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 / ?. q: D' {* H1 x" Q4 A0 @# V0 E 
 4 W* `$ m0 z. d2 U7 [  签约医生来自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 h; {% H2 r7 n6 r: {
 ! z% t7 `* f" |0 l7 Q  《意见》要求,加强签约医生团队建设。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根据辖区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签约医生团队应当掌握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危险因素干预和疾病防治,实现综合、连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9 x% Q, F8 r' m1 ^
 1 _1 y2 Z) g$ L/ i* D* ?
 大力推行基层签约服务。推进签约医生团队与居民或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在签约服务起始阶段,应当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长期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为重点,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 f( i, ]# f# O5 x2 `
 
 7 x3 h5 j/ o; [$ l: X( {  在推进签约服务的过程中,要注重签约服务效果,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和签约条件,确定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权利、义务等事项,努力让居民通过签约服务能够获得更加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引导居民主动签约。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签约服务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 l+ q. r2 {' k' g' z# F; q
 
 , B3 H! H3 h9 v( k# f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合理安排就诊时间,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适当延长就诊时间和周末、节假日开诊,实行错时服务,满足工作人群就诊需求。鼓励各地以慢性病患者管理、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相关服务对象为重点,逐步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随访,对有需要的病人进行上门访视。大力发展社区护理,鼓励开展居家护理服务。
 8 K5 U. X0 K, {- \$ V0 j- }7 v2 D$ P( I) _: n2 k  h$ Q
 协作医院应为社区卫生机构预留号源
 6 j% u+ @% u% n5 w. o; Z# U2 I( i; G+ u3 k
 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协同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向服务区域内的机关单位、学校、写字楼等功能社区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开展慢性病患者俱乐部或互助小组、培训家庭保健员等形式,不断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9 V3 P% g3 V/ X  Q4 l
 
 7 o" M: z4 G+ K7 ?' g( J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床以护理、康复为主,有条件的可设置临终关怀、老年养护病床。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其住院床位和内设科室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保留或调整。根据分级诊疗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所需药品品种,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 [. I6 n" `$ Z
 , N/ |% z+ u( J  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建立固定协作关系,探索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协作医院应当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门诊号源,开通转诊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转诊患者就诊。逐步建立公立医院出院患者跟踪服务制度,为下转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充分利用公立医院等资源,发展集中检验,推动检查检验互认,减少重复就医。
 ; I% M) J. w2 h; H8 I/ y- j5 ~( H, N7 X
 《意见》提出,各地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予以补助。(记者 白剑峰)7 \( _" H2 j; p+ A3 [1 w; L
 2 U0 F9 |$ c% X' S) ]&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