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路上】-阿姑泉下尽芳艳,国色天香动长安
八月流火,热风阵阵,8月23日一早,西安交通大学“终南秦脉”社会实践团二分队一行六人来到了位秦岭北麓石井乡阿姑泉村牡丹苑对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考察调研。踏进院子,走过蜿蜒的山间小路,我们便先来到了牡丹苑管理人员的办公楼。牡丹苑兴建之初的初创人一大早便已等候着我们。乍一看去,爷爷笑容满面,意气风发。刚见面,我们便迫不及待的跟爷爷交流起来。
听爷爷说,这片园子是他1993年时,在山坡上建起来的。牡丹苑坐落于秦岭北麓,以古泉山为中心,南依层峦叠嶂郁郁苍翠的九华山,东西两侧有潭峪、皂峪相抱,北面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原。
问起爷爷建立这片牡丹苑的初衷,爷爷说道,他便是这阿姑泉村的人,年少时在河南部队当兵的经历让他第一次接触了牡丹,退伍后回到户县公安局工作,后来为了造福村里的乡亲,便有了创立牡丹苑的想法。1993年,爷爷发动村民一起筹款,便在阿姑泉村这山坡上建起了牡丹苑。
“虽说众人皆知’洛阳牡丹甲天下’却鲜有人知’天下牡丹家长安’”,说起牡丹,爷爷这个牡丹专家便先跟我们说起了牡丹的渊源,作为有着国花之称的牡丹,其发源地却正是在我们秦巴大地的秦岭山中。盛唐之时,国泰民安,牡丹观赏栽培便始于唐朝长安,斯时刘禹锡有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阳春四月,牡丹在长安城竞相开放,街坊之中尽是赏花之人,千姿牡丹,唯以紫色为贵,正如朝中三品以上大臣皆着紫衣。后来随着北宋迁都,政治中心东移南移,作为富贵花的牡丹观赏与培育的中心,才慢慢迁移到了豫鲁地区。从遗传品系上来看,中原牡丹的成种便是从秦岭山脉里野生的紫斑牡丹培育而来,爷爷说,这点也能佐证天下牡丹家长安。
爷爷说,这片牡丹苑与其他地方种植牡丹的院子,有两个最大的不同点,第一便是牡丹苑依秦岭而建,环境原生;第二点便是,很难找到第二个能像这里这样以花大株矮的中原牡丹,高大香浓的紫斑牡丹为主,辅以各种各样野生植物相间而生的园子。
我们向爷爷问到,牡丹现在都有哪些用处?爷爷告诉我们,首先便是自隋唐之时便兴起的牡丹观赏育种,中国人有着上千年的牡丹培育历史,姚黄、魏紫这些美丽动人而充满气势的品种,正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近年来,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机构还利用现代技术,将从我国西藏引种的大花黄牡丹,山西牡丹等等品种加以培育,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品系。除了观赏,牡丹的药用价值也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现之一,牡丹的根,便是中药里大名鼎鼎的丹皮,丹皮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前些年,兰州的牡丹专家陈德忠老先生,还发现了牡丹籽可以榨油,经过中科院等机构的分析研究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含量超过40%,是橄榄油的140倍。爷爷说,一亩种植牡丹大约能产籽500斤,这500斤牡丹籽能榨出大约130斤牡丹油;牡丹籽油如今已经被中央卫计委批准上市,市价一斤就要上百元钱,能够给种植的村民带来远大于种田的经济收入。此外,随着近些年城市人们休闲理念休闲方式的改变,花开时节人们纷至沓来,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牡丹苑坐落于秦岭北麓,有同学便对周边野生动物的情况十分感兴趣。爷爷告诉我们:要想见到熊猫羚牛这些大型的保护动物就得继续深入秦岭,到秦岭梁上才有可能见得到,而在秦岭北麓地区,最常见的便属锦鸡、岩羊、浣这些动物,随着这些年环境的改善,红嘴蓝鹊、画眉,绶带鸟这些年也渐渐多了起来。
说起秦岭北麓环境保护的问题,爷爷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环境保护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发展问题,以前村民必须上山采伐才能维持生计,而现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山上的生态自然也就没人去破坏了,连自然枯死的树木都无人捡拾;加之这些年政府的统一管理,不再允许秦岭北麓兴建建筑、工厂等,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保护,近些年是有很大进步的。但是爷爷认为,随着周边地区农业种植的发展,膨大剂、农药、化肥的滥用,还是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聊着聊着,爷爷提出邀请,让我们到室外跟着他看看园子,我们急忙高兴的跟了上去,多的不说了,看图吧。 {:7_389:}{:7_38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