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光浩(1906——1929),原名吴光皓,别名白怀,化名陈新,湖北黄陂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1926年加入共产党,北伐战争时,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长、营长。 1927年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黄麻起义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之后,历任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副总指挥、工农革命军第7军军长、工农红军第11军军长兼第31师师长,创建和发展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吴光浩在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23岁。 吴光浩是红军创建时期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是红11军和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是红军早期杰出的高级将领之一。 二、许继慎(1901——1931),原名绍周,别名旦如,字谨生,安徽六安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4年加入共产党。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排长、第三期入伍生队六连副连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七团少校干事、学生队队长、广州国民政府高级训练班第二中队中队长、团代理党代表、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武汉中央军校第十四队队长、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参谋长、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 许继慎先后参加了第一、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30年3月起,历任中共鄂豫皖苏区特委委员、红军第一军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第一、第十五军合编为第四军后,先后任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第四军第12师师长、皖西军委分会主席。 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诬陷以“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时年30岁。 许继慎是红军早期战功卓著的杰出的高级将领、军事家,是巩固和扩大鄂豫皖苏区,粉碎两次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围剿”的大功臣。 三、刘志丹(1903——1936),别名刘景桂 刘子丹,陕西保安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25年加入共产党,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奉命打入陕北、陕甘边军阀部队和民团,开展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31年起,历任红军陕甘游击总队副总指挥、总指挥、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中共陕甘边军委主席兼军政干部学校校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与谢子长等人共同创建了陕甘边苏区和西北红军。 1935年10月,在党内“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刘志丹被捕入狱,备受折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周恩来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获释。此后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 刘志丹是红军时期杰出的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 四、左权(1905——1942),别名左纪权,字叔仁,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2月加入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委、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红1军团参谋长、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严密细致的参谋业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朱、彭赞扬。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5月25日,左权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他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 左权是红军和八路军时期杰出的高级将领,是一个既有理论修养同时又有实践经验的著名军事家。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五、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平人。1926年9月加入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历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队长、红3军团5师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红1军团4师政委、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不幸被流弹打中牺牲,时年37岁。他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彭雪枫领导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彭雪枫是红军和新四军杰出的高级将领、军事家。他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六、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别名张贯一,乃超,河南确山人。1927年3月,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共产党,9月参与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成立了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他领导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三次被捕入狱,后在东北抚顺也二次被捕入狱,均被党组织营救出狱。1929年8月起,历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政委、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其实起初只有300余人,也就是2个连的兵力)师长兼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共3000人,也就是2个团的兵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杨靖宇是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军事家。 七、罗炳辉(1897——1946),云南彝良人。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加入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军长、第二十二军军长、红九军团军团长、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2师副师长、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1946年6月21日因病逝世。 罗炳辉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 八、卢冬生(1908——1945),湖南湘潭人。1925年到湘军第4师当兵,1926年6月参加国民革命军,随军北伐,1927年7月,随陈赓离开武汉去南昌,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第20军3师6团1营当陈赓的副官,同年12月,经陈赓介绍加入共产党,留在中央特科工作。1928年3月,随贺龙参加桑植起义,任中共中央交通员。1931年3月以后,历任红四军手枪大队队长、红二军团警卫营营长、第七师二十团团长、湘鄂西独立师师政委、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红二军团第四师师长、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旅长。 1939年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9月毕业。 1945年12月13日,中央任命他为松江军区副司令员。不幸的是,14日凌晨他在制止苏联红军士兵抢劫时被害。牺牲时年仅37岁。 九、朱瑞(1905——1948),江苏宿迁人。1927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再入苏联炮兵军官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9年回国。 1929年起,历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红三军政委、红五军团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第十八集团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联络处长、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山东分局书记、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延安炮校代校长、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东北炮校校长、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 1948年10月1日,朱瑞不幸触雷牺牲,时年43岁。 朱瑞是红军、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是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奠基人。 十、陈光(1905——1954),原名陈世椿,湖南宜章人。1926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1月初,朱德、陈毅率“八一”南昌起义余部1000来人进至宜章,陈光将“马日事变”后收藏的12支步枪献出,组建一支农民赤卫队,配合红军参加了湘南暴动。陈光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历任红军独立三师第二十九团一营连长、红四军一纵队(纵队长为林彪)一支队副支队长、红四军营长、红四军(军长林彪)第十师三十团团长、第十师参谋长、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二师师长、红四师师长、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林彪负伤后)115师代师长、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广东军区副司令兼广州警备司令。 1950年7月23日,陈光被蒙冤撤销广东军区副司令兼广州警备司令的职务,旋即被软禁。之前已被开除党籍。1954年6月7日,陈光在被软禁的2层小楼里,含冤去世,终年49岁。1988年4月,经中央批准,撤销了强加于陈光头上的“反党”结论,恢复他的党籍和名誉。此时,距陈光蒙冤去世已是整整34年之后。 陈光是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一代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