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之尊 发表于 2016-7-23 17:06:02

他死在谁的手中?

他死在谁的手中?近日,从朋友圈中惊悉一则爆炸性新闻:一名42岁的青年男子,平素除了轻微高血压外,并无大碍。于7月12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院骨伤科住院治疗,5天后,效果见好。不料次日一早家属去探病(家属当晚并未在院陪护),被告知患者于凌晨突然晕倒在住院部卫生间,经抢救无效已经死亡。死因‘可能是突发心脏病。’对此,家属感到不可思议,愤然拒绝接受。于是开车堵塞医院大门,在医院大门口摆放死者照片、花圈、灵堂,扯着横幅“还我儿子命来”,以大幅白色“人命”大字报贴满医院大门门柱及门外数十米的围墙。以‘亡者七十二岁的老父亲’名义,‘问中医院: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什么要了病人的命?入院有没有做检查和安全评估,如果不会治疗,可以不接收病人啊。’事发后,网友们纷纷发表看法,概括起来,有三种:一,认为医院肯定有问题!具体是三个方面:1、主治医生水平、医德有问题:你能治就治,不能治,别贪图什么而非要治,从而耽搁人啊。2、当班医生护士能力、责任心肯定有问题:夜深人静,恐怕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即使发现了,也恐怕没有尽心抢救。3、说不出原因,反正医院有问题。之所以表现出没问题,是腐败,是官官相护的问题。二,认为是病人及家属的问题:1、病人:可能有什么隐匿性疾病,事先无征兆,结果突发,来不及抢救。2、家属:病人住院,家属居然回家而没有陪护在旁,结果突发危急重病,导致没有第一时间发现,从而错过抢救时机。3、病人和家属都有问题:住院时,居然不留陪人,也不留家人电话,导致出现意外后没法联系。三,这个事情肯定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坐等求真相。街头巷尾对此的议论也很多,概括起来,跟上述意见差不多。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真相到底是什么?我来为大家剖析下。对这件事,综合新闻上的描述,及去现场看到的情况,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42岁,事先无大碍,突然死亡。然后在网上进行了番搜索,发现这种情况,被称做“猝死。”什么是猝死?世界上最权威的机构----WHO(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自然或者非暴力死亡。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相当多的人在猝死前没有任何表现,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猝死的原因是什么?权威机构说道: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猝死,比如冠心病、白细胞增高症、心律失常、脑出血、肺栓塞、过敏等。总的来说,猝死原因分为两大类:心源性、非心源性。一般1小时内死亡多为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占到了非事故突发性死亡的80%。那为什么看起来好好的人突然就不行了呢?一般来讲,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或者堵塞的严重程度要在70%以上,才会有症状。但是,研究发现,在猝死时,68%的人,发病时冠状动脉的狭窄不足50%,这些人在发病之前不会有症状。 而冠心病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有资料表明,30、40岁的青年就有40%以上的人有动脉粥样硬化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无声无息的,一旦急性冠心病发作,就会要人命。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哦,这名死者的猝死原因80%可能是隐匿性心脏病突然发作!那么,主治医师为什么没有发现?这是因为患者平常没感觉,也没做过针对性的检查,骨伤科的主治医生当然发现不了,一是因为咱们县不具备检查能力,另一方面患者也不接受在没症状的情况下进行花费巨大的此类检查。不然,以后每个30岁以上的人去看病或住院,哪怕是感冒,医生说:‘这个年龄段40%以上的人,会有动脉粥样硬化,有猝死的风险,建议你去西安花五千块做个冠脉造影,看有无冠脉粥样硬化,有则及时治疗,没则明心预防嘛。否则不给看病。’我估计医生会被骂的狗血淋头。另一方面,即使你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了冠脉造影,发现了冠脉粥样硬化,然后按照要求进行预防,就能不猝死了吗?答案是不能。关于这个问题,央视科教频道曾经做过一个专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网上搜索下。新闻报道的很多跟这位死者年龄、死亡情况类似的猝死名人,也提供了佐证:著名歌星邓丽君,1995年5月8日去泰国度假时猝死,死因:心脏病,享年42岁。著名笑星高秀敏, 46岁,2005年8月18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猝死。同仁堂股份公司董事长,张生瑜,38岁,2008年7月22日,突发心脏病逝世。浙江卫视当红新闻主播梁薇,28岁,2009年8月在出差上海期间,心脏病突发猝死。  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陶伟,2012年8月27日心脏病猝死,年仅42岁。NBA球星特雷勒,2012年5月12日猝死公寓当中,疑为心脏病发作。年仅34岁。动听968女主播郭梦秋,2013年8月1日突发心肌梗塞不幸离世,年仅25岁。天涯社区副主编,34岁的金波,2016年6月29日,在北京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猝死。……这些企业高管、名人,明星,肯定是家财万贯,惜命如金,肯定不会有病不看,也不是没钱看病,他们为什么会猝死?显然是因为猝死突发和难以预料。有人对这个结论表示不服,说那些名人发病时没在医院,肯定错过了抢救时间。而这个患者可是在医院死的,医院怎么能救不活人?那么接下来,再看媒体报道的几个例子:2015年7月8日,中日友好医院,年仅31岁的ICU医生宋韩明,于凌晨猝死。宋医生是家中独子,父母均在河南老家。2016年3月1日上午11:40,萍乡市人民医院,32岁的普外科医师石鹏,为患者诊疗时突然倒地晕倒,周围的医生护士们立即进行抢救。抢救一小时后,无效死亡。2016年3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闫润栀医生,在持续1个小时胸外按压抢救患者后,自己再也没有起来。年仅28岁。还未结婚,是家里的独子。2016年3月3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一名刚工作三年的女医生夜班后猝死,被室友发现送到急诊,抢救一个多小时后,无效,宣告死亡。年仅26岁。2016年05月17 日,福建邵武市立医院一位25岁的外科男医生,才刚结婚,妻子怀孕3个月,猝死。2016年6月29日,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43岁的金丹教授,在医院宿舍猝死。……这些人自己身为医生,死亡的时候人在医院,且医院的级别、设备、技术都很高,远远超过小小的县中医院,但他们也猝死,抢救不过来,说明什么?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高达54.4万人,平均每分钟就有3人因心脏原因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而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而且,猝死越来越容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那么有人又问了,死者是在医院住院期间猝死的,医院为什么没有提前预测并做针对性预防?我们还是来看看专家们怎么说:1、人的猝死是无法预料的,哪怕是诊断明确的疾病,医生也不能预料到哪一天会出事,只能预料到得这个病的人可能会出事,更不要说这种事先隐匿的疾病了。
    2、即使在猝死前的几个小时,医生也无法诊断出问题,医学上有个说法叫“猝死症候群”,讲的就是发生猝死了,但是生前一切检查正常,这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所以说,猝死是一种结果,而非病症,特点就是突发和难以预料。如何预防猝死是世界难题。想一想,如果能预料了,还能叫猝死吗?美国每年有大约40万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约为10%。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猝死抢救概率尚且如此之低,我们这个不发达国家中的内陆小县城,你会奢望他的抢救概率超过美国纽约?这种情况下,其他的疑问也就因此而消散了:即使你家属随身跟着病人,在病情突发后立即呼叫医生护士,医生护士神速的1分钟内将病人运入药品器械齐全的抢救室进行抢救,抢救成功率也不到1%。所以说,这名死者之所以猝死,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只能怪科技还远远不够发达。在此,我们衷心希望逝者安息,在天堂保佑家人。也希望家人冷静接受,不要怨人尤己,好好料理生者,健健康康的平安一生。行文到此,跟大家分享下,容易猝死的三类人,希望大家警惕:早发家族:简单说就是父母有过相关病史。尤其是父亲55岁之前,母亲65岁之前,就得过心血管病或者脑血管病,那么这个家族就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发家系,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一般人。过度疲劳的人群:由于过度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导致整个人处于疲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很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肾脏病的患者。这些患者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最后要说的是,近年来,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吃的好了,动的少了,猝死的人也就多了,而且年轻化越来越明显。本县听说过的最年轻的猝死者是28岁。希望大家多预防,有条件的话,最好去做个检查,而45岁以上的人,就要半年进行一次体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死在谁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