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太瘦生 发表于 2016-5-16 17:44:27

状元碑

      在孩童时,一次忘情的玩耍后,我知道了天下有一种叫做文字的东西。
       岁月的侵蚀,使我已经无法确定我那时的年龄了。只记得,我们生产队的电动水车开始抽水了,这是非常轰动的事,此前水车是人推牛拉的。很多人围着哗哗流淌的水指指点点地在欢笑,在议论,到处洋溢着兴奋和惊奇。我们一帮小孩被热烈而欢快的气氛感染着,在人群中乱跑乱叫,追逐撵打。“这水可真清,真凉快,快让孩子们在里面洗洗。”扑通,扑通,我们一个个跳进水里,好凉快,好舒服。我们在水池里开始放纵地玩耍。一会儿上来,又跳下去;一会儿互相划水,打水仗。当我们疯够的时候,才慢慢安宁下来,也许是因为无聊,我们摸着水池边光滑的石块,石块上刻着一团团横七竖八的线条。“这字写得真好”还继续站在旁边的那些人中不知谁说了一句。我抬头看到,水池旁边不远处有一堆砸碎的石块儿,上面零星地残留着完整或缺损的字。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用来修水池的石块就是从状元坟那儿拉来的石碑。对于幼童时的事情我能记住的已经不多了,可这一件却是历久弥新,不可磨灭的。
      我们生产大队的电磨房就是原来的杨家祠堂。那时候磨面需要主家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因而我常和母亲去那儿。不需要帮忙的时候,我就在那儿玩耍。为了磨面的需要,地面上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坑的边缘平嵌着一块石板。这石板是用来放麦面的。长时间地来回摩擦,石板的表面十分光滑,颜色黑亮,差不多可以照见人的影子。慢慢地我知道了石板凹下去的是字的笔画,当然我还不认识是什么字;后来,认识了其中简单的字,一个是战士的“士”,一个是姓宋的“宋”,感受更深一些的是每个字的笔画好像刚写的,墨迹新鲜,笔痕清晰。
      过了很多年,人们到处搜寻状元坟的墓碑,打算重新树立在杨状元的坟墓前,得到的结果却是某某毁于文革前,某某毁于文革中;某某用于修水池,某某用于建猪圈;此时砸一个,彼时砸两个,一句话,全毁了。失望之际,人想到了磨坊里用来放麦面的那一块。真是万幸,这块石碑因为被当作案板用,才躲过了一场场政治浩劫,才使那悬于一丝的状元文脉得以不绝。人们很快把它树立起来并用砖做了一个护边儿。石碑的正面右侧刻着:康熙某某年,陕西巡抚吏部侍郎毕沅立石。中间刻着:宋进士杨砺墓。
      我看到孤单的状元碑,就想起被砸碎的石碑,它们本应该树立在状元碑的周围,和它一起衬托着文化。我想起石碑上的字,它们应该是很美的,应该是配得上状元称号的,它们应该在那儿启迪周围村民的子孙向文明走去。它们的毁坏还使我联想到了东汉末年,洛阳城外,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主持修建的熹平碑。熹平碑上刻的是经过严格校勘的四书五经,它们是供学子们学习用的,但它们却被砸碎了,散落了,而今看到的只有几个字。
      我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些疑问:古代摧残文化的阴魂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散去呢?若干年以后,它还会附着在某些人的灵魂和肉体上吗?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6-5-16 18:04:59

{:7_390:}{:7_390:}{:7_390:}

终南太瘦生 发表于 2016-5-16 18:15:50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6-5-16 18:04


久违了,谢谢光顾。

含羞草 发表于 2016-5-16 20:04:17

要保护文化遗产

关注 发表于 2016-5-16 20:14:17

{:7_381:}

关注 发表于 2016-5-16 20:14:20

{:7_381:}

终南太瘦生 发表于 2016-5-16 23:40:18

含羞草 发表于 2016-5-16 20:04
要保护文化遗产

从提高认识开始,并付诸行动。

终南太瘦生 发表于 2016-5-16 23:41:59

关注 发表于 2016-5-16 20:14


可惜那些石碑了。

猎人 发表于 2016-5-17 05:49:36

在下拜读了

正义勇士 发表于 2016-5-17 05:53:30

{:7_381:}{:7_381:}{:7_381:}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状元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