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年,笔者与韩国人李伟建董事长商务谈判中其自称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是中国通,是韩国政府的顾问,定期给元首讲课的——说实在话,这位李董普通话讲的确实好,但其溢于言表的自翊之情让人不舒服。顺着他的话题,我们聊了起来,其对西安历史兴趣很浓,当聊到十三朝古都时我问他“十三都之第一都”在什么地方时他懵了,说“导师没讲。”由是我们聊到了周丰京……5 D0 g. {0 o1 k6 r' M5 B4 N$ P
谈“十三朝古都”即长安帝王都得从秦镇(即周丰京)谈起。因为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丰京是周文化的摇篮,周文王设都建丰京开了“长安帝王都”的先河。* U2 g0 Z+ u5 F
人称“天下第一镇”的陕西省户(鄠)县秦渡镇,位于沣水西岸,因后秦皇帝率百官前往位于沣水西的逍遥宫(即草堂寺)听经在此渡河而得名,简称秦镇。这个“第一”是否当之无愧,没有人排过——比对一下,周文王设丰京比世人皆知的曾征服六国、统一道路、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奠定“中国”基础和首创中央集权制的大秦帝国在咸阳建都要早八百多年呢!
5 q8 {3 L& f/ u7 h; |. y 周文王其所以看中秦镇这块风水宝地并在伐崇国后(由呈地迁来)在此建丰京,是因为秦镇地处中国最早被称作“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的腹地,这儿近山临水,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旱涝保收。丰京与后来武王所建之镐京(史称丰镐二京)同为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古代第一所大学辟雍就建立在这儿(见《辞海》)。秦镇向北二里处,现尚存文王教民台(即灵台)遗址。再往北即是被称作户县八景之一的灵沼瑞莲。
- n+ Z1 w0 H* j. k! { 灵沼,周代遗址,与灵台、灵囿齐名。《诗·大雅》载:“王在灵沼,于观鱼跃。”《三辅黄图》记:“治在长安西三十里”。清乾隆《鄠县志》载:“董村,一名海子,即灵沼故址。有文王庙。唐徐元弼有《灵囿赋》。”董村南有洼地,广约顷余,遍地涌泉,汇而成泽,俗名海子,传即古灵沼遗址。村城门题额:“灵沼真境”,今石尚存。* Z, z1 f/ w& e0 t" }* z' i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1264页:“旁有灵沼,周数十顷,池中产黄莲花,然不常见,花盛,则县士人多科甲者。”董村残碑曰:“花之盛者,兆为科第。莲出为瑞。”据传海子生莲,其莲不花。遇花之年,五谷丰登。旧时人多以此占卜仕途,以为上京赶考遇花必中。故灵沼瑞莲传为美谈。
" a+ y( q6 ~; _/ `8 X6 a 昔时此地,莺燕掠空,碧水盈盈,荷花飘香,游人不绝。今自然变化,水涸为田,已不复见沼。明代解元刘士龙有诗赞曰:“烟水回环四望周,当年画坷此中游。而今盛事归岑寂,露冷蒹葭两岸秋。”: F8 M, o, U! t w9 {
……
8 f% C7 w, k8 n7 d4 n% W 无论是西周时期的丰京,还是姚秦时代的秦渡,其盛况现在皆无文字描述。但书载明清时的秦镇尚存在九楼十三堡,作为一个小镇而言,可以想见当年繁华的程度。其时共有五个城门(眉题分别是:洪南门 / 沣水凝辉;大南门 / 终南佳胜;土南门 / 千巌竞秀;西门 / 丰京盛地;北门/ 襟带镐京)。可以想象这个将梳妆台伸在滔滔水面之上、酷似江南风情的千年古镇的风韵。今天,若能重现明清时的风貌,相信会是一个怀古旅游的好去处。" r$ A7 ~- l" Z* n
不过,近三十年来,在文史方面没有排上号的“秦镇”这个名字,却走出镇、县,频频出现在西安市乃至省外的许多地方。这是为什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秦镇这个古老的名字,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秦镇凉皮”不胫而走,名扬四海——可以说,没有秦镇凉皮的走向市场,就没有秦镇今天的知名度。只可惜,很少有人提及这儿曾是“十三朝古都之第一都”。' B5 T9 L% \* X7 e7 V% y
顺便再说说凉皮。凉皮有两种,一种是麦面凉皮;一种是大米面凉皮。麦面凉皮易加工;大米面凉皮难加工,软了挑不起来,黏乎乎的不好吃,硬了发糟,扎喉咙。而秦镇的大米面凉皮很禳(方言。软、柔,不糙)——自然有一套独特的加工方法。溯其源,传说有一年因雨水过多,庄稼不但歉收,而且成熟度很差,百姓为没有上等的稻谷纳粮而坐卧不安。一天,文王微服私访,查勘民情,走进一个叫李十二的村民家里,李全家正在吃饭,出自起码的礼节,呈上一碟用糙米制作的凉皮让文王品尝,文王品罢,连连称赞。遂令秦镇百姓用李十二的方法制凉皮上贡,替代军粮。2 U' e" e+ u9 s c
谈到“开发”这个炽热的话题,现在的秦镇实在是一个特好的选项。
$ ^* [7 W$ k) K3 A1 x* t" U; x. ?, { E 198X年,为了落实本单位一位职工的党籍,我与同事王新民去了秦镇——以后又专程去考察多次。笔者虽是户县人,生于斯,长于斯,但在30岁年前未到过秦镇。那天一到秦镇,我就被这座倚水而建的古香古色的小镇给迷住了,当时我还朝王新民说若拍《宋裕光》(我曾打算写《宋裕光》剧本的),这儿当是个好场地。后来,我朝《户县报》写过“话说秦镇”的文章(刊用时用的标题是“大话秦镇”),文中有开发秦镇的设想。在改革之风劲吹的今天,旧话重提,我愈发觉得很是必要。7 {3 B f9 n! R/ \1 K. H4 u" {
如何开发?我设想如下——供决策部门参考,与网友探讨。1 e7 u; B% ~- E( d/ Q
首先说一下大的环境。我曾写过《关中并不缺水……》(因篇幅有些大,户县报无法采用。但一周后户县报编辑部主任李养民拿着陕西日报说上面刊登的张宗祜院士大会发言和我的文章内容一样——问我怎么回事?我因为将稿子转投给了三秦报,便打电话询问,记者说他给正在西安开会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张宗祜专家看过(我当时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我的建议被专家认可;不高兴的是我的建议成了他人的)。户县平原地处秦岭北麓,由南而北呈漫下坡。流经户县的十条河流中,除渭河自西南流向东北外,其余全部是由南向北,功能全是排洪。由于地形的关系,雨季,出秦岭之水会咆哮、奔腾,而雨季一过,则近乎断流。一直以来的情况是:无论雨季、非雨季,河里的水全部跑掉了,很是可惜。我的设想:可以在秦镇旁的沣河上筑坝拦水,再修一条横贯东西的河道把沣、涝两条大河横行连起来,不但美化了环境,可以行船、养殖,更主要的是补充地下水,实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拽水车跑的欢,清水哗哗绕田间。纵然三年不下雨,我也依然收庄稼”的闻名于世的“旱涝保收”的生态环境。8 D9 I4 Q, }4 {/ v7 c) V
5 t% V. U' m( G5 A, c5 T) K! }/ Y
, k; o% ], O- G
(作者简介:靳应禄,兵器部惠安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被聘为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民俗文化研究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系陕西省老法协法律工作者。微信13991180571)
$ y2 g- Q. f2 q0 ~7 i. ~( \; _: X' ] t& l0 y
补充内容 (2018-4-17 07:36):
5 x: ]2 J2 x1 O: N$ h. T纠错:倒数第三行“横行连起来”应是“横向连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