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595|回复: 2
收起左侧

西湖大学,真的能五年内赶超清华北大吗?

[复制链接]

397

主题

1041

回帖

5973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5973
发表于 2017-12-14 18: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发表了主题为“企业家的情怀和科学家的梦想:‘新时代共同的新使命’”的演讲。
施一公院士在演讲中表示:
按照规划,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成立。建校五年后成为亚洲一流高校,科研水平与清华、北大、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比肩;
建校15年后,综合实力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
这则消息一被爆出,立即成了全国舆论的关注热点。
五年赶超清北
可能并非施一公本意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即西湖大学的筹建机构),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区的云栖小镇,是中国内地“第一所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支点,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
从2015年3月11日,七位西湖大学倡议人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以来,西湖大学的筹建过程已经经历了接近四年的时间。
目前来看,西湖大学的各项筹备进程都进行的比较顺利。

西湖大学校园效果图

2015年12月1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
2017年3月19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约10万平米的园区正式启用。
2017年9月2日首届19名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录取学生正式入学。
位于云栖小镇的首期约30万平方米的校舍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
目前来看,西湖大学今后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以下的资源保证:
腾讯马化腾、龙湖吴亚军、万达王健林等为代表的多位民营企业家大力资助,10年内至少200亿人民币的经费投入;
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潘建伟(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十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饶毅(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等一批国内学术界领军人物为其站台;

西湖大学四个研究所所长(左起:潘建伟、陈十一、饶毅、施一公)

杨振宁、韩启德、陈佳洱等一批有相当影响力的学界、政界人士担当智囊团和推手;
“云栖小镇”上政府赠与的1200亩土地作为栖身之所和今后发展的重要资产;
来自高层的认可和赞许,以及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西湖高等研究院能够聚集社会民间的力量,为国家科研工作助力,并努力探索一条建设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很多人都对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们的勇气和努力表示肯定。
但也有学界人士表示,一开始把话说的太满显得太不踏实,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先做到国内最好再去考虑放眼国际。


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廷亮12月9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科研上比肩清华北大并不是施一公亲口说的,但是能够实现。
既然这个“小目标”已经圈内人几乎人尽皆知,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它到底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建设一所清北级别的大学
到底需要多少钱
可能同学们看到西湖大学10年内有至少200个亿人民币的经费保底,会觉得这是好大一笔钱。
下面这张表,是教育部主要直属高校2017年的预算及收入支出情况。


清华北大2017年的年预算都在200亿人民币的级别,而且和2016年相比都有较明显的增长。
清华从182.17亿增长到233.35亿元,涨幅为28.09%;北大从154.28亿增长到193.45亿元,涨幅为25.38% 。
名单中前二十的高校,排到华南理工和北师大的水平线,年度预算数都在60亿以上。
现代的科研型大学就是一只只的吞金巨兽,维持一所大学正常运转需要的资金量超过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印象。
而且这些投入短期很难看到回报,一般的资本力量是很难负担这么大规模的赔钱买卖的。
施一公教授本人在清华大学的结构生物实验室,专门用了一栋楼来安置那三台世界最先进的Titan Krios冷冻电镜,据说还要再购进一台,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冷冻电镜系统。

Titan Krios 冷冻电镜

每台Titan Krios加上必备的附属设备,保守计算设备购置费用就需要600万美元,这还没算使用费用和人工费用。
西湖大学能够配备给施一公团队的研究经费,够不够维持一台Titan Krios的运转都是问题。
(杭州西湖区政府承诺给施一公等4名顶尖人才和项目分别给予1亿元资助作为启动资金,其余经费将依靠校友基金的捐助。)
如果没有清华提供的这种优质研究平台,施一公和颜宁的研究团队是不可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在海内外名声大噪让同行们心生敬畏的。
事实上,建设一所一流大学从来都非常昂贵,最近可以比较的例子是沙特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
这所正式成立于2009年的大学建校时,沙特王室就赞助了100亿美元作为建校资金,而如果考虑到美元购买力改变的因素,2009年的100亿美元几乎能相当于今天的至少150亿。


KAUST和西湖大学的规划一样,借鉴的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小而精”模式,同样只招收硕士博士生,不招本科生。
该校教职员工90%以上来自西方和东亚,学生国际化程度超过69%,第一第二任校长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前校长,
为了吸引外国学生和研究员,不仅整个学校的教学语言是英文,极端保守的沙特王室还给予KAUST自我管理和豁免于该国严苛宗教法律的权利。
可以说,KAUST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比之西湖大学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建校九年之后,KAUST今天在 US NEWS 2017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是第243,而清华大学排57名,北京大学53名,仍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拿中东石油土豪的建校经历和西湖大学作简单的对比就能发现,想达成五年赶超清北,十五年比肩加州理工的“小目标”,10年200个亿人民币真的远远不够用。
而且钱还只是最直白最容易量化类比的一项,其他更加复杂更加隐蔽的资源困境,还都摆在新生的西湖大学面前。
西湖大学能复制
西南联大的成功吗?
多位西湖大学筹备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接受采访时都着重提及自己理想中的西湖大学和西南联大在精神方面的紧密联系:
施一公院士在西湖高等教育研究院成立仪式的演讲中,曾经专门拿出一段来追溯西南联大的灿烂历史;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致辞中也提到:“我相信施一公教授办的大学不是美国的普林斯顿而是中国新形势下的西南联大,这将是一所伟大的大学。”
事实上,只要是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各种论述或者倡议中,罕有不拿西南联大这段历史说事的。

西南联大主要负责人合影

西南联大在坚持办学的八年期间,培养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赵九章、邓稼先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于敏等6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百七十余人成为两院院士。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巅峰之作,经历过的人无不怀念,但后世再也没能复制成功的奇迹。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战时八年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远超之前民国前二十多年的学术和教育成就,实际上是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结果。
精神的这一半大家都明白,就是“学术自由”这四个字,而物质这一半,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
西南联大是战时原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合并而成,集中了三所中国最好大学里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虽然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但师资条件则堪称奢侈。

西南联大的物质条件极其艰苦

一个西南联大的学生,可以上午去冯友兰的课堂上听他讲中国哲学史,下午去叶企孙的教室里上物理课,晚上再去蹭华罗庚的数学讲座。
虽然他可能经常连饭都吃不饱,但却得到了民国前二十年,以及之后的几十年都难以遇到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当时大半国土沦丧,迁至西南西北的高校不下数十所,而唯独西南联大能取得远超民国前二十年的辉煌成就,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越集中效率越高的行业。


美国的大学能够傲视全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从建国起就是一个几乎完全由资本主导的国家,而资本的力量在需要集中资源时真的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可以集中打造一批全世界领先的私立大学。
而中国的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不仅要关注怎么把学校办得更好,还得平衡来自各方的利益诉求,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
针对最优秀的5%学生的教育,本来资源就应该高度集中,决不能往里注水,否则就会耽误了好苗子。
而国内部分双一流高校,至今还在以高中的教育方式,来培养一群本应成为国家栋梁精英的学生,这不是毁人前途是什么?


虽然从我的主观意愿来说,我是举双手支持高等教育改革,打心眼里盼望西湖大学的教育创新能乘风破浪马到成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一股清风。
但客观来说,国内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目前拿出来的诚意和决心都还远远不够。
如果西湖大学10年200个亿的预算不是人民币而是美元;
如果参与计划的施一公、饶毅差不多江湖地位的学术大佬,至少两三位能全职而非兼职来掌舵;
如果成立典礼上能有三四位以上,而不是现在的仅一位副国级以上大佬站台表示力挺;
如果马化腾、王健林等多位国内顶级富豪(还得拉上这次压根没露头的马云)像卡内基和洛克菲勒一样,公开保证有生之年将个人大部分资产投资于西湖大学的发展当中;
那么我会觉得西湖大学的成功至少能有一定的把握,即使十几年后达不到加州理工的段位,也能和在亚洲一流研究型高校的行列里占有一席之地。
但就西湖大学目前所能动用的资源来说,可能十年内能在目前涉及的几个学科领域里做到国内一流,就已经是很理想的结果了。
中国民营资本参与
高等教育的入口在哪?
国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同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该个性化的没法个性化,该标准化的没法标准化。
针对5%最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本来应该是高度定制化的因材施教,但却受限于人均资源的不足而不得不吃大锅饭;
针对水平大约从20% 到60% -70%(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高等教育整体毛入学率为50%)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本来应该经过标准化改造,能够实现用最低的社会成本打造最适合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但目前的现状是,承担这部分任务的部分二本院校、独立学院、大专及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不低而且水平很差,甚至可以说是缺乏底线。

部分大专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遭遇“用脚投票”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专科及高职院校,教育秩序混乱,安全事故及违法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各类涉教舆论事件的高发区域。
虽然一系列的文件政策都在鼓励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这个领域里最缺的就是模式和标杆。
一个月前发生的三原色事件,让社会公众猛然发现,自己几乎毫无了解的幼儿教育行业里,居然存在那么令人不忍直视的肮脏。
在陈大夫看来,教育领域下一次恶性舆论事件,最可能现的领域就是这些院校。很多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已经被忽视了太久,已经成为教育行业里最大的“灰犀牛”。
而在标准和规范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这件事上,目前行业内的建制力量既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同时高校内阻力重重,足以让最有决心的改革者也望而却步。
去和清华北大抢国内大学头牌的位置并非民营资本擅长的领域,这种疯狂的烧钱游戏里,民营资本不论是和体制内力量还是和海外国际资本相较量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院士

这就决定了不论是已经被招安的南科大还是刚刚组建的西湖大学,招聘优秀教师研究员时难和背靠国家的清华北大竞争,在吸引优秀生源时又有一众海外名校截胡,往往面临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囧境。
中国民营资本起源于草根,本来的专长就是提供低成本标准化的大众服务,马云和马化腾的成功莫不是摸透了95%人民大众的真实需求才取得的。
想明白自己所办的教育是要服务于5%那一小部分顶尖的学生,还是95%沉默的大多数,这是所有有志于在教育领域做一番事业的企业或个人首先要想明白的事情。
在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打通整个行业的评价体系,实现学生能够评价自己受的教育,雇主能够了解到关于工作申请人真实教育背景的直观资料,倒逼体制内积极改革进取的力量行动起来的事业里,民营社会力量是大有可为。

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当新生力量还弱小时,主动攻打大城市,非要立个FLAG并不一定是明智的举动。
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八十年前毛 主 席给中国革命开出的药方。
放弃那些吸眼球的头部资源竞争,不参与拿真金白银堆诺奖的烧钱游戏,埋头深耕中国95%普通大学生的深层需求,才是民营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建设的大道之门。

4

主题

4594

回帖

2万

积分

捌.大漠孤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231
发表于 2017-12-15 0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拜读了,感谢!
发表于 2017-12-16 23: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6 22:56 , Processed in 0.0958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