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渭河滩上湖北“客户” 来源:西安日报 2011年06月23日 记者 金石 6月11日,《西安日报》刊登了《探寻百年前来自湖北的“客户”》《楚风徐徐渭河滩》两文,引起社会各界对湖北“客户”的广泛关注,有专家评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可能会连带出许多东西。 在之前采访的基础上,西安日报记者近日沿渭河在东西两方向继续追踪,寻找100年前落脚关中的湖北“客户”。 “把锄夹在裆下划一圈,就是自己的地” 记者东追到渭河入黄处潼关,西到河滩变窄的眉县、扶风,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湖北“客户”主要分布在周至到高陵之间的渭河南岸老河滩。其原因,一是,这一段渭河南面地势舒缓,清末时滩宽荒地多,容易落脚;二是,他们从南面翻过秦岭,直接就到了渭河南岸,而且100年前过渭河主要靠船渡,到北岸不方便,因此,他们到关中后,就沿着渭河,向东西两边走,寻找自己的落脚地;三是,也曾有湖北“客户”最初到了渭河北面,可后来渭河主流不断向北移,将渭河北边的河滩地淹没,他们只好转战渭河南面;四是,他们习惯多水的环境,而渭河南面来自秦岭的溪流如织,渭河滩上到处是水潭,和湖北老家环境接近。 未央区草滩街道贾家滩位于灞河入渭口。该村76岁张肇仁老人告诉记者,渭河南边荒地多,好混,庄稼收了继续生活,收不下了,把棒棒拉上要些一吃,下年再试。过去在渭河滩占地,看哪儿好,把锄夹在裆下划一圈,就是自己的地,不像现在都成了庄稼地。 高陵县耿镇胡永汉说,他家是从湖北郧西来的,来得早,在河滩大面积种的花生、大豆,要几里长。他爷雇了个人,让去拔豆子。雇工问,掌柜的,你给我说界限在哪里,小心拔到人家地里去。他爷说,只要你一天能拔到头就不错了。 很多湖北“客户”不是一进关中就到了渭河滩。 未央区草滩街道王家棚66岁葛启民的曾祖父当初先到耀县,后来通过湖北老乡介绍才来到王家棚。“有的人家倒几个地方,才到渭河滩。”葛启民说。 “湖北庄”的来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渭河沿岸许多村庄的名称,和湖北“客户”有关。 “王家棚”是地图标记的地名,但记者到了草滩街道,当地人多称其为“汪家棚”。王家棚村66岁的葛启民解释,来这里最早的是汪姓人,在这里搭了个棚子,人称汪家棚子。后来光绪年间姓王的湖北人把棚子买下,改称王家棚子。所以两种叫法都有。如今王家棚35%是直接从湖北来的客户人,如果把中途在商州停留过的也算上,湖北“客户”要过半。 有的地名直接有“湖北”两字。周至县四屯乡联三村就有个叫“湖北号”的自然村。该村75岁老人张明海告诉记者,最早来这里的是几户湖北人,所以人称这里为“湖北号”,意思是湖北人的地界。如今是联三村七、八两个组。他的外曾祖父就是从湖北来到这里。 在草滩街道南,有一处小楼林立的村庄,村门口赫然写着“湖北庄新村”5个大字。 该村86岁老人李浩森告诉记者,最早来这里开荒的是几家逃难来的湖北人,搭的草庵,其中姓郑的是湖北郧西人。邻村当地人因此称这里为湖北庄,村名就这样叫下来。 “最早来了大约十几户湖北人,现在湖北庄有湖北人100多户。我的曾祖父大约在同治年间来到这里。”该村82岁老人陈尚义说。 “马蜂很多,经常把人蜇死” 湖北人刚到渭河滩,以农业为主,多种高粱、花生、棉花、豆子、谷子,也有种其他的,但少。 草滩街道冯家滩59岁申新民的大伯就曾担担子到西安卖瓜。 个别地方还能种水稻。草滩街道贾家滩张肇仁说,过去贾家滩水位高,以种稻子为主,过年时想吃麦面,还要拿大米到渭河北岸换麦子,1958年之后才种一点麦。他的老伴回忆道:最早这里是死水田,收割时人站到水里,割了稻子放笸箩里,然后往外拉。 湖北庄李浩森说,过去渭河滩到处是盐碱地,有碱有硝,硝能熟皮货,人们挖池子,把地上的硝扫到池子里,第二天上面就凝结一层硝棒棒。草滩街道东兴隆村有个叫硝池子的地方,过去就有几户湖北“客户”常年扫硝卖。另外这里人还自己熬碱水蒸馍。 “文革”期间有几年买不到碱,张肇仁的老伴就熬过碱水,做包谷糁时用。 老家在草滩南面不远的谭家街道伍家堡的伍永尚说,过去渭河滩没有人,马蜂很多,经常把人蜇死,客户来了,把芦苇和其他杂草烧掉,开荒种地。 湖北“客户”刚来,种庄稼不能马上生活,没有代价的东西就是扫硝熬碱,靠这个为生。 临潼区西泉街道宣孔村西王组70岁潘维忠说,他祖父靠修理棉花车为生。 解放前,客户在渭河滩的生活常常没有保障。 湖北庄李浩森说,他出生在贾家滩,原姓申,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关中闹年馑,他的父母都饿死了。 他的姑姑把他从贾家滩领到湖北庄自己家里,从此改姓申。 “开荒也要给人家纳租子” 湖北“客户”人给人的印象性格豪放、直爽,待人热情好客,厚道实在。但当初终究是进入新的地域,难免与老住户发生摩擦。 他们一般在渭河滩种的是荒地,但有的当地人认为那属于他们的,收获时,就来抢收。这时就容易引起纠纷,甚至打斗。 有些荒滩地,也确实有明确的主家。 草滩街道贾家滩申海文和张肇仁告诉记者,湖北“客户”刚到贾家滩时,虽然是开荒,但要给人家纳租子。官府把这一带的荒地划给了一个退休的官员,让他收地租,作为养老金。不过一般湖北“客户”在这里成了气候,能扎住脚,人家才来收租子。由于湖北客户没有地权,因此到社教补定地主成分时,就没有补了。 因湖北“客户”逃难来,哪里能落脚就留在哪里,有的租种当地人的地,见收成不好难以为生,不交地租就走了,也让一些老户对湖北“客户”产生看法。 在户县渭丰乡保东村客户中就有传说,解放前有一年,在国民党部队当军官的定舟村人赵寿山要把保东村“客户”赶走,后因渭河发了大水,洪水把定舟村和保东村隔开,才没有赶成。 这虽然只是传说,但反映了过去在个别地方,一些湖北“客户”和本地人曾产生矛盾。 到解放后土改,重新划分土地,客户和老住户在土地上的争执才消失了。 不过,一群移民能在一个地方呆下去,依靠当地人的帮助当是主流。 渭丰元三村十二户74岁段为民家,解放初期,因无处住,就将草棚搭在元村本地人提供的地上,头一年涝河发水把棚子吹倒了,元村本地人都来帮忙重建。 正是在赵寿山担任陕西省省长期间,政府组织人力,在河滩上修了排水渠,使渭河滩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湖北“客户”人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唱的是南方的采茶歌” 人常说,十里不同俗,尽管湖北客户在渭河滩分布,东西距离长达百公里,但他们口音相同,风俗一致。 耿镇上曾有家省上的地质单位,湖北人多。他们惊奇耿镇当地人胡永汉能听懂他们的湖北方言,岂不知胡永汉从小就说湖北话。 提起湖北“客户”风俗,草滩街道冯家滩村申新民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团圆饭,初一早上吃饺子,到正月十五中午再吃团圆饭,正月十六早上再吃饺子。但同村其他地方人都是三十晚上吃团圆饭。 尽管临潼区西泉街道宣孔村西王自然村只有潘维忠一家湖北客户,但依然坚守湖北人的风俗习惯,和当地人在诸多方面不一样。 当记者问他们这里是否有“打待尸”的风俗,湖北庄李浩森想了一下说,你说的是唱孝歌。他们这一带,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老了人,邻村的湖北“客户”就来了,敲锣鼓,边转边唱,而且是自觉来,不是花钱请来的。前几年湖北庄还耍狮子、龙灯、跳云朵,跳云朵唱的是南方的采茶歌,都是湖北人耍。湖北庄由他撑头,唱的歌词,喝彩(说吉利话)的彩词,都由他编写;敲家伙的鼓点,都由他教。 “就是想看一下老家啥样子” 对湖北故乡的思念,是湖北客户很多人难舍的情怀。 耿镇王家滩村黄家滩黄治勤的父亲在上世纪70年代回过老家大冶县黄家庄。老家人很热情,招待非常隆重,上的菜一个桌子摆不下。当时他祖父走时的庄基地还在。老家人说,你们想回来还可以。 但很多湖北客户不知道老家在何处。 耿镇王家滩胡家自然村86岁老人胡其成只知道老家街上头是南怀街,不知是湖北哪个县。他曾祖父胡学志从湖北来的,后来年纪大了,回去对过家谱。再后来没有人回过老家。他们的家谱顺序是:攀林兴学道继续其昌。他还知道,老家有个老奶奶,是全国唯一的独奶夫人,姓常,生了9子,都当上了“尚书”;还生了一女儿,也嫁给“尚书”。他以前一直有回老家看看的心愿,“现在人老了,看不清,听不准,只能等别人弄清楚了,给我说明白就行了。”胡其成说。 西泉街道宣孔村西王自然村潘维忠只知道老家在湖北潘家桥,不知道在哪个县。他大儿子到湖北打工,去找过,但没有找到。 王家棚葛启民回过一趟老家武昌寺丁家桥街,找到有姓葛的人家。“当时就是想看一下老家啥样子。”葛启民这句话反映了多数湖北客户人的思想。 “现在老人认为,过去是逃荒出来的,现在落脚这个地方,成了西安市民,算可以了,也是一种幸福感。”草滩街道王家棚村葛启民说。 无疑属于陕西文化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湖北客户不仅会说湖北方言的人越来越少,而且许多民俗文化正在消失,山歌没有人会唱,近几年没有人耍过狮子、龙灯,也没有人“打待尸”,许多湖北“客户”村庄随着城市化改造已经消失。湖北“客户”的民俗文化,能否属于陕西文化一部分,该不该保护?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专家张志春教授认为,陕西本身就是一个大包容的文化,而且湖北“客户”已经在陕西生活了一个世纪,他们的文化无疑属于陕西文化。民俗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一般的流失很正常,但大规模的流失就需要关注。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副研究员认为,陕西文化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有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就像湖水,有多支源头补给,才不会干涸。这就是地方文化,这种地方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造成断代。 我们应该把他们体现出来。这些东西不挖掘,时间长以后,慢慢就消失了。所以拆迁改造前,对这些应该有记录,做一些摄像。在新建的社区里,应该保留他们文化特色。地方志应该体现,而且应该写得比较详细。我们应该在每个时代都保留一些痕迹,这样才能体现历史源远流长。 “可以做一个特色区域” “湖北"客户"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连带可能涉及很多东西。”张志春说。 张燕认为,这个选题很好,《西安日报》的文章以后可能是唯一可以查到的湖北“客户”资料。它可能还会起到其他的作用,因为这个代表了一个时代,对我们的历史考证也有一定的关联,应该引起文化界的注意,把它作为课题来做。省上应该立项,组织一个课题组,进行深入调查,把它整理出来。我们老说抢救文化遗产,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 张燕同时认为,湖北客户民俗文化很容易开发利用,它有特色,可以做一个特色区域,而且近水,能够把湖北人的饮食文化、风俗文化表现出来。在打造时,应该注意追根溯源,有一些历史的追溯,或历史的考察。可以立个碑,或建造一个馆,介绍他们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