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我唱 伐柯
本帖最后由 观沧海 于 2016-12-9 20:42 编辑要砍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头弄不成。
要娶老婆怎么办?没有媒人行不通。
砍斧柄呀砍斧柄,样子就在你面前。
遇见我的心上人,大摆筵席把事办。
原诗:《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注释:
(1)柯:斧柄。克,能。
(2)取:通“娶”。则;法则,榜样。
(3)觏(gòu):见。
(4)笾(biān):竹编礼器,可盛果脯。豆,木制器皿,可盛放肉类食物。有践,排列整齐的样子。
沧海诗评:
伐柯不能没有斧头,娶妻必须要有媒妁。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媒妁的重要。后世更用前者借代后者,做媒亦可称为作伐、作柯,媒人也叫伐柯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媒妁之言的作用。要完成一桩婚姻,必须履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妁的穿针引线。据《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否则,男女私定终身,就是私奔,父母在人前都抬不起头来。
战国时,燕昭王派乐毅攻打齐国,夺城70余座,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在坚守。齐愍王被杀,太子法章改名换姓逃到莒地太史敫(jiǎo)家当家奴,太史敫的女儿感觉这个人相貌不凡,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很怜爱他,因此常常救济他,最后和他私定终身。后来齐军击破燕军顺利复国,派人到莒地请出太子回国即位,这就是齐襄王。襄王接太史敫的女儿到齐国成婚,册封为王后。结果太史敫得知女儿居然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嫁人,气的半死,说:“女无谋(通‘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当即宣布脱离父女关系,终身不见王后。
太史敫嫌女儿无媒而嫁丢了自己的脸,他捍卫礼教,面对君王也不苟且,这种耿直守规的行为,有其可敬可赞的一面。但是,过于固执,缺少变通,冥顽不化,也有其可笑可叹的一面。事实是:女儿很有眼光,慧眼识英才,在历史上也是一位贤后,深得国人的喜爱和尊重,并且始终善待父亲,不失人子之礼。任何时候,礼教不应泯灭人性。有这样一个女儿,太史敫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诗经》中既有《伐柯》这样倚重媒妁、规规矩矩求爱的,更有《关雎》《蒹葭》《木瓜》《溱洧》那般主动追求、自主恋爱的。说明彼时礼教初成,空气还是清新自由的。孔圣人能这样兼容并蓄地编辑《诗经》,足见他通达人性,乐见男女相爱这种人间最美好的事情。因此,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重要的不是有媒无媒,而是是否找对了人,是否称心如意。
明朝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宰相李贤打算招他为婿,便设宴招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了个上联让他对:“因荷(何)而得藕(偶)。”李贤这样做,一是为了考考程敏政的学问和智力,二是为了探探他对婚事的意见。程敏政当即猜测到了李贤的意思,随口答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没有媒妁,照样成就了一桩美好的姻缘。
不要认为我们的祖先都是太史敫一样的老顽固,一根筋。汉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唐代李靖与红拂女,均属私奔,却被载入史册,大加赞赏,认为卓文君和红拂女是慧眼识英雄。更不要说古典戏曲中,张生与崔莺莺(《西厢记》)、薛仁贵与柳银环(别名柳金花)、潘必正与陈妙常(《玉簪记》)、崔护与慕琼(《桃花记》)、赵匡义与符金锭(《符金锭》)、柳梦梅与杜丽娘(《牡丹亭》)、裴少俊与李千金(《墙头马上》)、李兆廷与冯素珍(《女驸马》),哪一个不是私定终身?哪一个不被世代传唱?如果能于千万人中找到自己中意的女神或男神,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成功,又何必在意是否有人作伐呢?有幸不需媒!
欣赏了美诗,又了解了几个历史故事,真是受益匪浅!{:8_427:}{:8_427:}{:8_435:}{:8_435:} 楊老師就是今天的余冠英! 杨老师,就是今天的余冠英。——长河落日回复。 真幸运,我一回复就成了天韵百合了。:lol:lol:lol:lol:lol 真幸运,我一回复就成了天韵百合了。:lol:lol:lol:lol:lol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7_394:} 我也纳闷!谁的评论都是我的:lol 杨老师也自己做媒一次吧! 乾坤 发表于 2016-12-9 12:12
欣赏了美诗,又了解了几个历史故事,真是受益匪浅!
才子捧场,荣幸之至!{:7_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