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太瘦生 发表于 2016-10-18 14:59:27

衰落

      七六年以后,人们从文革的思想禁锢中挣脱出来,以七八年真理标准的讨论为标志,心酸的控诉逐渐变为理性的反思。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在这一阶段发挥了宣传启蒙的作用。      八十年代初,以文学批评为先导,开始了人性的讨论、商品经济的讨论、姓社姓资的讨论。尽管有些被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但是终究还是发挥了大开眼界,活跃思考的作用。       先进的求索者借助于西方的思想武器,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个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等等,对文革发生的思想文化、历史制度等根源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批判;对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八十年代中后期,《河殇》轰动一时,《新华文摘》差不多成了畅销书。这一时期应该是建国以来难得一见的人文学术的繁荣期。那时,人文学术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读者热情的关注,因为,它针对的是社会最突出的问题,解答了公众普遍的疑惑,积极地干预社会现实,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开拓新的道路。      九十年代,学者们乐于呆在书斋,为学术而学术,他们提出了马列主义学术化的理念,这对于文革中断章取义,割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所用的庸俗、恶劣手段是一个反驳,但是,纯粹的学术差不多就是退出战场,因为它不再回答社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丧失了直面生活的勇气与锐气,就丧失了生气与活力,也就丧失了读者关注的热望。      八、九年前,百家讲坛异军突起,着实热闹了一阵。这些讲座以历史和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历史讲座回答了一些历史疑问,澄清了民间误解,还原了历史真貌。儒家经典讲座肯定了儒家思想的德育作用,阐明了儒家思想的人生意义,传播了儒家文化。相比而言,儒家经典讲座面对道德衰退的现实,救世疗疾的目的更为突出。         近几年,百家讲坛也已淡出了民众的关注。就历史讲座而言,还原历史只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却并没有给予他们人生的武器,并没有给予他们生活的启迪,更没有帮助他们认清纷扰的现实世界,而这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就儒家经典讲座而言,不加批判地,一边倒地神话儒家思想反而不能令人信服,稍微想想,两千五百年前的儒家思想就如古老的弓箭,在高科技的当代,就算有用,也很有限。还有,儒家道德在于主体的自律,这在目前,大有流于空谈的嫌疑。对于用处不很大的东西,要让人保持关注的兴趣和热情是不太可能的。         我个人浅见,人文学术大体是愈骛愈远了。明清之际的学人倡导“学以致用”,“经世致用”。马克思说: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改造世界。人文学术的生命在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于促进社会的改良、在于提升人生的境界。离开了生命的根,衰落还能避免吗?

乾坤 发表于 2016-10-18 16:41:42

有道理{:7_390:}{:7_390:}{:7_390:}

草堂人 发表于 2016-10-18 17:37:11

高见{:7_389:}

亦稼亦穑 发表于 2016-10-19 05:25:32

{:7_389:}{:7_390:}

韩建民 发表于 2016-10-19 07:17:54

改革了,开放了,事情和以前不一样了,喜梦思代递了烧炕了,捡鼻不用帕帕子了,刷墙不用刷刷子了,拾馍用上夹夹子了。哈哈哈!{:7_396:}{:7_381:}{:7_381:}{:7_390:}{:7_390:}{:7_390:}

终南山人777 发表于 2016-10-20 09:02:54

{:7_390:}

笑丫头 发表于 2016-10-20 19:44:51

赞!

观沧海 发表于 2016-10-21 17:12:29

忧国忧民,文人情怀。{:7_38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