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的75%,是中国老年人的主体。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预计这种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可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 与此同时,农村养老还面临着城市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计划生育和人口价值观念改变等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导致赡养脱离,养儿难以防老,这是农村几千万留守空巢老人面临的普遍难题。从今后发展看,随着农村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农村老年人老难所养问题将更加突出”,穆光宗说。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 在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自我劳动收入和子女等亲属供养是老年人主要的收入来源。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时75%的农村老人仍靠从事农副业生产等自我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 2009年6月,我国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力争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老有所养”的新农保体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农村老年人仍然面临着经济供养、医疗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诸多共性难题。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报告,我国目前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的老年人达283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中近1/5需要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需要护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占9.9%。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空巢化,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和专业化照料与护理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在今春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公有的农村老年福利机构通常只面向“五保”老人,并且一些机构建设因财政投入不足而严重滞后,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而民办养老机构则主要集中在城市,高档化、舒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偏离了农村老年人群的实际需要。 从目前来看,受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落后、各种入住门槛限制和“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入住率非常低,生活照料缺失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孤寡、病残、空巢老人。 他建议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政府应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依托家庭和社区的养老设施,发展适合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 对此,孙忠焕也建议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体系。对各级政府已经在乡镇村建立的养老机构,必须明确养老机构的法人地位,使其具有正常的组织功能。同时结合各地实际,鼓励农村集体组织、社会力量在农村利用弃置不用的农场房屋、仓库、厂房等改设养老机构,以较低的收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