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周颂·天作
" ]7 m) D, l! v3 y 天生岐山高又高,太王开辟除荒草。% W$ _" ~/ y' A& I& w
百姓在此建新房,文王安民乐陶陶。$ \. u8 z' b* v2 V. f
民众纷纷来归附,道路平坦障碍少,+ @/ a. R3 `( \0 f, O" U
子孙后代要永保!2 w9 ~7 h) P# F/ D: n% e& W* _: R
原诗:《诗经·周颂·天作》0 Y0 f- a( Y$ n1 H! }' _- h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Q; [$ D7 a/ j5 W0 H1 g6 J
彼作矣,文王康之。" h# M7 |. {/ |$ Z! j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5 `3 n; \$ u3 l0 a注释:
& F% I- Y' l$ X$ M$ _* C ⑴作:生。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3 x8 E6 C$ J1 A S
⑵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扩大,治理;开荒垦田。
) k/ S; Q# A- N% q) u1 E/ x; H1 U ⑶徂:往。7 n# m& L2 B1 _0 N$ I. ?7 Q* ~* B8 I( o
⑷夷:平坦易通。行(háng):道路。5 r1 E. l+ r; }
沧海诗评:0 z' c' G5 g1 ~/ t- j; t
这是周人通过祭祀岐山而追怀祖先功业的一首乐歌。
! A* ]/ {( W6 A# \ 周人的始祖是后稷,姬姓,名弃,尧舜时期掌管农业有功,封在邰地(今陕西武功)。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居到豳(今陕西旬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戎狄侵袭逼迫,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 U" O( f4 k" H- \* A 《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国人都爱戴他。戎狄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给他们。后来又来侵扰,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反击。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让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干。”于是带领家众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脚下居住。豳邑的人全城上下扶老携幼,又都跟着古公来到岐下。以至其他邻国听说古公这么仁爱,也有很多来归从他。古公不但仁爱本族,而且推及异族,品德之高,达到了儒家推崇的圣人的标准。% A9 J4 k) r6 S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天作”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所谓天命所归。“高山”就是岐山,之所以不直呼其名,大概是为了显示对岐山的尊崇,正如子孙避祖先名讳一样。对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块圣地。“周之兴也,鸑鷟(yuè zhuó即凤凰)鸣于岐山。”岐山是周民族兴盛的起点,而太王古公亶父则是这个起点的开创者。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古公亶父废除戎狄的风俗,率领民众在这里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 y3 a0 D w. ]! J' F
古公亶父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并对季历的儿子姬昌寄予厚望。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给昌,就一块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随当地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头发,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来建立了吴国。古公去世后,季历继位,然后传给姬昌,这就是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施行仁义,礼贤下士,使国力空前强盛,为周武王灭掉商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 w0 H- x9 m, U* X2 x/ }
“岐有夷之行”,原本艰险难行的岐山,在太王、文王的不懈努力下,变成了坦荡的通途。周人也从最初的弱势部族,发展成为雄视天下的强盛民族。岐山那平坦宽阔的道路,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4 `- b* u+ S8 W
“子孙保之”,这是后人缅怀圣地和先祖之余许下的铿锵誓言。保守先人留下的基业,将它发扬光大,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回报。0 s) D ^; V* u
《天作》一诗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围绕神圣的岐山,带领读者回顾了周族的发展历程,虽然只有短短七句,却意味绵长,令人玩味不尽。
+ u% d) D, N/ v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