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1202|回复: 4
收起左侧

为什么德国出不了大贪官?

[复制链接]

527

主题

1238

回帖

6789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789

社区QQ达人

QQ
发表于 2011-6-22 18: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德国出不了大贪官?
  在中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个官员出事了,一查就发现贪污了好几个亿,某个贪官动不动就把上亿的银子卷走逃到国外,等等。
  我有点小人之心,希望德国也发生类似的事情,以此证明一个道理:是人就贪,甭管什么体制。高兴的是德国还真有贪污的官员,遗憾的是德国官员贪污的数额太小了,对我们的官员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为了搜集德国官员贪污的劣迹,我在德国留学期间天天看报纸,天天上网搜。这不,还真让我“逮住”几个了:
  德国前经济部部长莫勒曼的小舅子是做建材生意的。莫勒曼为了给其推销建材,用经济部的一张信笺纸写了一封推荐信。这件事情被媒体发现了,于是媒体质疑莫勒曼动用**的公信力来为亲戚谋私。有的媒体甚至质问:信笺纸的价值虽然不高,但那也是国家资产!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莫勒曼很快辞职。
  德国联邦银行的一个行长到奥地利度假,旅馆老板知道他的身份后主动表示,让他免费住两个晚上。这么一件小事情也竟然被媒体知道。此君很不走运,也立即以辞职来了结。其原因是,国家公职人员占私人的便宜,今后很可能会为其谋私。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前往西班牙参加公务活动,让其夫人随同前往。媒体很快对这件事情进行报道并质疑:只有总理可以享受**的公务飞机,夫人怎么可以乘坐公务飞机呢?施罗德只好为其夫人补交了3700欧元。为此施罗德心疼了好几天,因为他自己因为离婚两次而成了困难户,在首都柏林都只能租一个两居室的房子,在公务活动之余只能开自己老的掉牙的大众牌汽车。从此以后,施罗德痛下决心,但凡出国都让妻子坐普通的民航班机随后过来。
  这些消息对我来说太不过瘾了,与中国广大的官员对比起来只能算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德国官员为什么只能干点小贪污的事情呢?
  记得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经常接待德国的**代表团。经常陪同他们去全国各地旅游参观。外地的导游都不太乐意接待他们,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太穷,到旅游景点基本上不购物。看到导游拉得长长的的脸,我只好向他们赔不是并保证:今后一定带好的团过来。
  我在多特蒙德的一个好朋友格贝尔在一家药厂做高层管理工作,他的夫人在市**工作。我在他们家里住了一个星期,临别时出于礼貌邀请他们去中国旅游。他的夫人对我说:“这要看我先生是否愿意出钱了,因为我自己没有太多的钱。”德国很多家庭夫妻收入各自保管,支出实行AA制。如果格贝尔不资助的话,他夫人就没有办法来中国旅游。
  所谓的高薪养廉在德国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因为德国的公务员收入只能算是中等水平。我在德国联邦统计局实习期间有机会看到了公务员的工资收入表,他们局级、处级官员的工资也就3000欧元左右,也不过是公司中级职员的水平。为什么公务员的收入不高呢?原因是公务员群体都没有太大本事,有能力的人都去做企业了。
  由于他们的收入这么低,一定也想弄点灰色收入,这毫无疑问。可是这对他们来说风险太大了,只要一伸手就肯定被捉,因为德国的媒体太厉害了,可以用无孔不入来形容,什么官员犯事都敢报道。如果一经媒体发现,这个人的一生就算完蛋了,第一是丢了工作,其次是今后没有任何工作可以做,第三是可能要进班房。
  造成德国官员普遍贫穷的根本原因还不是媒体的有效监督,而是他们掌握的资源太少了。他们没有一签字就可以支出几千或几万欧元的权力,因为每笔支出都必须经过议会的授权、批准和监督。我估计德国官员都恨祖宗没有把自己生在中国。记得一次我率领一个城市的**招商引资团去德国,中国的官员问德国的市长:“您能否把德国的企业带到中国投资?”市长回答:“我可以把您的消息发给企业,但是企业不见得会听我的”。中国的官员很不解:企业怎么会不听市长的话呢?
  反观中国的书记、市长、县长,不仅可以调动**资源,还可以调动企业资源。他们手中的资源太大了,大得不由让人心动。这好比一个藏宝室的管理员,他看管的是价值连城的珍宝。绝妙的是就他一个人看管,而且没有人来监督。如果他不想据为己有就太不正常了。
  都说中国官员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是啊,风险与收入成正比,这是多数人认可的道理,所以,尽管仕途有风险,但还是每年有上百万的人来报考公务员。这一现实太让人绝望了。如果哪一天出现这样的现象:智商低于100的报考公务员,那么中国就有希望了。

  中国在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发展上师从德国,而在养老政策上应该学习美国。
  摆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面前有两种模式,一是德国模式,一是日本模式。鉴于日本模式深陷泥潭难以自拔,而德国模式却得以成功,中国似乎应该学习的是德国模式。
  德国经济以制造业为本,其货币政策、教育体制、基础设施围绕实体经济制订。德国的出口产值与中国相差无几,而人口只有8000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科研重点放在制造业实用技术,其化工、汽车、机械等行业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为了维持制造业的明确预期,德国央行实行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如果说全球有哪一个大型经济体成功地抵御了数次通胀的威胁,就是德国。据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3月11日公布的数据,不计季节因素的影响,2010年德国平均劳动成本同比上涨0.7%。另据德国Hans-Bockler基金会统计,德国2009年劳动力成本增长2.3%,增幅低于欧盟内的平均值2.9%。而从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德国劳动力成本平均增长率为1.9%,远低于欧盟内许多国家。劳动力成本增长率平缓,说明该国的货币购买力一直保持平稳,换言之,德国成功地控制了通胀。当汇率与利率冲突时,德国的做法是维持国内货币的稳定,以利率优先。
  德国的基础设施保障了客流、物流的快捷。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物流绩效指数显示,德国排名全球首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2009年1月,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通过的一项经济刺激新方案中,包括了140亿欧元(约合187.6亿美元)在基础设施和学校上的联邦投资。引人关注的是,德国曾是欧洲允许所有车辆免费使用高速公路的唯一国家,严厉的法律与低廉的运输成本为德国制造业创造了一流的环境。
  除了对中小企业的优惠外,德国的学徒制教育对德国工业发展功不可没。德国法律没有强制各工厂接受学徒,但到目前为止,已有45万家工厂实行学徒制度,工会在约450个行业中强制规定,必须有学徒经历才能被聘为正式员工。工人培训从学徒开始,大多数16岁的青少年必须在自己所选择的行业中当3年学徒。学徒一周内有4天留在工厂里,第5天返回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程训练。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有近52万个不同类型的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培训已经商品化和大众化。德国工人的人均产出是英国的两倍。德国70%的员工都能胜任工作,而英国只有3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2006年2月在访问中国时指出,中国目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不足,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则占30%;美国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占GDP的5.4%,但是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只有17%;其他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总量的情况是:印度3.3%,泰国4.1%,德国4.8%。
  德国也存在问题,内部容量过小,通过欧洲经济一体化得到解决,但过于激进的欧元导致了目前的欧债危机。而在金融危机时,德意志银行激进的高杠杆显示德国人在虚拟经济方面不遑多让,幸亏,在德国经济虚拟化之前,金融危机就恰当地终结了这一过程。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但德国所拥有的教育、货币、制度优势是中国所缺乏的。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不能全盘学德国,尤其在社会保障领域。
  德国是高福利国家,形成了以社会养老等五大社会保险分支为主干,囊括了育儿、教育、住房津贴、青年补助、社会救济等一整套包罗万象的高福利制度。社会福利支出已占GDP的三分之一,如果中国的福利支出占GDP的三分之一,可以预料经济会马上破产。在人口众多、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经济体,比高福利更重要的是分配体制的公平。
  美国的社会福利机制介于高福利与无福利之间,未来的福利与个人收入息息相关,这一体制重在建立基本的养老保障,而优厚的保障则与个人的努力所得到的薪酬息息相关。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未来的养老金赤字都是笼罩在头上的阴影,相比而言,美国的养老保障压力相对较小。
  作为制造大国,德国是中国的前车,作为正在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的国家,美国鼓励个人努力的方式值得借鉴。无论哪一种方式,包括中国心仪已久的新加坡模式,公平的法律救济是保障模式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是中国最短的短板。
  我在新书《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早就说过,德国人不讲理。今天我在这里再特别补充几句,我们千万要注意,德国可是一个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对手,这个对手之可怕,我们根本还远没有看到。   2010年7月的时候,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带着她的庞大代表团来到中国。我发现我们真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民族,真敢往自己脸上贴金。我们的媒体对默克尔的评价简直好得不得了。默克尔来中国都说了些什么?我摘几句给大家看看。“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对自己能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感到非常高兴”;“大单代表我的心,中德再度‘蜜月’”……除此之外,我们还广泛报道了一个不知源头的演讲,说默克尔2010年早些时候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必须学会了解中国,了解其伟大的文化和巨大的未来潜力”。完全是胡乱煽情。   各位,真的是这样简单吗?你们不觉得奇怪?为什么默克尔就对我们这么客气?   我想提醒,仅仅投资是满足不了德国企业的胃口的,他们想要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政府采购市场,现在也已经被他们彻底盯上了。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测算,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采购金额,一般都占到GDP的10%-15%。具体到我国,2009年底,我们的政府采购占GDP的比例只有2%。如果扩大到10%,那至少是5000亿美元。这么肥的一块肥肉,他们怎么可能放过呢?为了拿到这块市场,德国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他们透过媒体、透过跟随政府访问的形式,向我们的高层频频施压。还是我说的那句话,这些新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从来没有改变过。   那么他们能不能成功呢?能!他们聪明得很,因为他们也计算过,如果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中国也能享有其他政府采购协议成员的对等的政府采购准入。这个市场在2008年的规模大概在1.6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的市场来自美国。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中国是愿意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呢,还是更愿意让中国企业进入另一个1.6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来讲,德国生产的汽车,奔驰、宝马、奥迪,哪个市场的潜力最大?肯定是中国。戴姆勒-奔驰车在中国的销售量,过去4年竟然增长了280%。看一下“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就能发现,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宝马品牌和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都出现在里面,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这两大全球豪华车品牌正式进入了我们的政府公务车的采购清单。
  



我的QQ:897069856

2

主题

49

回帖

155

积分

壹.烟雨游友

Rank: 2

积分
155
发表于 2011-6-22 18: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3

主题

313

回帖

4180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4180

社区QQ达人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1-6-22 20: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主题

72

回帖

446

积分

壹.烟雨游友

Rank: 2

积分
446
QQ
发表于 2011-6-23 23: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98

主题

465

回帖

1919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1919

社区劳模

发表于 2011-6-25 22: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16 02:49 , Processed in 0.3622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