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沼泽
本帖最后由 终南太瘦生 于 2016-8-26 18:56 编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较多的自由,思想的禁区少了,言论的忌讳少了。我们可以较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做出个人的取舍。然而,自由的空气,宽松的环境只是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并不自发地带来文化的昌盛。
纵观社会,闭目细想,热闹的是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快餐文化,休闲文化,酒与饮食等边缘文化。KTV,夜总会,各种演艺,水煮名著,节选改写等等的确表现了当下,人们放松的心态,快节奏的生活,但也缺乏对国计民生的关怀:缺乏对影响社会进步突出矛盾的探索;缺少昂扬向上,慷慨激越的劲头。
对待传统文化,以解释,心得,颂扬为主,虽然反驳了文革极左的片面的政治色彩,却没有系统的批判的吸收。比如,孔子,他的终极目标“克己复礼”就应该受到批判,他的家国同构思想也应该重新认识等等,不要忘了,吴虞先生在“五四”时期,就大声疾呼“打到孔家店”,鲁迅先生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家礼教也做了无情的揭露。我们现在反而不如一百年前认识的彻底,虽有点儿费解、汗颜,却是事实。其中的根源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对待文化界的人物,研究他们思想的少,热衷他们隐私的多。比如,余秋雨,一会儿说他捐款没兑现,一会儿说他以灰色的手段持有某企业的原始股票,一会儿又说他给钟山写的碑文古文功底差,一会儿又说他该不该被称为大师。这一切不是无聊,就是小节,却不见对他作品思想的分析,批判,研究。又如,文怀沙,不是对他的观点,他的贡献进行有理有据的争鸣,而热衷于披露,文怀沙当年受到的冲击,是因为他和某女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我不反对在理解作品时,也了解作者的生活,因为这可以更好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折射着他们作品的思想,我们也不必要求作者是个完人。我们自己谁又是完人呢?再说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思想上,也才能提高我们的认识,进而促进全社会思维的优化。
有一些文化工作者放弃了社会责任,他们迎合大众的口味,没有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他们不是客观理智地看待一些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整理,因为传统文化是鱼目混杂,良莠难辨的。他们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努力为之辩护,单就所持观点而论,也许有道理,却不能因此对那些消极的思想视而不见,不作应有的批判、重塑。比如,许多传统节日的仪式,比如,旧道德中不合理的部分等等。我想起了,以道统为己任的王通和韩愈。想起了《白鹿原》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朱先生。
有了话语权,意识形态的单一局面被瓦解了,不同的思想纷纷亮相,这应该有利于新思想的萌发和传播,总体看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我们又似乎进入了五胡十六国,“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观点都打着文化的旗帜,而繁荣的表象下,人看到的却是思想的贫瘠。但愿我们越过这片思想的沼泽,达到绿色盈目,生机勃勃的绿洲。 明确的观点、高雅的文采{:7_389:} 对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批判的接受 含羞草 发表于 2016-8-26 17:14
明确的观点、高雅的文采
谢谢理解与支持。 闲在九月 发表于 2016-8-26 17:23
对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批判的接受
欢迎光临与垂青 有思想,有内涵! 将军山人 发表于 2016-8-26 23:07
有思想,有内涵!
见笑了 先生寫的好!透徹!{:7_389:}{:8_427:} 努力奔跑吧蜗牛 发表于 2016-8-27 00:48
先生寫的好!透徹!
一点儿浅见,谢谢支持。 拜读了,膜拜!{:7_381:}{:7_381:}{:7_389:}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