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6-3-11 22:26:53

户县撤县设区到底该叫什么名字?---读孔乙己先生祝贺户县撤县设区成鄠邑区有感

本帖最后由 秦岭山人 于 2016-3-11 22:41 编辑

       户县撤县设区到底该叫什么,在户县争论很大,户县网友篇《孔乙己先生祝贺户县撤县设区成为鄠邑区》,又引起很大争论,这个争论很有意思,首先我想回顾一下户县的历史:
      一、百度搜索:
      故国历史钩沉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赵孟曰:夏有观扈。”即指此。这个大禹世系的封国,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夏启就占了优势。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录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所谓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
       故地地理揽胜编辑
       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国。姒姓,夏启之庶兄之所封。禹传位与启,扈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
       户县,古称扈、鄠(《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其地处秦岭北麓,关中腹地,东临沣水,北依渭河,城西有涝河,周、秦、汉、唐皆属京畿之地。(——见《史记·夏本纪》)
夏之前,户县称鄠国,属有扈氏(有扈,姓)。《百家姓溯源》认为,扈(户)姓即起源于此。《汉书·地理志》记载:“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酆水出东南,又有劳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有萯阳宫,秦文王起。”鄠国,在地理上位于雍州地界。《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渭水流域属雍州,土色泛黄,田地肥沃程度天下第一。
       户县还有一部分属崇国。崇国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商末时崇国的国君是崇侯虎。凤鸣岐山,随着姬氏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的角色。周文王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攻占了崇国,将都城从岐下迁到丰。这段故事记载在《史记》中。(——见《史记·周本纪》)
      西周时,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户县属于王畿之地。
秦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首都咸阳周围属于内史郡,又称秦内史。户县属内史郡。汉袭秦制,但将秦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凤。户县属右扶风,上林苑(皇家狩猎之地)在其境内。(——见《汉书·地理志》)
      鄠县之名,从秦汉后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建国后,因推行汉字简化,始改称“户县”。
      地名释义编辑
   《尔雅·释山》:曰“卑而大,扈。”郭璞注:“扈,广貌。”邢昺疏:“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时人以聚落坐落在大山脚下,便取“扈“为聚落地名。扈,今存陕西户县。夏代为有扈氏国,地点在今户县北二里。《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夏有观扈。”即此。关于扈,《说文·邑部》:“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从邑,户声。”本义为古国名,夏后氏的属国。1964年为避免和减少生僻字,将鄠县更名为户县。唐张守节正义引《训纂》云:“扈、鄠、户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有关扈(鄠)的历史旧事编辑
      1.夏启和有扈氏之战:
《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集注》解释: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隐》解释: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汉书·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
事件的起末是:禹的儿子启是一个贤能的人,天下人都觉得他是继承禹的地位的合适人选,但禹却禅让于益。禹死后,由于益资历太浅,所有诸侯都脱离益的领导而转投启。他们说:“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君主。”于是启便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建立了夏朝。
但是有扈氏不服,认为这破坏了禅让制度,宣布独立,启就进攻有扈氏。双方在一个叫“甘”的地方发生激战。大战之前,启召集他的将领,说:“将军们,我告诉你们,有扈氏暴行逆天,违犯正道,上天都想灭掉它。今天我们只有替天行道了。三军各负其责,遵守命令的将得到赏赐,违反命令的将在祖庙前杀头。最终启战胜了有扈氏,平定了天下,父子相传也替代了禅让制。
关于双方激战的地方“甘”,有数种解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索隐》解释: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一些专家认为,在甘邑(今洛阳南)。还有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河乡一带。古有甘国于此,甘国是一个袖珍小国,国中最大的河就是甘河。《百家姓溯源》一书认为,甘姓就起源于甘河乡,皆因其乃古甘国之地。
      “甘”地应在户县,具体地点则难以考证,甘亭和甘河都有可能。夏的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进攻有扈氏的最佳路线应越过黄河,从今渭南一带南下。而甘邑的地理位置却在河南中部,明显不符合常理。另外,《史记》记载,是“启伐之”,启是主动进攻有扈氏的,加之有扈氏仅为一诸侯国,实力并不强大,不可能主动进攻启,所以,会战的地点应在鄠国附近。
       2.季历去世,文王即位事件:
   《史记·周本纪》: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这个故事涉及到周王朝的多位先王。古公,全名叫古公亶(dan)父,是周国的一位重要的先王。古公亶父在位时,周开始强盛,但不久却遭到戎狄(蛮族)的进攻,抢夺财物,古公亶父就给他们财物。但戎狄不满足,继续侵略,想进一步霸占周的土地和人民。周的臣民都很愤慨,决心抵抗。但古公亶父说:“人民选择君主是让君主带给他们安定和平的,今天,戎狄为了霸占土地和人民才进攻我们的。人民不管谁是君主,谁能带给他们安定和平他们就选择谁。现在你们让我进攻戎狄,屠杀戎狄的人民成为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于是,古公亶父带领他的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县西南。由于这一次伟大的迁徙,他们来到了岐下,今陕西扶风县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并始改国名为周(后稷后裔的封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昔后稷封斄(读音:邰),公刘处豳(读音:宾),大王(古公亶父的父亲)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墙,务本业,故……。”肯定地说明斄豳岐酆镐系后稷子孙的发祥地。
正应了一句老话: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周围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归附了周。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吴泰伯),次子叫虞仲(叔仲),三子叫季历(季子)。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有圣人相。古公亶父欲传位于姬昌,就说:“我们族人的强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为了使姬昌以后成为君主,要把地位传给季历,于是就借口采药带着二弟一起,跑到吴越一带去了。
    (这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康熙看中了乾隆,才传位给雍正的说法有同共之妙。太伯和虞仲逃到吴越,文身断发。春秋时,吴越一带的蛮族均认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后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们的一份,并借口于此进攻中原。)
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称西伯侯。季历死后,史书记载,“葬鄠县之南山”,就是今户县西郊陂头村,渼陂湖旁有一座几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
       3.文王伐崇侯虎的战事: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而徙都丰。”其句中的明年,指伐邘国的第二年,文王伐崇国的那一年,据推算即在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即公元前1047年左右。
西伯姬昌执政期间,沿袭了古公亶父、季历的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归附了周。崇侯虎对纣王说:“姬昌累善积德,很多人都归附了他,恐怕以后对大王不利呀。”于是,纣王就囚禁了西伯。加之,崇国当时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周的东南,它忠于商,成为周扩张的障碍,于是周便和崇国结下了大仇。后来周给纣王又是献美女,又是献土地,这样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时,周国人民和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受天下人敬仰。连诸侯都说:“或许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这时,周开始了扩张,一连消灭了几个国家。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终于灭了崇侯虎,报了大仇。在沣水西岸修筑了酆,把国都干脆也迁到了这里,作为扩张的大本营。这段历史《诗经》也有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百度鄠国)
       二、这段历史,说的是户县在夏禹分封时叫有扈氏国,商朝时叫崇国,文王伐崇后,在户县营建都城称封邑。周幽王身死国亡,秦襄王救周,周平王迁都于洛,遂将岐、丰地赐秦。秦改“扈”为“鄠”。《汉书》说:“户、扈、鄠”三字同意,鄠县一直沿用到明。(张宗孟《鄠县志》崇祯14年)
       三、《户县志.2013版》:建国后,县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1处,其中天桥乡丈南村遗址出土的碳化粳稻,说明据距今6-7千年前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代为有扈氏国。商代为崇国,周文王“既伐于崇,做邑于丰”,崇侯虎战败,周建都于丰(沣河西,今户县)。周武王灭纣王,迁都于镐京,丰京不废。平王东迁于洛,因秦平乱有功,将岐山、丰京地赐秦襄公。秦改“扈”为“鄠”邑。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置鄠县。历代相沿,1964年,改“鄠”为“户”。
      四、《户县志.1986年版》:夏代(前21~前16世纪),户县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之属国〔注2〕。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时国家常以氏族名称作为国各。如“夏后氏”为“夏国”,“有扈氏”为“扈国”。有扈氏国为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商代(前16~前11世纪),户县有崇国〔注3〕,其后有丰邑〔注4〕,都是商之属国。公元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国势强盛,四十余国诸侯尊西伯为王。公元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迁都于丰〔注5〕。武王伐纣时,誓师于丰。当时的丰京实际上已成为政治中心,但仍为商之属国。由于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国政权常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所以有的史书记载,商代户县的甘亭、甘盘也是商之属国〔注6〕。
       西周(前1133~前771年),武王灭纣后,虽建都于沣河以东的镐,而丰京不移,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事,皆步自宗周,以告于宗庙〔注7〕。在西周时期,一直是丰、镐并举〔注8〕。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注9〕。
       秦代(前221~前207年),在咸阳设内史,兼治三辅,户县属内史管辖〔注10〕。
       汉代(前206~公元220年),汉初置鄠县,属右扶风,高帝九年属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属右扶风,东汉仍属右扶风〔注11、12〕。
       三国、魏(220~265),置雍州三辅,下设8郡,户县属始平郡〔注13〕。
       晋代(265~420),户县属始平郡〔注14〕。
       北魏(420~534),置雍州下设7郡,户县属京兆郡〔注15〕。
       西魏(535~556),户县属雍州京兆郡〔注16〕。
       北周(557~581),雍州下设5郡1尹,户县属京兆尹〔注17〕。
       隋朝(581~618),全国分为109郡,关中设京兆、冯翊、扶风3郡,户县属京兆郡〔注18〕。
       唐代(618~907),全国分为10道,户县属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全国改设为15道,户县属京畿道〔注19〕。
       五代(907~960),梁时户县属大安府。唐、晋、汉、周户县属京兆府〔注20〕。
       北宋(960~1127),全国分为15路,在长安设立陕西路,后改陕西路为永兴军路,户县属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注21〕。
       金代(1127~1234),陕西分6路,户县属京兆路京兆府〔注22〕。
       元代(1271~1368),陕西设行中书省,下辖6路,户县属奉元路〔注23〕。
       明代(1368~1644),明初陕西仍设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置陕西布政使司,下分4道,户县属关内道西安府〔注24〕。
       清代(1644~1911)仍依明制,户县属西安府〔注25〕。
       民国元年(1912)废陕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户县属西安府。
       民国三年(1914)撤销府的建制,全省分3道,户县属关中道。
       民国十六年(1927)撤销道的建制,户县属陕西省政府直接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陕西省政府以下设立行政督察区,户县属第10行政督察区(区治在咸阳)管辖。
       1949年5月21日,户县解放后,户县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户县属咸阳专区管辖。
       1953年元月,户县直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1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户县保留县的建制,划归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管辖。
       1961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户县划归咸阳专区管辖。
       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注26〕。
      以上资料分析:1、夏禹时代,存在有扈氏国,经过商周,扈大约1910年;自东周至今,鄠大约2157年。
                  2、汉代“户、扈、鄠”同义
                  3、自1964年,“鄠”改“户”
                  4、户县历史记载较少,首部完整的《户县志》是明代王九思于嘉靖12年(1533年刊行)。
                  5、西周时户县做过暂短的周朝首都:丰京。
       五、2014年,撤县设区时,曾过名称的讨论:户县撤县设区,相信名字的争议比高陵县要大得多,因此希望大家一同讨论讨论。

         户区/鄠区:虽然国内单字区名不多,但是未尝不可,既然市名都已经出现了单字,区名也可以啊,符合语言文字法、地名条例和我国习惯;

          户城区/鄠城区:国内在单字县该区或者市的时候,也有补“城”字或者“都”字的;

          户县区/鄠县区:保留了户县/鄠县这个2000多年的名字,同时各种路牌也不用调整了,更新成本最小,相关案例是今年梅州市梅县撤县建梅县区;

       户邑区/鄠邑区:县在古代又叫邑,因此户县在古代曾经叫过鄠邑;

       草堂区:因为草堂寺、草堂镇命名,草堂也是西高新的二次创业区,户县城市化最高的区域;

       有扈区:鄠县因为史前的有扈古国而得名,因此也符合本身的传统;

       西户区:位于西安市区的西南部。

       甘亭区:户县县城叫做甘亭镇,因县城而得名也是国内老城市得名的惯例。
笔者认为,名字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如果我们一直走克己复礼,社会就不会前进。如果我们总是钻进故纸堆,像孔乙己那样纠结于茴香豆的“茴”字有三种写法,那也迂腐的可悲,人们羡慕尧舜之治,但总不能只用尧舜的管理办法管理后来的国家。正像朱德之孙朱和平所说,我们现在怀念毛主席朱总司令,总不能把他们请出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现在的户县人,早已习惯了“户”字,户县农民画也成了户县的名片,我们总不能顺了老学究们而进行复古吧。若如此,那有扈区、扈邑区,崇候区、丰京区不是更有说服力。
    名字仅仅是区分地方的标志,没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喋喋不休。也并不是我们取一个复古的名字,我们户县一下子投资者云集,户县会得到一个大发展。户县的发展还是要苦练内功,认真总结20多年来撤县设区(市)失败的教训,紧紧抓住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认真谋划户县发展大计,只要我们发展上去了,撤县设区才能指日可待,否则,我们还会继续陪跑,看着别人撤县设区的成功悔恨,最后要说的,孔乙己在民国已经死亡,我们也不需要新的孔乙己,希望领导们权衡利弊,在名字上耗费太多精力,而把更多的时间谋划户县发展,最后祝愿户县撤县设区早日成功。
   
   
   

无忧花开 发表于 2016-3-11 22:43:14

楼主高才!

天韵百合~王丽华 发表于 2016-3-12 04:02:24

先生博学多才,长见识了!

乾坤 发表于 2016-3-12 08:23:24

先生真是博古通今见解深远,令人叹为观止!{:7_389:}{:7_389:}{:7_389:}

靳应禄 发表于 2016-3-12 09:51:15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6-3-12 10:16 编辑

      材料广而细。楼主辛苦。贊一个。{:7_394:}
      楼主的帖子引发在下许多遐思:
      之一:最近网上对业已确定的鄠邑这个名字谈看法,并不是征集新名。
      之二:从楼主的资料可以看出,文王先在户县建的丰京,其子武王建镐京在后,可是现在在公开场合包括名人的讲话皆不提丰京,所谓户县是京畿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可参阅《丰京赋》。



天天 发表于 2016-3-12 10:29:09

在“陕西地情网”中“地情资料库”下能查找到的《户县志》应该是1987年4月出版,不是1986年。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6-3-12 10:40:55

天天 发表于 2016-3-12 10:29
在“陕西地情网”中“地情资料库”下能查找到的《户县志》应该是1987年4月出版,不是1986年。

应是1987年,只是没有时间资料,以序文时间作出版时间,确有不妥。谢天天。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6-3-12 10:43:14

无忧花开 发表于 2016-3-11 22:43
楼主高才!

实际名称己定、我们只不过空怀报国志,还将论短长。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6-3-12 10:45:39

天韵百合~王丽华 发表于 2016-3-12 04:02
先生博学多才,长见识了!

只是找些资料而己,自己编辑,发些无用的感慨。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6-3-12 10:53:59

靳应禄 发表于 2016-3-12 09:51
材料广而细。楼主辛苦。贊一个。
      楼主的帖子引发在下许多遐思:
      之一 ...

靳老见笑。历史上关于户县的记载一是少,二是晚。看周边县志的大事记,感觉对户县历史资料的搜集还是那样不够。包括文王灭崇,作都于丰。丰在沣河之西,距崇国都三十里。现在户县竟然不敢承认丰京在户县,真是不可思议。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户县撤县设区到底该叫什么名字?---读孔乙己先生祝贺户县撤县设区成鄠邑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