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610|回复: 4
收起左侧

厚积薄发

[复制链接]

591

主题

2343

回帖

1万

积分

陆.听雨闲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39
发表于 2017-7-13 21: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哲学家、美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凡有大成就者,都有自己的修身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学问之道,也就是诸多大师的成才之路、做人标准。北宋大文豪苏轼之所以在宋代文坛成为大师级的文学家,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他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十个字的治学理念。
    他外放的种种经历,阅读的宗宗心得,使他人生丰盈、学养超群,更兼有一个学者的修身与治学态度。苏轼讲过一句治学箴言,那就是“厚积薄发”,激励了无数后辈。令人遗憾的是,“厚积薄发”这条成语,在诸多工具书中竟然被忽略不计,这不能不说是编纂工作的一个不小的失误。
    我再三查阅这条成语,是因为有过一次讨论。我在鲁迅文学院做过几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硏讨班的班主任,京城的一位资深教授对学员们说:“你们要勤奋读书,细心观察。苏东坡说过,厚积才能薄发。没有足够的阅读和积累,是写不出传世之作的。”这位先生的话,我完全能够理解,其义亦无可厚非。分歧的焦点就在:是厚积“才能”薄发吗?
    “厚积薄发”出自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张琥是苏轼的好友,在他赴京城时,苏轼写下了这篇杂谈式的送别文字,以种庄稼作比喻谈做学问的道理。文章最后一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十个字概括了苏轼人文生涯的经验,前两点关系到学人心态,后两点关系到治学修养。“博观”是指视野开阔,博览广采,求知似渴,读书如命;“约取”是指眼光独到,守住底线,沉潜低咏,去粗取精;“厚积”是指培植根茎,重视积累,完善结构,追求真理;“薄发”是指自我约束,落笔审慎,甘于寂寞,宁缺毋滥。苏轼提出的这四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学术精神,只有在这些方面加强修炼,才有望成为大学问家。
    如果上述言论不谬,不难看出,“厚积才能薄发”是不合乎逻辑的。引用者把“厚积”和“薄发”误解成因果关系。这显然不是苏轼的本意。如果要说条件,“厚积薄发”是并列关系的一个整体:只有“厚积薄发”,才能言人之所未言,写出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种治学精神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社会上曾流传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说。其后果是一些人语文水平极差。有一位在数学领域深有硏究的数学家,除了出版过《高等几何》《现代微分几何学概论》等多部专著外,还发表了一百五十七篇数学论文。这位数学家指出:语文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文理相通,语文学得好,阅读写作的能力就提高了,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思路的敞开。有的理科大学生数理化还好,但写实验报告文理不通,错别字很多,这样,即使很有创造性,别人还是看不懂。类似情形,几乎随处可见,如写小说的不读诗歌,画国画的不看西洋画,唱流行歌的不听美声,学西医的看不起中医,硏究历史的不读哲学,烹饪大师不研究营养学,管教育的不懂得育人,等等。一个没有“厚积”的学者,就如同只吃一种食物的人,营养失衡,必备元素缺少,身体不可能真正健康。
    厚积就是对知识的无穷尽追求,有了追求,还需有“薄发”的态度,才能达致成功。有一位成绩卓越的伟大科学家,临终时仍说:“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海滨玩耍的孩子,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有这种谦虚态度的人,肯定能做到“薄发”——知不足才能谨慎实践,宁缺毋滥。









4

主题

4594

回帖

2万

积分

捌.大漠孤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231
发表于 2017-7-13 23: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47

主题

214

回帖

1117

积分

叁.无畏牛刀

Rank: 4

积分
1117
发表于 2017-7-14 08: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1

主题

3255

回帖

1万

积分

柒.天山茗客

Rank: 8Rank: 8

积分
16604

社区QQ达人

发表于 2017-7-14 15: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7-15 16: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7 03:48 , Processed in 0.2314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