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佚夫 发表于 2017-5-27 17:32:01

夜话—— 麦客与溜勾子者

                                                夜话——麦客与溜勾子者
       户县人最瞧不起舔钩子者。今天说说与舔沟子有关的话题。      
       麦客者,即31年前西咸两地赴宁夏贺兰山讨生的教师群体。溜沟子者,乃少数教师为利益所趋溜须拍马的人。
       那年我26岁,还是个不谙人事的小伙。按照国家政策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社会人才引进的末班车,我与本地诸多老师赴宁支教。宁夏工作的十年,是我真正走上社会的开始,也是为谋生计、不断走向成熟的十年。现在回想起来,深感宁夏对我们这批人还是有恩典的。辩证的讲,它让我们对地域文化,地缘政治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我觉得从文化心理形成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这个群体是比较客观的。是谁把这个群命名“麦客”,我觉得既生动又形象。我们不就是赶场割麦子的麦客嘛!由黄土地来,又回到了黄土地,与黄土地有着不解的缘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大干快上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就当时的背景看,矿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支撑,也促成了我们离开家乡去支教的决心。早先支援这里的有全国各地的知青、拖家带口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在各种条件下到宁夏谋生的各类流动人员。石炭井,这个过去荒凉落后的地方,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大家由五湖四海来到这里,从文化类型上无不带有移民文化的特色。
      在宁夏,大家工作虽不在一起,但境遇与感受也都大同小异。我所在的教育处规模很大。有来自全国各地支边干部与学界优秀人物,可谓人才荟萃。学校民主色彩甚浓,老师们学有专攻、个性张扬,给学校带来许多新气象。最为深刻的是,教学一线的教书人,都有着善良朴实的天性。单位之所以红火了多年,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之人文底蕴。文化的碰撞产必将推动事业的发展。这是内地一般学校所没有的文化环境。
      大家习惯于把这现象称作“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有许多人性闪光的地方,亦有为生存而凸现的落后之处;为了生存大家相互关照,尽可能体现人文情感中最温馨的最善良的一面,但不乏也有不惜用尽各种手段相互掣肘排挤的恶俗。此现象在教育处上下无疑成为见怪不怪的“怪圈”。
   从文化心理特质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京畿知青为主而形成的“大气、乐观、善辨、创新”特质的京津文化。二是由江淮流域支边而来的“细腻、勤奋、善良、拘谨”特质的江浙文化。三是由关中黄土地上走出来的“质朴、憨厚、勤奋,低调”气质特点为主的黄土文化,当然这一文化特质也包含了宁夏当地为数不多的老师。
      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正能上对工作的贡献很大。然而即是来谋生,不同群体自然会遵循“适者生存”的通则。我发现黄土文化圈里的“狼性”特质远远没有其他圈内人突显。我周围诸多老师有着黄土地农耕文化背景下勤劳质朴、与人为善、勤恳吃苦、易于满足、多有恋家思乡情节的特点。毕竟在80年代有个工作还能解决家属户口,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在当时也是很不容易的。至于逢场作秀、奉承巴结之举,说实话他们内心深处还有不齿之论呢。这可能与其长期生活在农耕圈内心理特征有关(甚或说,在现代化企业环境下也必然显得些许愚拙)。反观其他不同文化特质的人,在许多场面上反而显得浩然大气,优雅得体。到了节假日,他们会有意识的联络感情,特别是善于走上峰路线而道行深深,这倒也是人之常情。能做到得体而务实,游刃而有余也是谋生之道。毕竟“车马各有其道”,为求生存而应酬,这在在今天看来也无可厚非。而一些人则拍马溜须、迎来送往,为了蝇头功利喝酒陪乐而奴颜卑骨、俨然太监腔调而扭曲人格,实为可怜!这哪里还像个教书先生?在我看来这在矿区形成了很不好的风气。说到底都是利益所趋。有的为了房子,有的为了调到山下生活环境好的单位,有的为了谋取一官半职。如此等等,全是利益作祟。有此为证:在宁夏,我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参与政协工作,大家真诚相待,仗义直言。共赴艰难而肝胆相随。因没有利益牵绊,自然风和日丽、清水淡淡。我在学校没有什么要求,自然两袖清风,潜心教书而已。
      然而正好相反,也最为可贵的是我们赴宁赶场的麦客们,默默奉献,勤恳专研而少有生事,把工作看得很重;屁股撅起吃草挤奶,俯首甘为、耕耘不辍,生怕把学生没有教好,误了人家子弟。就是想尽逢迎之能事,其必然手脚笨拙,言语愚呐。麦客们其实要求不高,平静安然就是最大满足了。大家都很平静乐观的生活着,看书学习教育孩子,个个身体还都不错,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季。很多老师的孩子都考上了很不错的大学。是不是老天要酬谢那些长厚之人!今天看来,正是这种厚朴的东西,承载了秦人优秀的文化传统,凸显了骨子缝里的正能。表面上,我们也没有比别人多个啥,实际上老师们灵魂深处都有传统的文化精神在。这正是黄土地文化之根本。在有十三个王朝建都史的长安城脚底下才可意会到的底蕴,在这里有了更好的阐释。                                                                                                                                       
       当然这是泛意的文化心理分析,全然不可绝对看待一个群体。几种文化心理特质在一中是浑然相间,各自文化群体中自会有个别气质秉性有悖于主流特质的。然而,必须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善良质朴只为求得一碗安稳饭吃的人们,有些个个别领导对麦客们心存潜在的排他意识。也许麦客们分了他们一杯羹、也许是文化认同相异。老师们经历了编制的磨难,工龄连续计算的磕绊,分配住房的酸楚,调动工作的苛刻刁难,凡此种种历尽坎坷,精神所受压抑有似文革时期。今天想起来让人悲愤不已。这是大家一生难以忘怀的酸楚事。我的好朋友户县籍乡党白**老师多年调动未果,后因该校领导夜晚醉驾摩托发生车祸而生命危急。白老师正好路过才得以及时救治,保住生命。天降机缘,出于感恩,校长终于答应办理了调动手续。还有很多老师所受艰难,只有自己心里知道,又能与何人诉说!准确说我们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生存而赴西北边陲谋生的特殊教师群体。
       感谢宁夏这块土地,毕竟让我们走近了一片新天地。虽然商品粮、铁饭碗等很多在今天看来不是个事的事,在那时是很有分量的。最少让我们的孩子融入了主流社会。好在国家开放初期,坚定执行知识分子引进政策的。因而感谢真心帮助过我们的、能正确把握时局、举步高远的诸多领导和那些质朴善良的人们。还有那些勤恳工作的学界优秀分子。毕竟我们是教书的,靠此立足吃饭的。与他们进行交流,真正做一个地道的教书人,传道受业解惑。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心里安稳平静生活,当是天赐关怀了。
      “胡马依北风,月鸟巢南枝”。当年赴塞外谋生的众麦客在经历了十多个春秋后,现在大都回到了故乡。大家真正感到这片土地才是我们的共同情感归宿。而秦声秦韵中蕴含的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则是维系我们感情的纽带。感谢诸多老师一路风雨相伴以及如父兄姊妹般的关照。回想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生之财富?
      夜深了。我写这些文字是想从对比分析的角度,说明我们麦客身上原始的质朴、善良、真诚厚重的东西还存于内心深处,做人的本分与敬业的精神尚在。拍马溜勾子是移民文化中落后唾弃的东西。其背后必然是虚伪与浮躁。这种调调(做派)在故土淳朴憨厚的民风面前,是自然不受欢迎的。实实在在,大度真诚,情义千斤,才是大家共同的价值观所在。现在大家或调回或退休,常借网络平台联络感情,叙忆贺兰人事,这是人生多么美好的的情怀。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有共同的经历与故事,一起回忆曾经的岁月。如有有机会相约终南,把酒畅怀,又该是多么惬意与豪迈。
         我祝福所有麦客健康快乐吉祥。
         我祈愿故乡我的老师,我的同事,我的同学以及学界朋友健康快乐!
      
                                        2017.05.27    灯下。            




广泛 发表于 2017-5-27 19:39:50

{:7_381:}

老友小酌 发表于 2017-5-28 00:02:36

{:7_381:}

终南山人777 发表于 2017-5-28 06:16:20

{:7_381:}

草堂佚夫 发表于 2017-5-28 10:07:58

终南山人777 发表于 2017-5-28 06:16


谢谢您,还要多斧正!祝福端午吉祥!

草堂佚夫 发表于 2017-5-28 10:09:04

老友小酌 发表于 2017-5-28 00:02


感谢关注,多斧正。祝福端午吉祥!

草堂佚夫 发表于 2017-5-28 10:12:39

广泛 发表于 2017-5-27 19:39


谢谢关注,端午吉祥安康!

靳应禄HY 发表于 2017-5-28 11:28:49

{:7_360:}

曹户儒 发表于 2017-5-28 13:35:04

好文笔,含蓄的角度,勾勒出社会的变革!

草堂佚夫 发表于 2017-5-28 18:31:49

曹户儒 发表于 2017-5-28 13:35
好文笔,含蓄的角度,勾勒出社会的变革!

谢谢您关注。祝福你端午吉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夜话—— 麦客与溜勾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