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发表于 2014-9-2 17:32:11

沧海诗话 叹陈寅恪

叹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余三人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长达十三年,精通22种语言,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他为导师,说:“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就是有名的“四不讲”。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风雨无阻地前来听讲。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人。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早就双目失明、一条腿伤残、行走不便的陈寅恪从肉体到心灵,饱受摧残。伴随“文革”的愈演愈烈,陈寅恪由原来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也水涨船高地被扣上“牛鬼蛇神”、“封建余孽”、“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之类的高帽子,同时被指斥为大肆挥霍国家财产,享受高级护理待遇,有意污辱为其理疗的年轻女护士等的“罪魁祸首”。造反派见陈寅恪被整得惊魂丧魄,又故意把几只大型高音喇叭吊至他的屋后,以致患严重失眠症与心脏病的他,一听见喇叭声就吓得尿裤子,造反派却还不甘心,进而将高音喇叭干脆绑到其床头……1969年10月7日晨5时多,一代大师终衔冤负屈而去。
      观沧海诗曰:
文人相轻自古然,贬为老九最堪怜。
珠玉买歌如流水,黄金求贤若云烟。
学贯中西身难保,识通天人心尤寒。
恨不相逢柳如是,红巾揾泪效稼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海诗话 叹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