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5 10: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力普及联律通则 繁荣诗词对联创作# n# J% l E0 d# g
- \. d1 [, ^% N4 z% L f为诗词之乡建设添砖加瓦
6 J& \- F" l2 k. F- U4 w; [9 B( [9 T+ Y ^+ j
+ L8 A& a& P+ z
——在上林苑星期天诗词楹联学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摘要)
) W, A- s) c( R: d) G, i" g* }: j& u+ a" i" e1 K/ e+ |% i
(二O一O年九月十二日)4 \1 k( f9 g) R; `& @
6 i% p$ p. U, q) X# j K8 P. o
$ F; |* t* m# K9 H
3 A% ]6 I$ B8 A$ o8 K. |
: N9 \. R a$ G焦万利' d" b# A# h' d+ U
6 d. B( J6 @. m
: X" P0 ^7 \& l各位诗朋联友:, ~0 ^- [" w9 t1 s3 {; K
6 E n7 u* N1 \ w* w金秋风送爽,诗联韵飘香。在巩固提升诗乡创建水平活动的推动下,我们今天举行星期天诗联学校秋季开学典礼。刚才各分会汇报交流了1—8月份活动情况,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景宁同志安排了学会近期的工作。现在我围绕普及《联律通则》,繁荣诗联创作讲三个问题。
: ?3 R2 T$ k( A# x* h2 b! ^$ X; r. m) ^* m
- T; j: d" K. R" j+ U& K) B& |关于县文联工作会议精神( u" l& m9 J! c. I/ ]/ J
/ Q' c+ U! f% Y
8月31日,县文联召开工作会议。秘书长杨振君总结了前8个月的工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阅农,县文联主席赵丰先后作了重要讲话。张阅农部长要求:一要增强工作主动性,为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二要加强学会班子建设,按期换届,领导成员不得交叉任职;三要管好争取的社会资金,防止不廉洁行为发生;四要注重发展新会员,壮大学(协)会组织。赵丰主席要求各学(协)会工作要做到“富有创意,形式多样,量力而行。”我们要认真落实文联工作会议精神,把学会的各项工作做好。
- o9 C) P8 \5 x7 Y; b% T
. b% g* z( c' c. W+ v9 D
; _7 `! Z/ `" C; p$ R/ Z, `关于大力普及联律通则的几个问题! f" H; n* e$ o8 m! E$ }! ^
- i4 M$ a% q2 }! h: h6 d+ I$ h4 b一、了解对联格律的形式过程
: i$ w: x0 I- i: g( y; ]/ y7 l) o! \" B# W+ @; e0 Z5 t
我个人认为对联是诗中之诗,是从律诗中演变而来的。联律的形成与诗律一样,也经历漫长的过程。对联是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最早只是“两两相对”。这种文体实际上是骈文。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约公元465—520)山东莒县人,他的《文心雕龙》是最早论述对仗的著作。“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就是他的著名理论观点,为后世诗联家所推崇。唐代史学家刘知畿(公元661—721)古徐州彭城(今江苏桐山县)人,他的名著《史通·叙事篇》说:“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句取匀,奇偶相配”。在《史通·杂说上》还有一句话“谈恩惠煦如春日,纪严切凛若秋霜。”实际上可称为对联的雏型。后来逐渐形成了“同门类相对”的要求。明代中晚期戏曲家、文学家屠隆(公元1541—1605)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他的《缥湘对类大全》,是中国最早的“对书”。在这本书中他正式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概念。这些规定可称为对联格律的“古代版”。直到1898年晚清语言文学家马家忠(公元1844—1900),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他的《马氏文通》问世(收集例句7万多条),标志着汉语语法开始进入中国舞台。上世纪五十年代,汉语语法正式成熟。由语言大师王力倡导,将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语、谓语、宾语……等概念引入对联,这才形成了“词性一致”+“结构相应”的对联格律“现代版”。2007年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将“现代版”联律规则条文化、具体化。后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2008年颁布的“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的《联律通则》四章十四条。《联律通则》修订稿的颁布具有划时代意义。8 t4 b: p+ [* h6 [' l
& l) \* K/ j: p- j+ A
二、普及《联律通则》势在必行
6 D: z% |) U3 A) B& k/ x% w/ ?$ e& ?/ T U- \/ b6 k
(一)《联律通则》是立会之本。《联律通则》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和规范的结果,吸收了当代对联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是对联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一句话,《联律通则》是立会之本。有的人说《联律通则》是学会的“根本***”、“小宪法”。
% X* Y( ?- V5 Q) I4 _1 A: Y# a- W4 Q$ t9 X
(二)从会员的现状看,普及《联律通则》具有现实意义。学会相当一部分会员对《联律通则》不了解,不熟悉,对联作品比较少,而且不少联作不大合律,有的只要字数相等,不管平仄和词性。每年新春联征集难度大,作品量少。特别是《当代户县楹联选》征稿多年,全县作品数量质量还有许多问题。因此普及《联律通则》的任务十分繁重,也十分紧迫。
7 y' u" Q* H" P" z5 @. F' ~1 D8 I+ ?# O% V. [
(三)从社会和群众的需求看,普及“联律通则”十分必要。中华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雅俗共赏,适应范围广,使用价值高。可以说,对联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学。如励志抒情、酬唱联谊、迎春祝福、名胜景观、恭贺喜事、庆典纪念、广告宣传、报刊标题、祭奠哀挽等等,都离不开对联。普及《联律通则》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群众服务。3 O! s5 k9 ^1 L' `8 Y
! P: t2 E( A; k: f# Z三、普及《联律通则》要在实践中把握对联平仄对仗的主要形式。
) U! O! ?2 @- L3 p8 u
1 Q4 t7 {/ e: ?7 p一般来讲对联平仄对仗形式分为两大类。) E. L/ }8 u6 Q R
5 ?' {, P/ h! k9 o
一是律联,类似于“律诗”。最初的对联文体承袭了律诗中两联格律的要求。可以固定字数和平仄,除了五言、七言外,再增加三言、四言、六言等体例。《上林苑》第13期刊登的《学点对仗知识很有必要》中,列举了律联的十一种形式(从三言至十三言),可供大家创作对联时参考。对联要做到律工,还要切题、意合、境妙确非易事。孟繁锦“撑天挂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为中国楹联网题)就是一副律联。
% J( m5 a1 _% R7 s k( } t+ ]# f7 M" H+ Y2 \. X
二是通联。就是字数、句式不拘,但基本符合“联律通则“的六条标准,在平仄和结构上,则可以适当放宽。如最负盛名的曾国藩,其佳作“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就是以古文笔法引入对联创作。再如挽汤鹏联,“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被前人称道。还有马萧萧为贵妃墓撰联“花开三章清平调;叶落一曲长恨歌”,除句脚外属全平全仄对。' {$ X4 T% t5 |7 R2 C; C, @
- r2 K `# y0 ?1 e0 }2 k( l四、普及《联律通则》,要注意“五个结合”。+ ]4 ~( I- g0 e6 s7 Q
+ d: m/ v, z" v. _& \% i. Q) O一是普及《联律通则》,要与学习诗联佳作,陶冶情操,和谐身心相结合。学习佳作可以培养对偶思维,陶冶情操,和谐身心,在人的一生中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如新对韵“白天对黑夜”“失败对成功”、“贫穷对富裕,坎坷对亨通”等,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的观察事物,不以偏概全,在顺利时想到维艰,在曲折中想到光明,不走极端,少犯片面性的错误,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等联语成为人们遵循的格言和座右铭。7 b4 [" ^9 [0 }, d J
$ r2 k5 r5 s, M% b2 k2 q/ A二是普及《联律通则》,要与诗联创作相结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类诗联大赛活动,不断提高诗联创作水平。特别是积极参加“诗乡征对擂台赛、《当代户县楹联选》”征稿,“玉兔迎春”新春联征集,建党九十周年,辛亥革命百年诗联大赛活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狠下功夫,走“学习—创作—提高,再学习—再创作—再提高”的路子。
7 c2 J a6 S) M
1 f+ w1 B+ r* G# L& S7 `- G三是普及《联律通则》,要与组织小型雅集、采风、研讨等创作活动相结合。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在聊以自慰的文字游戏里,孤芳自赏的吟风咏月里,甚至消极的报怨宣泄里,不注意反映社会普遍现象和主流思想。要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捕捉时代气息、人民的苦乐,才能丰富诗联作品的主题,提高作品的质量。
/ A8 w* n4 G: n( H, N& i) f; c4 @1 ^2 C) ~( ~8 [1 {7 r. I1 D
四是普及《联律通则》,要与向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推介,传播诗联作品相结合。我们的诗联作品要走出去,各级诗联会刊、会报、中华诗词曲赋论坛网、画乡网、网都可以成为我们诗联作品的交流平台。老中青会员都要学习电脑,至少经常从网络上获取各种知识。+ I4 J/ g4 ^5 B, d; O
4 |& H. K+ Q8 P) Q3 N' T* M4 a0 u五是普及《联律通则》,要与发展新会员,壮大学会组织相结合。通过《联律通则》的普及让更多的人群学习了解对联创作的知识,激发创作兴趣。注重在退休教师、中青年中发掘新会员,以扩大学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
5 V% e, o: K1 b M5 G( Z) D3 x
) _) n$ S0 C" f
" j+ K! e/ w6 F' f1 W& f2 S关于后四个月的重点工作
5 \/ x: C# @. r2 G8 `0 a, M0 R. a! D5 I8 u6 c7 K; F2 x3 k4 ?
按照省市学会和县上的要求,近期应抓好以下工作:
K0 K/ {0 P! g$ ~5 o) [; C; H$ [
一、编辑《当代户县楹联选》,明年第一季度正式出版发行。4 ~. U5 j' J5 u6 H
5 b9 R) `* c N( o% u% T: [* I. y二、编辑《上林苑》第七期会刊,2011年元旦前完成。
`: e9 r# Q5 d/ p- A
* j" I% e1 c* w% q0 d2 j2 W三、协助市政协完成《古今咏终南山诗词选》选稿工作。/ u1 Y- f! U1 R% U; }
. C$ m: n9 w; }3 k! u/ U6 L: u2 X四、启动户县第七届“玉兔迎春”新春联征集。
& t: Q% e4 U3 H8 N+ M/ D* y7 ]5 l& Y$ L* U
五、按照县创建诗乡领导小组“实施六大工程”方案的要求,做好诗联教育基地扩大摸底工作。认真做好人民路小学“陕西省诗词教育基地”、石井初中“西安市楹联教育基地”检查验收工作。
8 Z7 i2 t: L! W G- d2 b9 l" j5 I6 m* T, a2 V. Y- Y2 D
六、各分会要切实做好会员雅集、采风、研讨等活动,中华传统节日都可以搞活动,形式可灵活多样,注重实际效果,增强分会的向心力、凝聚力。+ L1 z0 H, e4 k# M# } D" F
8 A# m( {3 y1 f2 K' m7 S! p$ W
各位诗朋联友,普及《联律通则》是学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创作的理念,用自己辛勤工作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为诗乡建设添砖加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