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E, i+ @( T; L% ^) n2018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涉及的四个案例均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的案件,社会普遍关注的于海明正当防卫案入选其中。
# B$ m" {# A9 I' K, b, `9 h9 L
. w# P* X& L7 K R; u文章以四个案例结合最高检副检察长孙谦的答记者问,向外界清晰传达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界限在哪里。* m; A% k: h2 n) n8 w7 y' f
2 z. y2 Y8 c: b最高检下发的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分别是
. Z$ ^; G, @9 |& L! k( T# A. C( B% _, H! [
➤ 陈某正当防卫案(检例第45号)
. F, q2 X( J/ G0 I2 J# @6 f$ ]. k9 r4 d6 Y) S6 ?6 w
➤ 朱凤山故意伤害案(检例第46号)
/ ^* O# K& m+ Y! T; }
- j) Z- Q" e) f% ]➤ 于海明正当防卫案(检例第47号)
6 i2 x2 T' M+ ^$ q- E# T1 p) h% K; f. V; B
➤ 侯秋雨正当防卫案(检例第48号)* [* e7 T. v, K1 G# k. u5 D5 U
* A% V5 u8 M$ `) r
. X) `( _& _9 S! ?) M8 i
最高检副检察长孙谦介绍说——
# D7 E9 R( k8 V* | e) j
7 o- B7 c& S( w. M/ T( ^" r! ^近几年,正当防卫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起因虽是孤立个案,但却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的普遍诉求。对此,明确正当防卫的界限标准,回应群众关切,是当前司法机关一项突出和紧迫的任务。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专门阐释正当防卫的界限和把握标准,进一步明确对正当防卫权的保护,积极解决正当防卫适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检察机关提供司法办案参考。
0 e! c: j9 H( k7 c& ?) H- ?
- P7 v5 V1 Q* @$ M5 U( \最高检深入分析了四起案例的前因后果和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根据媒体报道,最高检长文的重点内容包括:+ p$ e6 ~6 J h2 N+ n9 E. v
1.预知有人意图伤害自己,随身携带刀及其他防身武器的不影响正当防卫的认定。
! S7 R4 K G; Q( p9 E) w' Q& ^
) X" Z, ] Y+ E# n' r以最常见的医患纠纷为例。) j7 L' a. M+ w9 R8 R
S" H$ x% {1 v! E9 ~
假设医生A因为医疗纠纷被患者家属B骚扰,B在骚扰中提到要伤害A,A认为这种威胁是实际存在而非空穴来风,所以A在工作期间随身携带刀具或者棍棒之类的硬物,后来B真的兑现威胁,对A进行人身伤害,这时A拿出随身携带的武器将B击伤甚至击毙。
5 Q0 s, F' a/ F! W- o$ [& [! U" s/ f1 _( {# L( G5 O% ^
这种情况下在以往极大概率被认定为“防卫过当”。
) \; ]$ G% B2 \1 Y; \2 b0 J& @* T/ |5 D' g0 ]7 a
而最高检在本篇长文中表达的意见是,A的做法本身不影响正当防卫的认定,只要B确实存在“行凶”的事实,则A也属于“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
# m/ p4 Y! p* c6 N; K0 `0 R9 X
4 L. t' i+ Y; H$ b, f" b0 U- j9 T2.别人拿刀砍你, 你可以勇敢的拿刀砍回去。9 Z- E6 j7 F) [# I6 M
# ~9 o. n5 H! z4 R8 u! u
在原来的司法实践中主要比对双方的伤势是否均等,如果防卫一方的伤势明显轻于加害一方,则极有可能被认定为防卫过当。* s, y+ b% W, _$ M
3 Y$ Y) p8 j$ q9 i
比如有歹徒A持刀砍无辜路人B,B夺下刀子对A连捅三刀致其当场死亡。以往会被认定防卫过当。最高检新的解释原则是,不以结果论防卫是否过当,而是以暴力手段论,只要暴力手段对等就可以认定正当防卫。5 R" f6 w7 E- _6 B4 a
7 V9 H4 E1 w* d# ^* ]
所以歹徒A刀砍路人B,路人B用刀回捅歹徒A,暴力手段对等,哪怕结果严重不对等,也认定正当防卫。, a. p, r5 X. _5 X, c8 R2 L
9 J9 y P `3 X8 L
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如果歹徒A只是给你两个飞腿,你回身掏出一把匕首把他刺个对穿还是不行的,暴力手段要对等,也就是说对方采用什么级别的暴力,你才能回以什么级别的暴力,这一点很关键。6 e, y/ q# |5 C, ?
4 Q) w! P4 i9 j4 f# T6 ^- M, y
3.别人拿刀砍你,你夺下刀砍回去,砍着砍着对方跑了,你觉得不安全可以继续追着砍。$ i9 a' P& d7 _/ B0 L& |
% G( v# W# U9 |" M, u
& X8 P% a9 d9 s这个案例很经典,就是不久前发生的江苏昆山“社会我龙哥”被于海明夺刀砍死案。: l7 I8 x2 c& a. T6 `
9 \" P+ C+ F: ~3 F
当时“社会我龙哥”拿着刀舞舞喳喳的威胁要砍于海明,由于平时疏于训练刀法,导致家伙意外失手落地,于海明眼疾手快把龙哥丢弃的刀捡起砍回去,龙哥撒腿就跑,奈何酒色掏虚了身子,被于海明追上掀翻在地,乱刀击杀。
6 B; e; {2 j& Z* }( u0 u4 f
+ B( a- K0 [, s警方最初认定于海明拾刀在手后,龙哥已经失去了继续加害的能力,于海明的做法有防卫过当嫌疑,但在检方的帮助下于海明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理由就是于海明认为龙哥跑回车里不能排除再次实施危险行为,所以追上去砍的几刀是因为自觉不安全,属于正当防卫。/ Q) G6 C6 V/ k$ e+ R9 o0 n
5 m' O' @0 z' X' f" w! B这个案例的正面意义在于,今后正当防卫的时长可以大大提升了,直到行凶者远离现场或完全不能对受害者构成威胁,正当防卫的合理性才算解除。
$ B% E! }" K# H7 h' i' b. F
# {- t% o# M; Q h/ x; l& g4.只要加害方表现出行凶的可能性,受害方就可以按照已经行凶进行防卫。
; O) s( Q P3 B- V; y. ]1 j1 {* D# T3 K) ~+ j. k7 O
举例说明,江湖大哥A拿着砍山刀堵在门口威胁B,说B不如何如何就要弄死B,并且拿刀子在B的面前比比划划,甚至用刀背触碰了B敏感的肌肤,也许这时候江湖大哥A只是想吓唬吓唬B,并没想真的砍人,如果是以往,B直接夺下江湖大哥A的刀把A砍翻,这极有可能被认为防卫过当或者是故意伤害。
% W2 h# b8 |2 k# A9 n) W+ L Y8 ^( h2 Q' W9 g" W5 c9 {- l
但今后这就是正当防卫,因为B处在实质性的人身伤害威胁下,他并不需要揣摩A的真实目的就可以实施防卫。
/ p$ R% H( W' l4 P5 E1 C7 t0 N! F% D( q: f
在长文末尾,最高检副检察长孙谦指出,一些地方正当防卫制度实际“沉睡”,但中国关于正当防卫的立法其实已经比较完整,所以在实践中需要树立正确理念,正确贯彻执行,强化责任担当,激活正当防卫制度,彰显依法防卫者优先保护理念。
- Q' |! ? x0 G3 F% N6 L& d- l: e' n8 X
最高检副检察长孙谦指出,一些地方正当防卫制度实际“沉睡”,但中国关于正当防卫的立法其实已经比较完整,所以在实践中需要树立正确理念,正确贯彻执行,强化责任担当,激活正当防卫制度,彰显依法防卫者优先保护理念。( Y0 R4 C& T! U! r
4 {' r+ k& ^/ a- v0 E: q
孙谦认为,激活防卫制度可以警示恶意滋事者,让公民敢于行使正当防卫权,保证公民面对凶残暴徒时无需畏手畏脚。
& Y+ I$ S: \- |
# `7 L1 R9 S4 F6 q( l$ H2 p不过副检察长也提醒大家,充分行使正当防卫权不等于“以暴制暴”而是“以正制不正”,所以在发生社会矛盾时滥用武力不是正当防卫。
+ c! V4 \1 B0 p6 s来源:检查日报、人民公安报
: u" @: m4 Q( b) X( g" J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