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应禄 发表于 2015-11-6 07:05:08

【赞户县征文】 赞户县大王镇的文化底蕴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5-11-6 11:51 编辑

       位于西宝、咸户交通要道的大王镇地段,文化资源丰富,值得发掘、继承和发扬      一、传大王镇(原名大王店)的名字缘于这儿曾是唐兵马大元帅薛仁贵的兵营,而他的先锋驻地则叫小王店,位于大王店西 1 公里处;      二、周康王的行宫“康王宫”遗址在大王镇北 2.5 公里处的康王村学校(昔时关帝庙)东侧60米处,曾有碑文记载,解放前后,该宫住有尼姑,故民间以“姑姑庙”称谓,解放初,这儿曾是“康兴乡公所”,又曾是康王村学校的一个教室;      三、民间称作大庙、遗址在大王镇北 2.5 公里处的康王村学校的关帝庙,曾是户县规模最大的关帝庙;      四、汉董卓修筑的郿坞岭遗址保存最好的一段东西走向横亘在大王镇南 1 公里处;      五、传说中“运漆河”道就在郿坞岭脚下。传唐尉迟敬德欲用船运输终南山的生漆漆长安城墙;   六、秦统一中国后销毁兵器浇铸 12 尊铜人后来成为汉国家级铸币、也是世界最大、最早的铸币工场、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钟官城遗址在大王镇东南侧 2.5 里处的兆伦村;      七、司马相如吟《上林赋》在大王镇西北侧 3 公里处的定舟村、龙台坊的渭水码头;      八、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公输堂”在大王镇西北侧 4 公里处的祁村;      九、前秦大史学家习凿齿曾在大王镇东南侧 3 公里处的凿齿村居住——凿齿村的村名就缘于此;      十、凿齿村曾建有“道安寺”供习凿齿的好朋友、一代大儒、姚秦皇帝国师释道安释法讲经;   十一、被汉高祖敕封为都城隍的纪信是大王镇南 1 公里处的王守村人——大王镇一带 19 个村每年一度的迎、送“城隍”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保护项目;   十二、始建于西周,先盛于唐,后盛于明,斯时规模宏大,殿宇齐全,碑石林立,松柏参天,晨钟暮鼓,秩序井然,香烟缭绕,气象不凡,有“南草堂,北胜光”之谓的胜光寺位于大王镇东南 4 公里处的什王村。该寺原是武王之子成王的封地,叫成王村,成王继大统后避讳叫呈王村,后改叫什王村。黄龙宜帅曾在此修道,称黄龙道洞;    十三、中共户县第一次党员大会(时间在户县解放后建国前),会址在大王镇小学;    十四、抗日名将关麟征的家在大王镇东南侧 5 公里处的真花硙村;    十五、陕西省省长赵寿山的家在定舟村;    十六、当地民间盛行的“斗牛(招牛)”、biangbiang面、爁臊子工艺完全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上级申报。
      
   (作者简介:兵器部惠安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被聘为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民俗文化研究员。系陕西省老法协法律工作者。电话:13991180571)
   附:2009年“话说关中biangbiang面”节目在大王镇康中村录制现场,主讲人就是笔者本人。






补充内容 (2015-11-11 08:53):
  
   户县退休职工:biang字疑为“快活谣”故事有点黄
    6月15日上午,记者在美术馆“陕西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上经过展览负责人介绍认识了来参观的靳应禄。今年64岁的靳应禄,是户县化工厂的退休职工,他向记者报料,他的老家至今还流传“ ”(音biang)的“秘密”,并说他和老家的老农能破译 字歌,这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并采访了他和户县康王村的秦古道和当地老农。
  本想给张艺谋捎句话,没想到说起了biangbiang 面在美术馆一楼大厅,靳应禄就和记者聊上了。他说陕西人爱吃的面的这个 字,笔画繁多,识者甚少,字典上没有,电脑打不出来。说起面,还有这么一个歌诀,版本众多,最常见的是:“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

  为什么说他是最懂 字歌的老陕,靳应禄从一段小故事开始说起——
  原来,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总导演为张艺谋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后他很是兴奋。张艺谋的舅舅和他的舅舅在一个村子,都在户县,所以靳应禄和张艺谋的母亲很熟,见了面叫姨。靳应禄就想,当地的“关中斗牛”社火要是能上奥运开幕式那多美气的,于是跑去寻他姨——张艺谋他妈去了,要她把这个意思给张艺谋转达一下。结果事情没弄成,“关中斗牛”成了靳应禄的心事。
  靳应禄一心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关中斗牛”,今年三月就到市群艺馆去和主抓申遗保护工作的王智主任一起商量如何申报“关中斗牛”为非遗项目。恰好有个剪纸艺人送来了一幅剪纸作品,剪了一个 面的 字。王智主任随口问他认识这个字不。
  靳应禄说“当然认得”,还顺口来了一段顺口溜:“秦人家常饭,最香面。臊子味儿全,更有辣子蒜。羹汤依口味,可醋可浆水。前者调阴阳,后者滋肠胃。 字笔画繁,秀才都觉难。此字有歌诀,本是车夫传……”
  王智一听,就奇怪了,问他为什么是“本是车夫传”。
  原来,咸阳往南到秦渡(即周丰京所在地)有一条咸秦古道。这条古道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咸(阳)户(县)公路所取代。在架子车(平板车)没有问世之前,咸秦古道上多是俗称“狗脊梁推车”的一种独轮车。车夫之间就传唱着这首 字歌。车夫们哼 字歌的曲调很多,但以关中小调《绣荷包》最为普遍。因为 字歌在咸秦古道上广为流传。而靳应禄家就在咸秦古道旁的康王村。他从小就是听过路的车夫哼唱这首歌的,所以会唱,靳应禄说他参军到部队时搞联欢还唱过biang 字歌呢。后来听村里老人具体讲过 字歌的含义,所以可以认定 字歌原来竟是昔日的车夫谣。
  待他逐句解释了一遍 字歌,王智主任听了,大感兴趣,把当天的工作推掉,录了两个多小时的音,还准备邀请他到本单位举办的“百姓讲坛”去开讲呢。
  靳应禄说到这里很是快慰地对记者说:“弄‘斗牛’哩把‘ 面’给捎带出来啦,也算有收获吧。”
  字歌本是车夫传,不仅说肚子饥,还有点想媳妇
  biang字歌到底和车夫有什么关系呢?
  6月16日上午,记者随靳应禄来到了户县的康王村寻找咸秦古道的遗迹,户县历史上是咸阳所属,可惜因为乡村的变迁已经无处寻觅咸秦古道遗迹了。记者和村里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聊起往事,所幸他们还记得 字歌,记得咸秦古道上的狗脊梁推车,并且告诉记者他们村里也有一个叫李生明老人也曾拉过狗脊梁推车贩过盐,可惜十几年前已经过世,如果健在的话也在90岁左右了。
  六十多岁的村民靳武志说:“村口过去有个关帝庙,当地人叫大庙。这个庙恰好在古道中间,小时候我们就经常见拉车的在村口的大庙歇脚,谝闲传,老哼哼 面的歌哩,感觉拉车的没有不会唱的。”
  在村民靳振堂家说起 字歌,50多岁的靳振堂和老伴还能断断续续背得出来。
  记者问他是否知道里面的意思,靳振堂嘿嘿一笑说:“知道的不多,反正就是拉车的拉得肚子饥了,拉得想媳妇了。具体啥意思,人家的道道多,我就说不清了。”
  字歌也是“快活谣”传闻还说它暗含对性的描述
  中午12点,记者和靳应禄受邀到靳武志家吃了一顿正宗的 面。饭后,靳应禄突然有点不好意思问记者:“其实 字歌不是有点酸,而是酸得很呢——你想听不?”
  在记者的催促下,靳应禄讲 字里就隐藏着男女生殖器。除了 字居中的“马大王”代表男性生殖器外,字顶头的“穴”字代表了女性生殖器。一个 字既是“食”,又藏有“色”,表达了劳动人民最朴素最原始的人生追求。所以靳应禄认为 字歌是一首“快活谣”, 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声词,是天下最快活的两件事情的声音,一就是吃面时候嘴里发出的声音,一就是男女合欢时的声音。
  由此靳应禄大胆推断, 字的发明者就是咸秦古道上的车夫。因为通过 字歌的歌词已经不自觉地出现出了车夫最熟悉的事情(推车),以及底层劳动者对饮食和性不避讳的描述……
  靳应禄还说:“我的这些东西 (说法)都是我整理村里老人的,肯定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但大的方面应该是没错的。”
  对此记者还采访了几位民俗专家。民俗专家李健认为靳应禄关于字歌是昔日咸秦古道车夫谣的说法对于关中的饮食、风物、世情等方面的研究都很有价值。民俗专家左继成也认为 “这种说法是目前biang字起源最接近事实真相,最经得起推敲的一种说法。”
  靳应禄和他的乡党们关于 字的传闻,读者有什么看法,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9-8625212113679263832(阳光报 记者 杨家辰  2009-06-17 08:19)

补充内容 (2015-11-11 09:29):
说明一下,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王智副主任推荐阳光板资深记者杨家辰采访我,却没有告诉我的电话(是忘了),那天,我去参会遇见王智,便抓住不放,马上叫来杨家辰。杨家辰也正在着急,因为他们报社领导在催促跟踪采访呢!因为我与王智交谈录像中提到”咸秦古道“和该古道边上的“康王庙(宫)”,记者一定要考证的。在康中村,我原本计划在饭店吃饭的,可是记者说“咱写biangbiang面,咱就吃biangbiang面“。于是,我们就近在靳武志家吃了一顿正宗的蘸水biangbiang。饭后,可以说采访已经结束,客厅只剩下我们三个男子,我给记者说,前天在西安,现场有男有女,我不好多讲,你如果想听,我现在说,你可别记录,因为这是男人们在一起的话……没想到当天晚上我们10点多才回到西安,翌日我尚未起床,记者就打来电话说登出来了,去买报看吧——过程如此。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5-11-6 08:12:07

学习了!{:7_390:}{:7_390:}{:7_390:}

溪水止流 发表于 2015-11-6 08:25:55

{:7_360:}{:7_360:}{:7_360:}

留下缘分 发表于 2015-11-6 11:09:57

照片里有靳叔吧

乾坤 发表于 2015-11-6 18:06:53

靳老真是博学多才,令人大开眼界也!{:7_389:}{:7_389:}{:7_390:}{:7_390:}{:7_390:}{:7_381:}{:7_381:}

冰清玉洁 发表于 2015-11-6 19:27:54

先生博闻,对大王镇的历史了如指掌,学习了!

天天 发表于 2015-11-6 20:18:48

靳老师,能不能把你在龙窝酒厂麦地里咱们边走边谈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再讲一遍。

心随自然50 发表于 2015-11-6 21:04:53

{:7_390:}{:7_389:}{:7_390:}

代总统 发表于 2015-11-6 23:09:56

靳应禄 发表于 2015-11-11 07:57:37

几天未上网,复迟为歉。{:5_312:}
谢谢各位网友盛情支持。因为我是大王人,自身就是文史工作者,对大王的情况相对要熟悉些。{:7_396:}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赞户县征文】 赞户县大王镇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