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1834|回复: 5
收起左侧

浅谈律诗中的韵脚来源

[复制链接]

77

主题

428

回帖

6424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424

社区QQ达人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2-9-25 09: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律诗中的韵脚来源   
1 p" A3 K0 P$ Q" M* i
   
   “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律诗里的韵脚,有很多讲究。记得初学写律诗的时候,有朋友说:律诗的韵脚必须是平韵。当时,我感到惊诧之余,又似乎觉得他说得有些绝对和牵强。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律诗里的韵脚一般情况下用平韵,古人中,也有用仄韵的,只是这种用法很稀少,而被人们逐渐搁置起来了。所以,后来一般人写律诗,如果用了仄声韵脚,就会被认为不合韵律。3 M. L$ B3 h& g' m- k& k

- J7 v7 {! p/ b4 l3 c8 s   有人说,律诗精髓在于“”,包括“韵脚对仗”,三者缺一不可。其中,韵脚又是重中之重。格律诗规定:押韵的脚称做“韵脚”,不压韵的脚称做“白脚”。韵脚一定是平声,如果写成了仄声或者不押韵,那就犯了“出韵”或“落韵”的错误。白脚必须是仄声,如果把白脚写成了平声,那就犯了“踩脚”的错误。
  u1 t+ w" S2 s4 u' N( s4 n% L$ [- c7 q; R$ x
     韵又叫做韵母。韵母分为韵首韵腹韵尾三部分。一般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者相近即可,而对于韵首则不做考虑。律诗里的韵和现代普通话里以及新华字典里的韵不尽相同,有些字,看着读音相同,韵母也一样,但却不属于同一个韵而有些字,看着读音有差异,去《声韵简编》里一查,却属于同一个韵部。所以,写律诗的时候,应该先掌握一些简单的声韵知识。写律诗,南方人学起来,可能要比北方人容易些,因为在如今的吴、闽、粤一带,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古音,而这些古音在《声韵简编》中,很多就属于同一韵部。' \( r* F  J9 k3 {6 q  p

1 S* ^  h  ]3 q" [( g+ w  初学写律诗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很茫然地学,机械呆板,不会变通,有时,还会在不知不觉中钻进“窄韵险韵”的死同。记得我初写律诗的时候,刚写出首联和颔联,就写不下去了。请教有经验的写作高手,他们看了,连声叹息,说我选择的韵太窄。写律诗,比填词更难,不但要考虑意境和平仄粘对规则,而且还要考虑对仗,有时候,真的是一个字难死英雄汉。我也常常为推敲一个字而苦思冥想过,那种感觉,真的仿佛贾岛在做“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了。
; ^3 A! R$ J* y$ G) M7 @& h8 C5 T$ X3 H- K! n* D" s
  中国语言学家王力老师在《汉语诗律学》里根据字数的多少把30个韵部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一般宽韵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中韵次之,而窄韵和险韵一般很少有人用,只有某些为了显示自己才华的人才偶尔用之。一般,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险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初学写律诗的人在明白了这些规则之后,就不会误打误撞地进入死胡同了。- G" v3 j6 `: `: g) @( m
( w' G* a8 E2 k# p
       写律诗,有押韵和不押韵之分。押韵是首联出句的尾字必须用韵脚,而不押韵则是首联出句的尾字不用韵脚(有时候即便是用了,也不考虑在内)。( o6 Z2 B8 _. W; I) I

3 d5 F, J2 ^; Q# U6 s4 K  至于什么是仄起,什么是平起,那要看首句的第二个字了。如果首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那就是平起,如果首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就是仄起。
; Q9 {: L; K  h* I  K( U- u+ S- W  g& V4 s& ~5 y! P' H
  律诗在韵脚上的要求要比词的韵脚严格得多。词的韵脚在词韵许可的范围内可以选择其它韵部使用,即:通押。而律诗则不行。词可以同时有平仄多个韵脚,而律诗则只能一个,并且是一韵到底。一般,除首联的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外,对句(偶句)末尾一字都必须用韵脚。通常,五律第一句多数不用韵七律第一句多数用韵。但是,如果首句不用韵脚,那么首句的尾字则必须用仄声了。而对于其它出句,无论首句押韵还是不押韵,则必须用仄声
/ k: H% |* _) D: U
( _  v7 ]1 Z. g$ s2 @! h
  为了使律诗有诵读的美感,韵脚必须有平稳的交替,即“单平声韵脚”和“双平声韵脚”的交替使用,只有这样,才使律诗避免陷于古板生涩的境地。单平声韵脚,顾名思义,句尾的最后只有一个平声韵脚,句式是“平平仄仄平”;而双平声韵脚则是句尾的韵脚和倒数第二个字两个平声韵,句式是“仄仄仄平”。使用这些的时候,就要考虑每句开头一字的平仄了,否则,会犯孤平的错误。对于双平声韵脚,则符合“一、三、五不”的规则,而单平声韵脚则要考虑实际情况。所以,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可通融的。
) @4 ?  q) y  ^# F
  古人写律诗,最忌讳的就是落韵。一首律诗,无论意境怎么好,对仗怎么工整,如果出了韵,那也不能称得上是好诗,如果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了此类错误,连及格都很危险呢。所以,古代的科举考生在作诗前,必须先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和现在的学生比起来,那是极其枯燥无味、苦不堪言的。另外,在写律诗的时候,胡乱凑韵脚、重韵、倒韵,也都是大忌。看来,写律诗是不很容易,单就一个韵脚,足以令人费尽周折了。
+ q4 C% E7 \" C& d' Y

77

主题

428

回帖

6424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424

社区QQ达人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0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介绍
9 E. r, |  {2 Q! b% H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d1 r4 X7 E& @0 Q$ `/ a( j

8 ?' ~; }8 J& ?# @8 n格律分类
) j. g2 U# `& z& L  绝句:四联四句。(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 E) O( Z5 |. u5 Q3 ?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8 ^+ B; `* \) }! F2 B5 g7 A" l0 H- s: L7 D2 i9 t
  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9 Q  R. y$ c- L0 t" [8 ]+ }

- S; v; F$ r. s5 S" u7 u( a  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 i0 m: K6 L8 F" m$ b) r" B
5 w2 V* L2 ^& i7 }4 _( T3 K) a/ m四种基本句式
& u" Z3 E; Y( y3 T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3 i1 Q6 O, r9 H4 e  P- d7 X6 R! p6 ~' Z2 M- U4 j
  【首句平起入韵式】
+ s! d% O5 D0 h# ?6 y+ e% @. d9 p9 K0 @) b9 K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8 k, C0 ~  u/ |: U2 v

9 x& x9 [) s9 c9 Y* m, a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 m* n7 L0 H7 p0 \: H; G0 V( J
# Q6 L5 ~3 N7 {; m. v- F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3 g. r/ U1 E8 Q: Z3 A9 D! _0 m! b- I! t
  【首句仄起入韵式】5 }* E( u$ W3 J% L* F/ J* r7 \* J
* X" g' L( q4 J# `7 j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 f! z" L0 F  f' L( w. q
3 ^" `/ y# @' v1 o' ~& b5 C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4 _" C0 V: q0 j

7 u$ T/ Y# P. B7 N- d! W1 K# A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9 v2 q% T' r. }, J. Z* Q  [/ l
8 l) ?- q3 g% k! n2 F8 `/ [' W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以上文字根据《唐诗鉴赏辞典》编辑)  H) W3 t6 }2 n
% T# l/ G2 ?, X! p
基本句式举例
) }& @* ~1 v2 B8 m. H2 Q, C  s  (一)3 e2 j: r1 D- @4 y

8 L* _3 j" R" b- e9 Y# K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 R- B1 s. S' r9 Q+ v8 q4 @
* Q. G) M! K' D: C3 V9 u3 C0 e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 a8 C# @9 z/ I
7 H+ I, D5 N' b3 y  (二)9 c; e2 P. l9 p+ Y$ O
. S6 j' S5 j% e& n; L7 o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 x: w/ S% V6 z" @
6 w( t( \/ N+ G1 k;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四支韵)4 ]& L2 _* Z7 @1 H0 }( Q
7 F4 m6 R0 E- V; ~4 X8 H0 |2 Z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p" q$ n8 E! N: g

/ D& ?- q5 ]# i2 d* m. G4 G; X% J  (三)* l$ Y( N4 j/ Q8 E) p" @: }' C
# Y( D! U$ o8 [$ g  z; x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F" M  C( \  X2 \- p% }6 P- k
* T! O% F* H: e! [  V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四支韵)5 A" f4 t" r8 `. \
2 V5 C5 c& u7 _( |3 n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六麻韵) ' ?+ T+ L' U5 k0 r3 G, y

7 |3 F0 T1 _* k/ r$ }& b  (四)# A' @' H# f- J/ ?; U) m
  l- y6 J+ f) Q# ~+ E# b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N* K8 ?/ P6 X6 G8 i+ d' H; d

0 y$ C( m  Z( j/ N2 c5 A2 Q! i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十五删韵)
  C$ N) d8 i: H! Y$ V  I; s4 Q. k( s  R! `$ I- Z2 ^/ W+ P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5 _, U8 L, D. S

# ?; s% o2 u% [.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428

回帖

6424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424

社区QQ达人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09: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P$ ^0 P) ]6 o; w: b/ N1 ]7 e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 M2 a( t7 a3 g3 E6 e" y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9 a6 {% s3 S, B6 \5 u
) B; `8 ~+ N( Z0 ?3 Y* @" a$ v
格律综述+ x3 e- V2 M+ ]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z/ I: H2 |$ c4 ?6 s  ⑴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 X) \/ `8 E  Y6 d; C( ~" J1 O  ⑵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4 h  j) D8 t7 ^  e8 j
  ⑶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 w# n4 D9 p& _- G2 A7 A  ⑷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 |* q% e+ t  ?3 t1 l) I0 p! L
" f$ I( [/ F  I" J: z5 d) ?" J
平仄句型1 w1 l+ i& c: e" q  [7 Y! C
  基本句型:
- U! M1 z# E0 `3 v9 b: h  A.仄仄平平仄% z2 s4 Z9 l3 R$ d7 T0 o
  B.平平平仄仄& M! J2 w( D: A. u
  C.平平仄仄平& J3 p. D0 p3 y+ d/ e) o" J7 L
  D.仄仄仄平平* w4 H1 A6 ^4 l- z6 O0 c
  A型起句式4 M0 z2 F; v5 _'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s0 I* {6 _# f  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 m* y8 I5 }' M, D0 H  B型起句式
$ ^5 E/ r: l* D1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X8 n% ~- ?. s4 v  w% y2 F
  示例: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0 s( {! M$ N# g  C型起句式8 e! v& j. P, T* T; n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r9 `) n6 p; R3 p# C) P
  示例: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王涯《闺人赠远》)
8 K0 m; \3 p; Q) ]) e6 e  D型起句式4 g' ^5 P" B; d  ]+ K0 a0 a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z! ?2 z5 T$ d+ Z
  示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 I5 A) {: Z# ~# l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 D! x! s+ e, F: p2 z
+ `1 N* s: t: e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428

回帖

6424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424

社区QQ达人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09: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以上资料供大家学习。{: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190

回帖

1万

积分

陆.听雨闲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058

社区QQ达人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2-9-25 1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nshnyun 于 2012-9-25 11:03 编辑 # V4 c3 M# n# {; d. K" w+ E* {8 j

9 p, z- ?3 W! H, Q- t“遗少”才高当反复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6232

回帖

4万

积分

玖.镇海神笔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47116

新人进步社区劳模灌水能手高级会员社区居民云聊先锋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2-9-25 13: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7-5 08:19 , Processed in 0.3616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