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秋之美
秋山之美山在一年四季中,面貌是大不相同的。春山绿意朦胧,娟净可爱;夏山满眼苍翠,蓬勃遒劲;秋山绚丽斑斓,丰硕成熟;冬山干枯萧索,宁静庄重。
我更喜欢秋山,尤其是秋之九华山。站在山梁之上,放眼四望,每面山坡尽现秋之美。它们像是一幅幅巨大无比,构思巧妙,布局严谨,浓墨重彩风格独持,五彩斑斓的油画。在你啧啧称赞的同时,你也许在心中揣测着:这些是什么风格的作品?是传统油画还是现代油画?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是俄罗斯写实主义给画大师列宾的作品,还是法国莫奈的?或许是近代朴素绘画大师,善于把现实与梦想相结合的卢梭的作品?你又摇头,看这绚丽的色彩,抑或是威尼斯的丁托列托的画?不,不不,你看这在薄雾中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秋山,也许是法国柯罗的作品呢?……当你从遐思中回到眼前,你才明白,这幅幅油画的作者不是任何一位著名油画家,而是神奇的自然,你看不到他的画笔,他使用的颜料,你也看不到他何时铺展画纸,又是何时挥洒大笔,反正等你的脚步迈上山间,你的眼前就呈现出令人惊叹称奇的画。看着看着,你的眼前似乎出现幻景:群山,像一个个爱美的人,她们纷纷脱去夏日的绿装,换上了艳丽无比,红黄交错的盛装,也好像每人都披上一件件华美的披肩,一排排或一簇簇地站着,妩媚动人地露出笑颜。她们在相互媲美,仿佛是举行一场盛大豪华的选美大赛,让你除了目不暇接地欣赏,赞叹,再也描摹不出她们的美。
九华之秋山,斑斓、绚丽、热情、妩媚,九华之秋山,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山径之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把我们带入满眼红叶的秋山,带入白云缭绕的仙境,带入狭窄难行的山间石径。可秋天的九华山中的山径,并非如此。
此山此季的山径,着实充满美感。山径是窄窄的,曲折的,就是羊肠小道。从竹峪初进,山径是硬硬的,略显湿滑。只有几片槐树枯叶洒落路旁。
再往前行,山径较宽而陡峭,泥土松散,时常会让人脚下一滑。
等走到山梁之上,小径中夹杂着些许小沙粒,散落着不多的黄叶。
过第一道梁时的小径,因为日照不足,铺着厚厚的枯叶,有的已被游人踩碎,有的成半片状,有的依然完整无缺。你看不到一点泥土,走在这样的山径上,如踩着厚厚的海绵,哪才叫柔软!一路前行的疲累了的脚,在此被松了绑,轻轻按摩般的舒畅。我真想脱了鞋,赤脚在上面来来回回地走几圈,然后再蹦上几下。像在一张天然的蹦床上,自由蹦跳,随意舒展。此时不是深秋,此处不是阳坡,我感受不到踩在落叶上的窸窸窣窣之美,我感受不到阳光透射进密林的七彩之美,我也感受不到黄叶飘零时的拂面之美,但我却感受到了山径的枯叶之美。它零落,它破碎,它将成泥,它将化尘,但它不悲不戚,坦然躺在我的脚下,任我走过。枯叶之美,成就了山径之美。于是这段山径凝成沉思,嵌进脑海。
我久久回味着,前行着。当走到第二道梁中段时,忽然,一段优美得令我留恋的山径又呈现在面前! 把我从沉思中唤醒!啊,多美的山径哟!几块不大的山石错落着,可当台阶,可当不平的板登歇息。一大片尚绿的圆圆的黄鹿树叶竟落在上面,似乎是春天的小径,不远处又换成了红叶,有黄鹿叶,有橡树叶,似乎是早早铺展向红地毯。仰望或回望这段山径,简直是色彩绚丽的地毯!两旁的树木,也是高低俯仰生姿,黄色、绿色、红色大笔渲染。走在这段山径中,我真想随意一躺,闭上眼睛,觉得自己像花仙子一样,徜徉于花海中!这哪里是山径,这简直是画境!令人迷恋不已的画境!此画的灵魂就是这条山间小径!
若不亲历,怎能领略到九华山如此的山径之美呢?九华之山径,既阳刚,又柔美;既素淡,又浓丽。用“淡汝浓抹总相宜”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
山树之美
山是树之故乡,树是山之儿女;山是树之筋骨,树是山之华服。山与树 永远是血脉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只要人们一走进山,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奇树异木。每每看到,我总是要抚摸一番,总是要拍照留念。
九华山上,没有高大挺拔的橡树,没有硕果累累的栗子树,没有树皮翠绿的“青蛙腿”树,没有如红绵锻般光滑耀眼的桦树。山上多黄鹿树,多铁匠木,多松树,多低矮的灌木,当然,也有高耸、叶阔的树木。这些似乎都不足为奇。其中有一株树,印象颇深。
这株树在九华山二道梁上,当人们经过一段艰难攀爬之后,正想喘息之时,它就在右前方赫然出现。人们急匆匆奔过去,倚靠其上。可眺望对面的如画山峰。可近观右侧的一方巨石。可喝口水,吃东西,歇歇脚。然后才猛然发现,这树真奇特,真少见。不知树名,但被它的外形折服了。从地面上看去,它也许只有一根,而其树干多达十六个。其中十三个树干紧密围绕,另外三枝距离一米左右。每一个树干直径都约有二十公分,均像一株独立的大树。树干虽不那么笔直,但远观之,则好像一个个身姿婀娜的少女,舞动着她们纤长柔美的手臂,仪态万千。它们的确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它们前后左右错落生长,决不分离,绝无纷争,相安无事,共享美好。你看它们长得多茂盛!多团结!当我的拙笔难绘其形时,我的同伴给它命名“为合家欢”,真贴切形象!正合我意。
山庙之美
登山几乎必逢庙。有简陋者,有气派者;有破败者,有新建者;有孤庙,有群庙;有香火冷清者,有香火鼎盛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九华山之庙,是气派者,新建者,群庙,香火鼎盛。庙大多依山而建,就地取材,多是石墙,青瓦,红门窗。这一切与青山既十分协调,又格外著目。也偶有土墙,石檐,乌门者。
据说十几年前的九华山,只有两座简陋的庙宇。一间供佛像,一间是柴房。而今我看到的九华山,从山腰到山顶,依次有灵宫殿,药王殿,送子观音庙,城隍庙,玉皇楼,菩萨殿,魁星楼,地藏菩萨殿,三母宫,三从殿,九莲菩萨庙,略算一下,有十一个庙。有占地一间的,如城隍庙和九莲菩萨庙。有占地三间的,如菩萨殿,地藏菩萨殿,三从殿;有一层的,有二层的,如玉皇楼和魁星楼。再加上柴房,杂物间,碑亭等建筑,已使九华山在户县闻名了。被列为户县四大名山之一。虽算不上十分气派,但在山上建如此之众的庙宇,塑如此之多的栩栩如生的神佛像,实属不易。
为什么 九华山的香客众多呢?除了山景之美,山庙之众,我觉得还有几点理由。
一是九华山一年三会,分别是农历的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会前会后加起来约十天左右。此时正是踏青,避暑,赏秋之好时节。
二是九华山的中西合璧,古今具有,兼容并蓄。据一位常住居士讲,九华山主殿是主管阴间的地藏菩萨殿。但九华山还在玉皇楼的一层供奉着如来佛,老子,孔子,这意味着佛,儒,道的并重;二楼独供玉皇大帝,又回归到中国传统的最高统治者。三母宫中供奉芜生老母,骊山老母,金宫王母,亦是中国古老传说中之女神。魁星楼一楼供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二楼供大笔一挥定人功名的文曲星。亦属今古并俱。所以,无论你是礼佛,信教,学儒,九华山均可让你一拜。无论你是求子女,求功名,求平安 ,九华山均可让你如意。
三是九华山的文化气息浓厚。尽管无文化名人题联留诗,可每逢庙会,每一合门上必有居士亲手所书的对联。甚至连柴房,厨房门上均不可少。对联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碑亭上的对联为:“一亭尽揽山中趣,幽静漫观世外天。”菩萨殿外大门书“东观云海西望山头月,南眺秦岭北看渭水流。”门内菩萨像两旁悬着请人书写,字体隽秀的隶书“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其中最后这一联,的确是名联,和济南兴国禅寺的石刻对联意思相同,词序略异。我还发现偶有错别字,但居土们能一展才智,亲自拟联,书联,已难能可贵了。
四是居士和执事们的热情勤劳。他们有的把院落,小径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容一片落叶。远远听见游人的呼应声,歌声,就生火做饭。等人一到,热腾腾的浆水面和连汤面就端两大盆上来,盐,醋,大碗鲜红的油泼辣子一并摆上。筐里摆放着干净的碗筷。一盆未完,又一盆端上。人们都说庙里的饭莱香,我今天终于有机会亲尝。虽无大鱼大肉之荤腥,但有绿菜白面之素食。其味清爽无比。再观厨房,两口大锅,木锅盖必须分两半,否则太重难以拎起。六七层直径一米的铝笼蒸手工馍。两口中锅,烧水,熬饭,焯菜,下面。现在这种大锅,锅盖已不多见。饭前,大喇叭喊:“各位朋友,本庙准备了便饭,请快快来吃!”居士们边端饭,边叮嘱:“各位吃好,我们还正下面呢。”饭后,还邀请驴友们表演助兴。有引吭高歌的,有跳集体舞的,有打太极拳的。好热闹的九华山呀!好包容的九华山呀!好开放的九华山呀!真是集雅俗于一体!天地人神共乐!
曾春游九华山,只匆匆赶路,无暇细赏景。今秋重游九华山,感受颇多,略记之,与君分享游山之乐,人生之趣。
美文 {:7_389:}{:7_389:}{:7_389:}{:7_389:} 舞汉 发表于 2015-10-31 20:44
美文
谢谢! 长安18子 发表于 2015-10-31 22:46
感谢来访! 美图美文美不胜收! 才女笔落惊风雷,描绘九华秋之媚!身临其境美图秀,不枉仙境走一回!{:7_381:}{:7_381:}{:7_389:}{:7_389:}{:7_390:}{:7_390:} 才女{:7_389:} 赏文图心向往仙境重游。 景色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