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河之砂那里来 多年前,笔者还在军营时,就听到过一个文件传达说中国援越抗美的军队修筑工事所用的钢筋、水泥和砂石还是从国内运过去的呢!这运去的砂子则是我们西安的沣河之砂。这个话除政治意义外,着实让我们这些来自沣河流域的西安兵自豪了一阵,也引起了我们讨论沣河之砂何处来的话题。 发源于秦岭直接入渭的沣河,长度仅几十公里,一年之中,惟秋季(约有个把月)水势凶猛。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沣河带来的好处是有取之不尽且质量上乘(颗粒大、硬度高、晶莹、无杂质)的砂子。由于春、夏、冬三个季节河水很少,所以这几个季节是采砂的佳期,为了采砂的便利连铁路专线都直接修到了河滩,装载更是机械化。说来也怪,这儿的砂子,被整列整列的火车运走,可是只要汛期过后,已掏得很深的河床就被砂子填得满满的——单从减少河道淤积的角度讲,这儿的采砂是功不可没的——当然这是指有计划的采砂。这就引出一个话题,亦是当地人挂在口头上的话题,那就是沣河之砂从哪里来?可以肯定的说是沣河水冲来的。可是沣河发源于秦岭,秦岭山上根本就没有砂子,秦岭脚下是黄土覆盖的关中平原,表层亦无砂子。那么砂子究竟从何而来,谁也说不清楚。 无独有偶,沣河源头附近有一个高冠潭。源自秦岭、长约百里的高冠河之水入此潭后不知去向,在雨季才见有水从该潭流出,但流出之水远没有流入的多——这成为当地民间猜测不透的千古之谜。听当地人说,掉入该潭的人或动物未见有生还者。近些年来,有学者常拿此潭与“魔鬼百慕大”作类比。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在走访中,笔者听到一则传闻,说“高冠掉了桶,在沣河下游禹王庙村的井中捞出”。由是想:难道有地下河? 说来也巧,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一五”期间援华的苏联专家有关地下水研究的技术资料:秦岭北麓地处断层衔接地带,出秦岭之水大量渗入地下,而地下深处是厚厚的粘土不透水层,这样,钻入地表层之水饱和后又冒出地面,后经勘探证实,苏联专家的这一论断完全正确。当地一个叫做“天桥”的地名即可为此诠释。 受鲁迅“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理论的启迪,笔者认为与天桥相距不远且处同一纬度的高冠潭这块地方原本应没有潭,高冠河之水自半山腰冲下,所形成的壮观的高冠瀑布仅是表面现象。实质呢?函带石子的冲下之水,惯性使然,因落差而产出强大的冲击力恰似一把特大的“冲击钻”,偏偏这儿是断层岩,实质硬却脆,很容易被随水而下的石子击碎,使水落之处逐渐成为浅坑、深坑,亿万年的不断冲击,坑越冲越深,遂成为潭。而飞瀑入潭之后又形成高速的涡流,在高速涡流中,碎石迅猛碰撞。这样,水流带动碎石,碎石凭借水流,以致深潭成为一个力量无比的砂石粉碎场——当代“高压气流粉碎机”即此原理。久而久之,碎石便成了砂粒,随水流冲入并游走于断层岩缝隙,断层岩缝隙也越冲越大,想见形成为暗河也不无可能。汛期水压加大,借水之势,砂便从下游涌出。 源源不断的沣河之砂实在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可喜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