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4-12 13: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biangbiang面与咸秦古道
, } h0 I* [4 P% ]: p* ?7 z% d ! D# A# i# V2 r9 i4 r5 z$ A
关中人喜食面,尤其喜食biangbiang面。何以见得?有 “蒸馍、米汤、浆水菜,油泼辣子、biangbing面” 的民谣可以为证——昔时富裕人家的日常生活也不过如此。" M, x- v4 o% k$ n w
这两句民谣所述的五样饭菜中,前四样好理解,蒸馍是指麦面馒头;米汤是指大米或小米稀饭;浆水菜是指用地儿菜、芹菜、白菜等菜为料涡(方言。指制做浆水菜的过程)的酸菜,有开胃和消暑功能;油泼辣子即用煎油烫辣子面儿;而biangbiang面是如何定义的?这个biang字该怎么写?又为什么发这个音?这得从咸(阳)秦(渡镇)古道说起——这个字,字典上没有,但在咸秦古道上却广为流传。
6 B+ n2 X& q) A: I 咸阳往南,经钓台、王道村、江渡、康王村、富村、大王镇、凿齿村到秦渡镇(即周丰京所在地)有一条古道。由于康王村位于这条古道的中段,距咸、秦各24里,过往客商便常在这儿歇息和用餐,在如今康王村学校(本是关帝庙,当地人呼大庙)的东邻几十米处有一院道观(毁于“社教”时期),笔者在康校读小学时常去这个道观玩耍。听村中刘生义、李春普、张兆临、靳兆鲰、靳秉文、靳树钧等老人讲,道观内曾有一通石碑,碑载周康王曾在该道观歇息,康王村的村名便缘于此—— 一位退休的历史系教授称该道观为“康王行宫”不是没有道理。这条古道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咸(阳)户(县)公路取代。8 y7 @5 b# j# A* b
在架子车(即平板车)没有问世前,咸秦古道上多是呼闪、呼闪(方言。指挑重物的形态)的挑担和咯吱、咯吱的狗脊梁推车(方言。指中间高、两边低的木制独轮车),一溜带串(方言。一个接一个)。biang字的笔划实际上就是这些车夫们的歌词——我们家的地、我们生产队的地就在这条古道旁,我放学后常在古道附近打猪草,我们生产队专意在古道旁种瓜,我曾事农三年,作为生产队的会计,我曾日夜驻守在瓜棚里,对这首歌早就耳熟能详。歌词是这样的:“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 中间夹个馬大王。心字底,月字邦,拴个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儿走咸阳(或推着媳妇逛咸阳)。”车夫们哼的曲调五花八门,我在夜间为生产队巡逻看庄稼时肯用《绣荷包》的调儿哼,参军到部队还用“天津快板”演唱过一次呢!
2 Y# N6 q8 d' t 什么叫biangbiang面?确切地说,就是带汤的宽面条。
4 u. \+ ^1 i! m. `- Q& Z, E 为什么叫biangbiang面?实际上,这biangbiang二字是吸食这种带汤的宽面条时所发出的响声。6 r$ M* |% w) S5 n! e$ f) p
bingbing面有两种,一种是连锅bingbing,就是将硬面擀薄,切二指宽,三、四寸长,与蔬菜一块煮熟,加入调料,然后连汤带面盛在碗里食之——昔时粮短,此食法不但味儿美,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麦面;另一种是蘸水 biangbiang,是将煮熟的寛面条先捞入凉开水盆中,再从凉开水盆里捞入提前配制好的汤碗中蘸蘸,尔后食之。蘸水面所用的汤即关中人口语中的水水儿,可按用膳者的口味调配,若在酷暑季节,人们多选清凉的“浆水”,格外爽口。说到擀硬面,其要诀是chai硬、稍醒、揉到、擀薄;软面则是chai硬、窖软、醒到、抻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