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麟之趾
, v1 }6 R) e0 ?( b0 X& H4 [ 麒麟蹄儿不踢人,仁厚有为公子们,哎哟你们个个像麒麟!
# S5 h7 j5 E* V* b1 ` 麒麟额头不撞人,仁厚有为公姓们,哎哟你们个个像麒麟!
% R1 t% j' {8 O" Z& \0 ? 麒麟尖角不伤人,仁厚有为公族们,哎哟你们个个像麒麟!7 B; K& g" [: C, l) C
原典:《诗经·周南·麟之趾》
C% G! L* S9 S& m. N8 M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 q0 @& m/ t4 J( k! {# G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1 U h/ c7 y9 a; a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2 ^, R; i1 Y4 G. k; g! A* ^
注释:
3 i5 d+ Q% {+ n+ y. j% t ⑴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神兽,现代生物学家或以为是长颈鹿。趾:足,指麒麟的蹄。
" w( t0 h) K1 s3 a6 k+ q ⑵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6 H- V* P# g k% S+ Y7 I4 Y ⑶于(xū):通"吁",叹词。于嗟:叹美声。
5 @- Q% ]7 y! U; O5 A% _& a, H ⑷定:额头。
1 K0 e, u W( O* p ⑸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9 O% G( _. }3 n ⑹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W- H9 N8 m' C
沧海诗评:" e* N7 E0 H. h' t$ H2 V
鲁哀公十四年,鲁国人去西郊打猎,猎获一只麒麟,而不识为何物。孔子见了,说道:“这是麒麟呀!”获麟一事对于孔子刺激很大,他把这件事记在他所作的《春秋》上,而且停笔不再往下写了。并又作了一首《获麟歌》。蔡邕《秦操》记载:孔子看见麟,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尽管不能确定孔子的《获麟歌》到底是什么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孔子看来,“麒麟在圃,鸾凤来仪”,是太平盛世的标志,而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麒麟的出现,绝对是不合时宜的,甚或是一件可悲的事。孔圣“绝笔于获麟”(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就是明证。8 o: t2 c5 z: N+ P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仁兽,据说它的出现是祥瑞的征兆。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麟,麇身,牛尾,马足,黄色,员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总之,麒麟是将美行、美德、灵智集中于一身的圣灵,是仁德慈厚的化身。民间以麒麟为送子神兽,传说孔子就是由麒麟所送;古人常把战将或英雄比作麒麟,如玉麒麟卢俊义。 C+ i6 ~* w. T
这首诗用麒麟来比喻公侯的子孙,应是极高的赞誉,大概是为庆贺贵族生子而作的赞美诗。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仿佛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步伐如行云流水,神态似和蔼天神。接着,那仁厚的公子登场亮相,面带微笑。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交相辉映,均成贵相,令人情不自禁发出“于嗟麟兮”的赞叹。后面两章各改动二字,含义并无多大变化,回旋往复,重章叠唱,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水乳交融,营造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情感氛围,让人心驰神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