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字的冥思
洋”字是文化冲突与交流的一个例证。它以民族冲撞的方式发生发展。它首先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反抗,也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觉醒。我们不满乃至愤怒,却不妨思考其中的文化意义。“洋”的本意是“大海”或“海洋”。古人也以此来表示华夏以外的异域他帮,也还表示外国的人与事物。最初,它只是个地理概念。在实际使用中,却晕染上了古人的情感与态度。在文化自负的心理状况下,“洋”字的确带有几分轻蔑的味道,电视剧《刘罗锅》中,见识超凡的刘罗锅也对洋人颇为轻贱。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无知,于是我们佩服魏源、林则徐等人,他们能冲破传统理念的羁绊,睁开眼睛,放下架子,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洋”字也包括了好奇的心理,甚至有学习的意思。曹雪芹无疑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笔下的刘姥姥听到西洋钟表报时声感到莫名其妙、她在玻璃镜子前以为对面站着一个人,那不仅仅是滑稽的表现。晴雯勇补的孔雀裘是俄罗斯进贡的。《红楼梦》里还提到过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呢。这都反映了作者的文化开放心态。
在近代,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勿庸讳言,“洋”字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进入了中华文化。那时,它代表着屈辱与仇恨,例如“洋鬼子”“扶清灭洋”。但是,很快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在此风气之下,“洋行”“洋买办”“洋泾帮”“洋货”等等开始流行起来,此时,学习的味道较浓一些,尽管中不中,洋不洋,还是邯郸学步的样子。同时,也还交织着仇恨,只是这仇恨在激烈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出来。比如,抵制洋货,焚烧洋行,打击洋人。
然而,西方先进的科技自有它不可阻挡的力量。矛盾先生《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既反映了外国工商业对中国自然经济的摧残,也客观上说明了,它才是方向,是大道。于是,“洋瓷碗”“洋瓷盆”“洋瓷缸”“洋火”“洋布”“洋烟”“洋酒”“洋车”等大量日用商品进入中国,各种洋人或中国人开办的近代工厂取代了中国的手工业。这时国人对“洋”的东西,情感极为复杂。羡慕它的先进,廉价,甚至还有质量,希望得到它。同时切身感受到它对中国的威胁,于是,仇恨依然存在,有时还很强烈。其总体概况却如同“西学东渐”,西方工商业在潮水般地涌入中国。
随着民族独立,全国解放,“洋”字的阶级情感和民族情感被突出了。因为,那里面有民族屈辱,也有崇洋媚外。“崇洋媚外”几乎和阶级敌人差不多了。老师教育学生不要说“洋火”要改称“火柴”,“洋瓷盆”改为“搪瓷盆”等等,我小时候,大人一直都称“洋火”、“洋瓷碗”,耳濡目染,我们也这样说,老师要求一定要改,于是,我每次说到“火柴”“搪瓷碗”时,不由得要停顿一下,生怕说错了。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才有了自由,眼界更加开阔。原来带“洋”字的名称,在时髦一阵后,也便仅仅成了一个符号或词素而已,随便你说“洋火”或“火柴”,“洋灰”或“水泥”。如果今天还有人因此而找他人的茬,那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因为我们开放了,发展了,进步了,有一定的实力了,于是我们自信了,包容了,坦然了,也空前的大气了。 才华横溢{:7_389:} 洋洋洒洒{:7_389:}{:7_389:}{:7_389:} 高人 见闻广博,令人大开眼界!{:7_381:} 高!{:7_381:} {:7_390:}{:7_390:}{:7_381:}{:7_381:} 写的好极了,强烈的支持了! 兴趣盎然,激情洋溢…有思想,有见地!赞\(≧▽≦)/一个!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开放了,发展了,进步了,有一定的实力了,于是我们自信了,包容了,坦然了,也空前的大气了。真的是这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