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一颗感恩的心
照片上的这个年青人叫任晨,刚过花季雨季的他,转眼已经成为一个壮实的小伙子。
去年6月9日,县纪委领导及“一对一”帮扶干部董亚春入户见面时,地点却在任晨的舅家——和南索村一河之隔的北索村。
记得那时的任晨,见了这些陌生人,十分腼腆。低着头、红着脸的他,很难问出一句话来。 “任晨,从今儿开始,我就是你的帮扶干部,我叫亚春,娘家东索村,咱都是乡党,以后有啥困难就找我……”说着,轻轻的拍了一下任晨的肩膀,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又将他不整的衣服扽展。
入户见面为啥要在舅家?这不是选择地点,而是因为任晨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是个苦命的孩子。
11年前,任晨的母亲患肝病,因为无钱医治,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以致很快转化为肝腹水。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靠打零工挣钱。连生活都难以维持的他,靠这点钱为妻子治病,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于是四处举债。可他的亲戚没有一个生活宽裕的,每次借到手的钱两天就用完了。
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无路可走的父亲,最后选择了逃避,走向不归。留下一个九岁的儿子和重病缠身的妻子。
祸不单行,时隔两个月后,任晨的母亲带着对生命的渴望,带着对儿子的无限眷恋也离开了人世。 失去双亲的任晨只好走进了舅家,由生活并不富裕,还要照顾瘫痪在病床上的老伴,年已七十多岁的外婆抚养。
看着面前比自己孩子大不了多少的帮扶对象任晨,想着自己孩子的衣食无忧,董亚春同志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
鉴于任晨还在上学,亚春就利用周六或周日和他交谈,用爱心融化孩子曾经冰冷的心。在工作日,亚春与任晨两个叔父沟通商量,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翻开董亚春同志的《帮扶工作纪实薄》,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她帮扶的足迹:
6月9日:入户与贫困户见面,……讲解扶贫政策。
6月10日:制定具体计划。
6月16日:计划联系区教育局给予扶助政策。
6月23日:与外婆商议危房改造事宜,初步敲定改造方案。
……
她认为目前关键的问题就是帮任晨拆掉即将倒塌的危房,建一座新房;再通过政策渠道,争取各种救助,办理好5000元的入学救助手续。
任晨家庭的特殊情况,也得到了区纪委领导,驻村工作队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全力帮助。 区纪委书记惠军民亲临现场,指挥拆掉危房,并亲自给他绘制新房图纸;驻村第一书记温希会同志自己掏出200元塞给任晨,让他给帮忙拆房搬砖的同学去吃饭;董亚春更是一马当先,填土、搬砖、铲灰,忙的不亦乐乎。
2017年9月28日封顶时,一副鲜红的对联,写出了任晨和大家的心声:"盖房感谢政策好,浇顶全靠大家帮”。 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扶下,任晨早已搬进了新居。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晨在大家的帮扶下,尤其在董亚春同志的爱心倾注下,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7年10月8日,南索村召开了隆重的道德评议会,任晨获得了“励志好青年”的光荣称号! 今年暑假,他几次向驻村干部提出,他已经长大,可以自食其力,不需太多的照顾,要求退出贫困户。可驻村工作队同志考虑再三,认为他正在上学,还没有就业,便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将变成黑夜。”是的,有付出就有回报!
八月初的一天早上八点多一点,我正在村委会会议室打扫卫生,只见任晨推门而进:“伯,我放暑假了,想给咱村帮个啥忙,你看行不?”正说着,就从我手里接过拖把,拖地抹桌。看着眼前的孩子,回想去年的羞涩和腼腆,我心里一阵欣喜。是啊!娃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任晨每天坚持到村委会办公室打扫卫生,整理村上产权改革资料,打印一些上报材料,并热情为村民复印一些证件等等。能做的事他争着去做,不会的问题他虚心请教,谦虚勤快,惹人喜爱!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扶贫帮困是我们的职责,所以我们不需要多少回报,任晨同学有这颗感恩的心, 已经够了,已经足以成为我们的动力,激励和鞭策着我们把帮扶工作做得更好!(文:区纪委驻村工作队 陈崇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