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1-6-24 05:41 编辑 ' g. |0 ^0 ^5 F' N8 k
2 U i) Z3 y7 h5 o7 S" Y( W( n; v; ?# c1 J( S; K5 i
夜过分水岭 我到过几个分水岭,最为熟悉、感情也最为深厚的当是太行山分水岭了。作为给养员,外出采购必须从这儿经过,每个月十次、八次的。 说到分水岭,从旅游的角度讲,的确是个好去处。站在岭上,自然有“傲立山巅我为峰”的豪爽之感。近望,云在脚下飘,远眺,群山似波浪。每当此时,我就不由得要吟、要唱已谱为歌曲的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我来说,觉得在“一览群山小”的此时此刻才最能深刻体会到这两句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那种藐视困难、对强敌不屑一顾的气吞山河的气概。 我酷爱文学,自我感觉有一点点浪漫,非常喜欢登上分水岭的感觉,只要是我带车,肯定会在分水岭上逗留一阵。 太行山分水岭——这个绵延八百里大山的制高点,即使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呆在岭上穿着毛衣仍难保不打几个喷嚏。冬天更冷,刺骨的西北风带着啸声,气温低达零下二三十度,是名副其实的“高处不胜寒”。写到此,先插一段轶事:太行山,离北京不远,依纬度划分,不在高寒区内,按规定,驻在该地区的部队只能配发布大衣、棉帽和棉鞋。鉴于实际情况,我所在的部队申请上级配发皮大衣和毛皮鞋。 部队作风,雷厉风行,总后一位副部长亲临查勘。不巧,专车在分水岭上抛了锚。那时尚无移动电话,无法联系,隆冬之夜,副部长一行只好露宿岭上。有了这一夜的切身体验,原定第二天的查勘内容就全免了,当场就同意了为我们部队配发皮大衣和毛皮鞋。 我穿越太行山分水岭无数次,其中有一次让我终生难忘,时间在六六年春。我去拉煤,返回时已经爬上了分水岭,依惯例对汽车稍事检查后就该下山了。这时,司机惊慌地告诉我说刹车油漏完了……多次跟车对汽车已有一些了解的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还没有听到过有那个司机在没有刹车油的情况下敢过分水岭。时夜幕已低垂,就地过夜吧!冷倒不是主要问题,最恐惧的是说不定会遭遇狼群。当地有“白日飞禽少,夜半饿狼多”的民谣。怎么办?常言道: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衡取其小。我俩反复商讨、比较,最后决定用手闸下分水岭——这自然是司机的主张。这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有个胆量问题,肯定有风险。可以想象:重车下山,如飞一般,突然硬刹车,该是什么情景? 军人不同于一般老百姓的标志之一就是大无畏精神。看到司机决心已下,我不但大受感动,亦很受感染。我俩互相鼓气,商定了具体方案:一、十一点下山,避免会车,因为十点不过分水岭已是司机们约定俗成的事;二、勤鸣喇叭,除了警示,更有吓狼的作用;三、万一刹车不住,随时朝山体蹭,靠侧面强摩擦停车。 先试刹了几下,还可以,我忐忑的心,算是安稳了——实际是麻痹了,放松了,不一会就打起了瞌睡。猛然间,车蹦了起来,我被弹起,额头碰了个苞……我尚没有反应过来咋回事,只听司机吼“差一点……你还有瞌睡?”原来是一只狗(也许是狼)突然窜出,司机本能地急刹车。 我摸着额头上的苞,抬眼看见司机咧着嘴、直冒汗、一动不动的神态。才意识到刚才肯定非常危险,只是我睡着了,不知道而已。 司机受惊,我不能陪着发呆。为了调整气氛——我是怕司机心怯了,没胆了。我强打精神开起了玩笑,我说中学课文上有一句话说睡觉好,睡梦里是不想吃东西的,应再加一句,睡梦里也不知道害怕。司机乐了,让我先下去给左侧前后轮打个搡——我下车一看,着实吓一跳:再冲一尺就下去了。尽管四周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见,但常乘车,我知道这一段公路是凿在半山腰的,更清楚崖下边有多深。 为了缓解司机的紧张情绪,我大声喊说没事并装出真正没事的样子指挥司机慢慢地倒车,调正方向。 再上车,却见司机拿着个小镜子在反着照,我瞥了一眼,原来是在看像片。只听其深情地对着镜子说“我探家咱们就结婚。”顿了一会,又把小镜子掂了几下说“差一点就见不到你了。”说时已是双泪直流,显然动了真情,完全是“劫后余生”的举止。受其感染,斯时斯地,我才真正感到后怕。 为了给司机以鼓励,同时也是给自己壮胆,我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们重新制定方案:我不睡觉——说实话,我已不敢睡觉,因为还有近一半的山路,危险依然存在;司机瞅近处,我瞅远处,好在已无盘旋路段,虽还有陡坡弯度却较大;若再遇见狗或狼千万不慌……就这样,我们高度警惕,思想高度集中,总算平安抵家。 没想到在倒车时,因手刹本身灵敏度就差,夜间能见度又低,车后轮碰了高压电杆的缆线,电杆晃动,导致电线短路停电,算是一次事故——我们“闯过了险滩恶浪,却在阴沟翻了船”,甚是遗憾。 接到司令部电话匆匆赶来的汽车连连长在批评司机两句后即登上驾驶楼开车。司机赶紧提醒说“连长。小心。没刹车”——当得知其是用手刹下的分水岭时,连长惊讶地伸出大拇指,不无称赞地说“你小子还真行!”又关切地说“以后不要再冒险。” 我忘不了这次历险,更忘不了那个司机,他的名字叫李凡景,山西长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