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轻信"免费讲座" 其实是对骗子的"关怀"上瘾
尽管类似“免费讲座”的骗局媒体多次报道,但仍有老人不断上当。除了贪小便宜、轻信骗子,主要还是因为老人们没有“依靠感”,才在推销员的“亲情攻势”下落入陷阱。深入挖掘保健品的厂家,华商报记者发现那些拥有神奇疗效的“仪器”背后,其实有一条“专业供给线”。然而,由于“免费讲座”流动性大,公安、工商、药监等部门多头管理,致打击乏力,老年人维权也异常艰难。对于家住西安市大庆路76岁的张应华老人来说,2月26日是难以入睡的一晚。因为他此前偷偷花了近两万元买了保健药,后来发现上当,藏在床底下一年,终于被女儿发现,工作和婚姻并不如意的女儿大发脾气,跟老两口闹了一个晚上。面对女儿的伤心,想到自己把辛辛苦苦攒了多年的退休存款全部花掉,老两口一夜无法入眠。其实张应华买过后就已经后悔了,他瞒着女儿,拖着曾受过伤的腿,在西安走过很多地方,一直试图寻找骗他的人。http://images.huashangtop.com/article/2016/03/21/1458517102908760.jpg>>荒谬的功效塑料花+绿色LED灯泡 就号称能净化血液仅仅依靠免费体验店的仪器体外“光疗”就能净化血液,这种荒谬的推销词,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然而很多老人都“中招”了。家住西郊的李兰家专门有个屋子放这类养生保健理疗产品,有的用纸箱子包装,有的用塑料纸包着,还有的用绳子捆着。形形色色的包装,里面的治疗设备也是千奇百怪。华商报记者:这些都是你买的?李兰:是啊!都是自己偷偷买的。华商报记者:买这么多,要多少时间啊?李兰:别看这么多,只买了两次,就这么多了,因为每次都被忽悠买十几件。华商报记者:感觉到上当没有?李兰:这东西真邪,刚买的时候,还以为沾了很大的光,心里美着呢。回家后,看到这么一大堆东西,没有可用之处,孩子也领着我去市场看,没有发现我买的“神奇”东西,慢慢感觉到上当,但已经晚了。李兰告诉华商报记者,一次理疗时,她经别人推销,花了1280元买了个能净化血液的神奇宝贝。等她将“宝贝”搬出来,记者看到其实就是一盆塑料花。塑料盆不大,直径20厘米左右,插着三枝塑料花,一个绿的灯在花中一闪一闪。在征得李兰同意后,华商报记者打开花盆表面的塑料草,泡沫下面一根电源线连着个绿色的LED小灯泡,一闪一闪的。看着这包治百病的“宝贝”拆解开竟然是这个样子,李兰低头不语。旁边的儿子气不过,说道:“看到了吧!一盆塑料花都能净化血液,你还能相信?竟然还不到医院看病。”在李兰家,华商报记者还看到了类似“飞碟”一样的小电器。据李兰介绍,这个也是净化血液的。记者把这个电器通电后,两个天线状物体还不停地发着蓝光。在发光的地方,还不停地冒气。打开盖子,记者看到这就是一个小型的加湿器,加水后就会冒白气,如果把水倒掉后,就只能闪着灯。还有很多类似产品,虽然有产品说明书,但非常简单,甚至没有客服电话。而这些奇形怪状的小电器,记者专门到西安市各大电器市场或超市,均没有见到类似产品。http://images.huashangtop.com/article/2016/03/21/14585171123311886.jpg>>伪劣的质量石头冒充玉枕头“神锅”生锈与包装差别大李兰看到自己花钱买的“好东西”,一个个被揭穿,有些不敢相信,又从卧室里抱来“金水滴”玉枕头让华商报记者看,从外形上看,就是枕头外面加了一层纽扣状“玉”材质。李兰说,她买这个枕头时,人家宣传说这个在国外专门治失眠,长期用对颈椎有好处,“还能治血压高,调节内循环,延缓衰老,睡出好身体”。对皮肤病、大肠炎、高血压、动脉硬化都有良好的疗效。这种“高科技”枕头,李兰一共买了三个,除自己用之外,还给女儿和儿子各买了一个。之后,华商报记者专门请珠宝鉴定师鉴定,结果发现枕头根本不是玉,只是非常普通的石头。除了被夸大宣传、“赋予”各种功效,这些产品中的绝大多数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多是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李兰更是在谈起自己通过活动购买的“神锅”时,气得全身发抖。“神锅”的包装箱上印的是一个五层的锅,标注“可以蒸、煮、烤、炸、煲、烙、爆、焖、炖等”,宣传语直接称“中国厨具领导者,超级节能、防病养生、营养健康、一锅多用、绝对安全、操作方便、经久耐用、保温保鲜”。而推销员推销时更不负责任地宣传说,用这口锅做熟的食物能治糖尿病。可打开包装后,实物锅只是个黄色小锅,比保温桶略大,锅盖已生锈,锅底还凹凸不平,显然这是一口旧锅,而且没地址、没产品介绍。李兰提供了她买产品时留的客服电话,都是“400”开头的,华商报记者拨打求证,却发现很多电话根本打不通。>>诡异的厂家对产品只字不提 直言“只做线上的人”华商报记者拨打400开头的“玉枕头”的客服电话后,电话接通,对方听到要买枕头,并不像是一般厂家对上门的生意热情介绍,除对产品只字不提,还不停反问记者“怎么知道这个电话的?”“做什么生意?”“哪种场子?”电话里,对方直言:“我们只做线上的人,其他人不做”。记者问何为线上人?对方称线上即是他们“点对点对接的”,其他人员他们不做,也不接待。之后记者再次询问产品质量,对方将电话挂掉。随后,华商报记者多次拨打,都转为停机状态。之后,华商报记者联系到“神锅”厂家,询问想进货,对方同样不停地问“谁介绍的”、“做什么场子”等。听到记者对此行比较陌生,讲的都是“行外话”,对方把电话挂断了。随后记者再打电话,要么不接,要么已处于停机状态。随后,华商报记者又跟“净化血液机”的厂家联系,对方答非所问,即不告诉产品情况,也不回答厂家地址。为什么这些厂家都不愿意光明正大做生意?为什么这些自称有“神奇”疗效的设备,正规超市、家电市场或医院没有出售呢?答案很明显,因为正规出售,要有正规厂址、检测、认证等一系列要求。而他们只用一个“神”字就行了。>>老人的心理空虚是主因 有的对销售人员的“关怀”上瘾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骗的都是老年人?心理专家赵凤娟介绍,之所以老人容易被骗,一是对方服务热情,大打情感牌。一进门倒一杯热茶,喊一声叔叔阿姨,老年人由于子女多工作繁忙,无暇陪伴,生活乏味空虚,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对骗人者嘴甜主动拉近两者关系的示好很是“受用”,让老人很快迷失在这种“亲情”里;二是抓住了个别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用一些小礼品免费赠送给老年人,一天比一天的赠品更有吸引力,以此吸引老年人群;三是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呈下滑趋势,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这时他们就会寻求各种方式来保障健康,面对医院里繁琐的就医流程及日复一日地定时定点吃药,老年人更喜欢选择性地去倾听、购买一些符合他们当前心理需求的话语和能“包治百病”的所谓的“保健产品”,而骗人者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特征来逐步实施他们的骗术。如何预防老年人被骗呢?赵凤娟介绍,老人之所以容易落入“免费讲座”、“免费试用”等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寂寞,沟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她建议,对老人进行更贴心的精神关怀,需要呼吁、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让老人远离形形色色的欺诈。另有些老年人被骗后,怕消息传出去被别人说成是“老糊涂”,所以选择了隐瞒。因此,专家建议老人的家人和朋友在得知老人被骗后,应引导老人正视自己被骗的遭遇,帮他们分析被骗的原因,不要过度责备。虽然这些销售人员动机不纯,但他们对老人家这种“贴身式问候照顾”却可能导致老年人心理成瘾。65岁以上的老人很容易患上心理依赖综合征,美国、日本等国家几十年前就有媒体关注过。彼时,日本规定类似这种无科学依据的保健仪器不能宣传推广,只能在杂货店里卖。>>查处的难处公安、工商、药监 多头管理致维权难医疗器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使用不当会损害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特别是一些三无产品,容易发生漏电等安全隐患,非常危险。这些销售人员为了逃避监管,一般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年1月份,丰登北路圣凯诺假日酒店,数十名老人被骗后,个别老人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报案。辖区桃园路派出所立即出警,即便这样,只抓住了一人。警方把数十名老人情况登记后称,因涉及虚假宣传销售,属于工商管理;老人们又到工商部门反映,工商部门称,只能采取处罚或对企业进行整治,保健药品在药监局,需要鉴定药的真假,再说这些三无产品和游击队式的坑蒙拐骗,他们也无法处理;而药监部门称,他们只做检测,无法控制人员。而在丰登路周边方圆2公里范围,就有多家固定的街道小店面和租用酒店、饭店的流动营销点打着免费体验幌子,忽悠老人买“三无”保健产品。因为类似骗局中的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以次充好,分属公安、药监、工商监管,很难形成有力的网。发现上当的老人想通过正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谓难上加难。一名刚退休的民警,自己母亲也上当受骗,却无法维权,专门给华商报记者发短信,抱怨有关方面不给力:“酒店住宿都需要在前台登记身份证,这些骗子在酒店大厅租地方,酒店对这些人员、车辆核查了没有?以次充优,酒店干预了没有?几十位老人同时上当,酒店制止了没有?难道酒店就没有责任了?当天保守估计有三十多人受骗,按每人最低3000元计算,金额多达十几万元,公安经侦部门是否应该介入?在老人受骗前四五天,该团伙已在该地区活动,辖区工商有无备案?现在发生老人被骗,又该如何查处?”>>律师说法遭遇虚假宣传、欺诈性消费 可通过举报、诉讼维权陕西圣拓律师事务所雒毅律师介绍,生产、销售“玉枕头”类似三无产品,可能构成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涉嫌犯罪。他说,从刑事责任看,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销售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不符标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受害人可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追究相关销售、生产人员法律责任。从民事责任看,在销售存在欺诈的情形下,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不足500元时按500元赔偿;若明知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消费者健康损害的,应赔偿损害,消费者有权在赔偿损害的基础上要求销售者承担该损失两倍的惩罚性赔偿。从行政责任看,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因此,消费者在遭遇虚假宣传、欺诈性消费时,可根据情节向相关部门举报,追究销售商、生产者的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通过诉讼的方式追究其民事责任。但现实中大量存在利用老年人对相关产品、知识不了解、迫切追求健康的心理,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由于隐蔽性强、地点流动、取证困难等原因,消费者维权难。所以提醒老年朋友,对于组织的“免费体验活动”、“健康会议”等形式的产品销售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宣传效果。家人应多关心、提醒老人,防止上当受骗。{:7_368:}{:7_368:} {:7_381:} {:7_36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