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门有棵酸枣树,拿起斧头砍掉它。
4 a) [* ?5 L( x! V2 v 那人不是好东西,国中全都知道他。! s: r; t% I7 h) b
明知有错他不改,从小到大坏到家。7 x! z$ x0 \" ~" W/ b
2 h) Y( m. l9 J/ x
墓门有棵酸枣树,猫头鹰在上边住。9 _, C. }; ^& J1 \7 v' ^ ?6 ]# s
那人不是好东西,作歌告诫和劝阻。# ^0 M% Z8 S* p+ ^9 [: H, h3 d
告诫劝阻他不听,想我要到祸临头。
& B) G, e4 s/ D4 z5 C0 ]原诗:《诗经•陈风•墓门》* l6 H* {: E0 ?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 t# O3 e$ g1 X$ @1 v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5 Z7 y4 D, c& Z# G* G: R4 e注释:
! j. f7 X$ D' I! b8 a* J7 m (1)墓:墓道之门。一说陈国城门名。棘:酸枣树。斯:劈开。 F! H) H1 X0 ^2 V% [1 e
(2)谁昔: 往昔,从前。
' j9 }. U: G: ~4 a (3)梅:应为“棘”字。鸮(xiao):猫头 鹰。萃:聚集。( ~" d. @! q& M+ X" p& w, y3 ~% A) F
(4)讯:劝诫,规劝。 颠倒:指国事纷乱。6 {, _7 R2 \$ ~
沧海诗评:
# b5 W! i1 |# x( M) `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人民对不良统治者的谴责和抗议。《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是春秋时代陈国国君文公之儿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他在桓公生病时杀死了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因而大乱,后来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据《毛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 k) C ~! _4 ^. j: v
陈佗这个家伙,是文公的庶子,有点像《红楼梦》中的贾环,从小就不学好,“毎微行淫逸,国人皆知其无行”,多行不义,屡教不改,最终竟然杀嫡篡国,既害了国家,也毁了自己。像所有彻头彻尾的坏人一样,任何教育训导对他们都是无效的,恐怕也只有到了头破血流大祸临头的时候,才会想起师长的谆谆告诫。针对“夫也不良”一句,《毛传》说:“夫,傅相也。”郑笺更进一步说:“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明明讽刺的是陈佗,传笺的作者却将矛头指向了师傅,当今那些叫嚣“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家伙,他们的祖师爷就在这里。可见,冤枉老师的事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甚。' B/ S) W" A8 M7 U; G$ n; X1 Z; w
这首诗在当时的民间广为流传,并为后世留下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列女传•陈辩女传》记载:"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女(汝)为我歌,我将舍女。'采桑之女乃为之歌曰:'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大夫又曰:'为我歌其二。'女曰:'墓门有楳,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楳则有,其鸮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鸮乎?'大夫乃服而释之。"采桑女子陈辩女,面对堂堂晋国大夫的调戏,随口引用《墓门》一诗巧妙地讽刺对方,并对猫头鹰的去向作了合乎情理的辩解,简直就是《陌上桑》中罗敷的前身,令人惊艳之极。由此可见,《诗经》的生命力在民间,其中一些经典的民歌,实在是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9 X$ V6 B( b( ], {
: H" H" L: k! r: [2 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