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故事】孟子听说梁惠王对人才很尊重,就去拜见他。没成想,一见面,梁惠王冒出的第一句话是:“老头,你不远千里跑到这,一定会有能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办法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呀!为嘛总把利字挂在嘴边呢?这样不好哟,你要把仁义二字整天挂在嘴边才行。大王你要是整天叨叨‘咋让我的国家得到好处?’你手下的大夫就会整天叨叨‘咋让我的家族得到好处?’你手下的,甚至老百姓就会整天叨叨‘咋让我自个得到好处?’这么一闹腾下去,全国上上下下就会整天惦记争权夺利,国家就会落到非常危险的境地哟!在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里,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有千辆兵车的强国里,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万辆兵车的大国中,就拥有千辆兵车,在千辆兵车的大国中,就拥有百辆兵车,要说起来,本来享受的地位利益够多的,可是如果把义字放在脑后,而把利字总是摆在眼前,这拨人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就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一个讲仁义的人,却能狠心抛弃父母;当然也从来没有一个讲仁义的人,却不想君王安危的。所以呀,大王应该整天跟人叨叨仁义,千万别整天跟人叨叨咋让我的国家得到好处!” 【乱弹】看历史记载,孟子游说的起点并不是梁惠王。但是《孟子》开篇从这里讲起(课本编者想显示自己在用心编教材么?专门把原书第一段编到课本的第二课?),按专家传统的说法,是开宗明义,孟子的政治主张就是实行“仁政”。我的小心思有些阴暗,想着这是不是因为孟子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说服的梁惠王准备施行仁政?虽然梁惠王因为上天给他没有留够时间(孟子也来得太晚),导致孟子政治理想在梁国没有推行。 有意思的是,两人一会面,并不愉快——孟子对梁惠王的开场锣鼓很不满意——孟子是不是也想原原本本地把跟梁惠王的那些事一一道来,你看看,我说服他,也是下了功夫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但是,你孟子担心,嘴角冒出个利字就会导致大家唯利是图;可你对利闭口不谈,难道大家心里就不会热衷名利了吗? 历史上不谈利,只谈义的时代,带来的教训难道不够么?那些时代,典型的满嘴“仁义”,满腹“男盗女娼”。正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 ]9 |9 e1 I%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