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里人欢度中秋国庆长假的时候,农村人也在享受着自己别样的快乐,那就是节日的欢娱和玉米丰收带来的喜悦。10月6日上午,记者走进户县四大文明古村之一的大王镇凿齿南村,满眼的金黄灿烂,简直令人心动。只见每家每户的门口、墙上、屋顶,都垛着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棒,这金黄映衬着村民的笑脸,装点出秋日里乡村的丰饶。
* w- f( N0 m; _- E4 {: d
% m! n4 d2 ]' Z! W" [ 看见了收获,就想到了秋播,原本以为大家都在地里忙着种小麦。村民们却都说不着急,种得早了,地温偏高,小麦如果疯长起来,白白消耗了体力,来年就有可能减产。播种要在大约一周之后。
& u$ M* i. H, ^: {8 u
: y# |$ E( ~" \: w 三秋时节,因了秋收与秋种间的空当而从容,村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打理这一世界的金黄。行走在平坦宽阔的村道上,远远地,看见一位村民在自家二楼的阳台上拾掇玉米棒,村干部就高声喊他下来打问收成。不想他一开门,就说忙得很忙得很,“玉米要晒,辣子要摘,家里的立体农业,忙不过来!”他72岁的年纪,声音高亢,一脸的自豪与喜悦。
: p& z0 F& y- o4 t6 \5 M1 S! q9 m$ d7 b9 D
他叫闫发厚,原先在西安工作,退休回家务农已经12年了。他说的玉米,是家里一亩二分地里的收获,一半的棒子已经上楼上墙,一半已剥成玉米粒,晾晒在一楼房檐下、二楼的一间房子里。他说的辣子,长在二楼阳台上。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二楼参观他的“立体农业”:但见两片人造菜地,一片20多平方米,一片10多平方米,辣子、青菜、西红柿、蒜苗,还有小葱,长得煞是喜人,红红绿绿的勾出农家日子的甜美味道。
6 q0 I/ G/ q, ?2 U: u0 F7 v1 j, q$ J) _6 w- x8 I; ^! T8 R
老闫说今年的玉米用的是“郑单”系列种子,长得好,少说也收了1000斤,按收购价每斤一块二算,可卖1200元。而播种玉米时花的种子、肥料、浇水等费用还不到150元。他说,村里大部分村民秋收时都是机械化,好腾出时间出去揽活、打工;他不用打工,时间有的是,所以依然是人工收玉米,老两口用了两天时间就把玉米棒拉回家了。“过两天种小麦,还是要雇用机械来干的,省时省力,也就是半天时间。”说到小麦,他特意让记者参观他家的四个储粮柜、缸,上面分别用粉笔写着“2011年6月30日入仓”,“仓”里共有10袋小麦,每袋100斤。“去年的麦子今年吃,”他说,“今年的则明年吃。年年有余,心不慌。”1 D* b- o# a; u! Q" O; E
* s4 G9 ]9 @9 ^! R# n( W3 w$ C 白天忙活,晚上老闫则在灯下记日记记账,每天的活计,收入与支出,他都细细记下。十多年下来,日记和账本记录了生活的幸福变迁,每天翻看时他都感到十分满足与快乐。
* P2 I3 r- N/ g# ?+ e9 p
$ N& L. a& C \3 J3 G: G 家家丰收,村民富足,凿齿南村也在这年年的灿烂里变了模样。记者看到村里街道平坦,环境整洁;村文化活动广场不仅有戏台、篮球场,健身器械,更有花廊绿树,假山草坪,堪比城市的小公园。听村干部说,今冬村里还有大动作,一是政府将提供价值40万元的树木,把村庄的绿化提高一个档次;二是在村的另一头要再建一个活动广场,满足更多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 z3 s4 _1 W; z
# J8 |) [" p: u7 j3 v1 E, l8 e 明年再访,不知凿齿南村又会是怎样一番喜人的模样。/ Q' i" w5 Q0 X, u* a5 s- G: w
: ^% N! D& M4 K. }2 c2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