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收麦子,对于大多80年代前出生的人来说,那都是一年中的大事。在那个没有机械化或者机械化初级时段,传统的收麦子场面宏大,全家老小总动员、齐上阵,分工明确,是现在小孩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 M" j" ~* u6 P* `+ i
我出生在80年代初的户县,刚出生时堡子就打破大锅饭,分田到户,(堡子里的人都说我们是自带土地出生的一代),家家在属于自己的田地里劳作干劲十足。每到秋夏两忙时节也比赛抢收庄稼,比谁家壮劳力多,手底下麻溜利索。- d* D. h% t8 l, z3 L3 C) f
传统的夏收主要是收冬小麦,步骤繁多,麦子青黄时就提前准备。收听天气预报,了解天气时节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农村人是靠天吃饭的。最先在地里上场的是打场,场即干活的场地(当时没有现在村道都有的水泥路),就是先在靠近堡子的自留地里收拾出一个篮球场大小或者几家联合打一个更大的“场”,打场的主要用途就是将收割的小麦拉到这里再处理的场地。
( W! m3 g4 T2 N/ b* B. e 先将土地平整,洒上水,用农家烧过炕的草木灰撒上一层,待快要干了,不黏脚了,就要请家里或者堡子里有牲口的人家来碾场,牲口拉着大石碌碡在场上来回碾压,使土地变得坚硬且表面光滑。. @/ T3 d( e& I4 G- ^7 j5 M
场打好了,就等天气好了收割小麦了,这时候好天气至关重要,三夏大忙就是如同虎口夺食至关重要,关系到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尤其在北方以面食为主的地区。1 E. M5 } @0 L" Z( f
麦子黄了,要收割了,当时农村地区特有的假期——“忙假”也开始放假了,一般都是在临近农历端午节之前,时间在十天左右。国家想着解决温饱全民抢收,怎么能少了娃娃们。小孩也被分工劳作,大点的孩子和大人一起挥舞镰刀收割小麦,小点的和妇女一起拉架子车将麦子拉到场里去,当然在后边使劲推车的就是小孩了。割麦子也是一门技术活,在一扶一拢之下一捆麦子就倒在身后田里。技术不好的割不快不说,还容易割到小腿脚踝流血受伤。; K4 B! `& n& m5 |9 x9 F+ u+ }
收割的麦子最后都摊平在麦场里先晾晒一下。接下来,就是再次请出大牲口拉着碌碡来回在麦场里碾场,让麦粒脱粒。当然有的地方开始有了拖拉机碾场,使效率加快。碾完场,就用铁叉将上面的麦秆拂去,麦秆最后堆积成一个大麦垛,这个可是造纸厂的原料,可以卖钱的。脱完粒的麦子和着麦壳麦秆就摊开晒在麦场里,大人们会安排小孩在麦场看着,翻搅麦子,自己回去睡上一觉。小孩精神大中午不休息,在麦场不远处大树下玩捉迷藏等游戏,不怕天热日晒,玩的不亦乐乎。( p9 g+ D( W6 t
别认为这样就完了,重点技术活还在后面,不过技术归技术,还得有上天相助——得有风!傍晚时分,清风徐徐,扬麦工作正式开始。先用木锨挑起一锨麦子试试风的大小,风大了能扬的开才有效果。家里的壮劳力技术好的扬起混合了麦壳、麦秆渣子的麦子用力扬起一道弧线,因为麦子重麦壳轻,再借助风的力量将两者自然分开,干净的麦子就像下雨一样伴着刷啦刷啦的清脆声响落成一堆,最后就装进大麻袋,拉回家里颗粒归仓,留下的麦壳就是做饭、烧炕的燃料了。
" _3 k2 w6 r8 @8 W 这样的流程是农民伯伯们最期待的,如果天气不好,得和天气时间赛跑——抢收、抢晒。三夏时节天气多变,见云就是雨,在云还没有到来前就赶紧把麦子先收到一堆盖起来或者拉到家里房檐下,雨过天晴麦场干了再拿出来晾晒,紧急的就跟打仗似的。与天斗与地斗,就是为了能有个好光景,全家人丰衣足食!
8 X4 q4 h6 M# X$ b9 x) s, s% J 到现在有了大型农机的今天,不再用镰刀收割,不再用碾场脱粒,不再用等风扬麦,一切收好车拉回来就光晾晒就行了,天气好,大太阳天两天就能晒好,早有收购客商等着收麦,家里有一两个人就能搞定,不会再有大会战,没有了忙的脱了一身皮,学生娃也没有了“忙假”。一切三夏收麦的情景就只留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力,永远的封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