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律诗中的韵脚来源
+ \ Q M# D0 d L' ? “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律诗里的韵脚,有很多讲究。记得初学写律诗的时候,有朋友说:律诗的韵脚必须是平韵。当时,我感到惊诧之余,又似乎觉得他说得有些绝对和牵强。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律诗里的韵脚一般情况下用平韵,古人中,也有用仄韵的,只是这种用法很稀少,而被人们逐渐搁置起来了。所以,后来一般人写律诗,如果用了仄声韵脚,就会被认为不合韵律。
4 S" m6 a5 M# g% N4 w2 P6 }1 a6 T* a; ^' }) S, J
有人说,律诗的精髓在于“律”,包括“韵脚、对仗、平仄”,三者缺一不可。其中,韵脚又是重中之重。格律诗规定:押韵的脚称做“韵脚”,不压韵的脚称做“白脚”。韵脚一定是平声,如果写成了仄声或者不押韵,那就犯了“出韵”或“落韵”的错误。白脚必须是仄声,如果把白脚写成了平声,那就犯了“踩脚”的错误。
0 J" C6 k1 \) N( x- S2 X" H8 L2 M. S X) ?% L0 C
韵又叫做韵母。韵母分为韵首、韵腹、韵尾三部分。一般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者相近即可,而对于韵首则不做考虑。律诗里的韵和现代普通话里以及新华字典里的韵不尽相同,有些字,看着读音相同,韵母也一样,但却不属于同一个韵部;而有些字,看着读音有差异,去《声韵简编》里一查,却属于同一个韵部。所以,写律诗的时候,应该先掌握一些简单的声韵知识。写律诗,南方人学起来,可能要比北方人容易些,因为在如今的吴、闽、粤一带,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古音,而这些古音在《声韵简编》中,很多就属于同一韵部。# G9 G8 N' q e6 O
# _% y: m) W1 H: U4 T0 A$ M/ ^ 初学写律诗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很茫然地学,机械呆板,不会变通,有时,还会在不知不觉中钻进“窄韵、险韵”的死同。记得我初写律诗的时候,刚写出首联和颔联,就写不下去了。请教有经验的写作高手,他们看了,连声叹息,说我选择的韵太窄。写律诗,比填词更难,不但要考虑意境和平仄粘对规则,而且还要考虑对仗,有时候,真的是一个字难死英雄汉。我也常常为推敲一个字而苦思冥想过,那种感觉,真的仿佛贾岛在做“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了。
$ `$ C% Y: e; u5 b+ {
+ E: M% s" v8 Z- m' w5 l* @" h 中国语言学家王力老师在《汉语诗律学》里根据字数的多少把30个韵部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一般宽韵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中韵次之,而窄韵和险韵一般很少有人用,只有某些为了显示自己才华的人才偶尔用之。一般,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险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初学写律诗的人在明白了这些规则之后,就不会误打误撞地进入死胡同了。
5 t3 V8 I S& N$ V5 u3 ^2 e6 f2 E, P# ]
写律诗,有押韵和不押韵之分。押韵是首联出句的尾字必须用韵脚,而不押韵则是首联出句的尾字不用韵脚(有时候即便是用了,也不考虑在内)。
+ y) E9 D; E; b d* g$ _- p
' y/ J9 i6 a/ N2 U* E 至于什么是仄起,什么是平起,那要看首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了。如果首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那就是平起,如果首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就是仄起。& F7 B; h6 A! a) s5 `
: u" { D9 q" ^( Z: X# L 律诗在韵脚上的要求要比词的韵脚严格得多。词的韵脚在词韵许可的范围内可以选择其它韵部使用,即:通押。而律诗则不行。词可以同时有平仄多个韵脚,而律诗则只能一个,并且是一韵到底。一般,除首联的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外,对句(偶句)末尾一字都必须用韵脚。通常,五律第一句多数不用韵,七律第一句多数用韵。但是,如果首句不用韵脚,那么首句的尾字则必须用仄声了。而对于其它出句,无论首句押韵还是不押韵,则必须用仄声。
3 H E. E1 m6 H0 X' T' W, c$ T) p$ u( `1 u
为了使律诗有诵读的美感,韵脚必须有平稳的交替,即“单平声韵脚”和“双平声韵脚”的交替使用,只有这样,才使律诗避免陷于古板生涩的境地。单平声韵脚,顾名思义,句尾的最后只有一个平声韵脚,句式是“平平仄仄平”;而双平声韵脚则是句尾的韵脚和倒数第二个字两个平声韵,句式是“仄仄仄平平”。使用这些的时候,就要考虑每句开头一字的平仄了,否则,会犯孤平的错误。对于双平声韵脚,则符合“一、三、五不论”的规则,而单平声韵脚则要考虑实际情况。所以,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可通融的。, O- q$ m1 O0 D- P2 M$ ]0 D% x
古人写律诗,最忌讳的就是落韵。一首律诗,无论意境怎么好,对仗怎么工整,如果出了韵,那也不能称得上是好诗,如果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了此类错误,连及格都很危险呢。所以,古代的科举考生在作诗前,必须先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和现在的学生比起来,那是极其枯燥无味、苦不堪言的。另外,在写律诗的时候,胡乱凑韵脚、重韵、倒韵,也都是大忌。看来,写律诗是不很容易,单就一个韵脚,足以令人费尽周折了。
0 T1 }% [" F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