `0 g0 k
    快要90岁的老人便对我说:“我给你唱上几句,你听听。”不等我表态,他便低低地吟唱起来。只有那么三四句,他便停了,“唉,后来没人学,基本快完蛋了。当时进北京参演的戏班子人员中,现在还健在的连我也只有三个人了。”; x6 l0 X& o% b' {, e. h
    我不能再问下去了,确实怕刺痛老人的心。
& x6 d  l1 q$ Z6 B& F& V+ U" v0 O) X. j3 X% [5 `3 y/ b, V$ }
+ W7 `9 E) v0 S1 ^7 Y
    但愿这篇文章能引起家乡人们的注意,让更多的和可能还知道户县二黄戏曲的老人们口传、身教我们自己古老的戏曲文化吧。: ~* l* p; P4 b1 v) T  B$ c
    快快拯救我们自己戏曲中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吧,愿她再次绽放、芬芳…
* o+ R" m3 f& q' S
6 G* ~* x& J/ G
! b, f) f' F1 J7 _, A% |                                           二〇一一年八月七日  于草楼
. f* \* h3 g8 s( H* ?- B' T5 L2 O" m7 s8 K3 d& J+ j* k
以常态之心走好每一步。

1105

主题

318

回帖

2万

积分

捌.大漠孤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352
发表于 2011-8-8 08: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使我们的文化失传
发表于 2011-8-8 09: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ahp 于 2011-8-8 09:11 编辑 . c) x: h; h! m# J! G$ C. D0 H, L
0 A6 @7 W  z1 \4 r' s
我们的文化传统即将丢失的还远不止于这一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好多的传统已经变味、走向消亡了。
天气放晴了,冬日暖阳,真的太惬意了!

8

主题

511

回帖

3762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3762

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1-8-8 09: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

15

主题

186

回帖

846

积分

贰.杏坛小葩

Rank: 3Rank: 3

积分
846
发表于 2011-8-9 08: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叫她失传

403

主题

5103

回帖

2万

积分

捌.大漠孤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978

社区QQ达人社区劳模社区居民高级会员金牌会员灌水能手云聊先锋

发表于 2011-8-9 10: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拯救我们自己戏曲中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户县摄友俱乐部联络站:朱雀广场二楼国美隔壁  镜子里的小妖  新娘跟妆 美甲 婚礼摄影、摄像 电话  13572909051    QQ 68695400

79

主题

1332

回帖

6560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560

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1-8-10 10: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物质文化的流失,可惜!
绿水浮玉盏,秋雨亲粉瓣。
浅塘蛙几声,小丫欲争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2 18:51 , Processed in 0.1866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