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红文选》的几点收获
读《初红文选》的几点收获 昨天下午在户县图书馆二楼北边中间书架发现赵昌济老师的一本书,名字叫《初红文选》(I 227/5.2011)。在一中上学时,就知道荷尖文学社是初红主持的。文学社活动场所好像在北边综合楼,所以见到母校老师的作品,很关注。收获之一,社团经验。初红办文学社,和我办光盐社(又名户县地方史研究社)一样,都是兴趣所在。这是我特别欣赏他的地方。包括上大学后,同学亚鹏创办历史系的晨曦文学社,我也马上想到了中学时代的荷尖文学社,虽然自己并且参加过荷尖的任何活动。
收获之二,了解了王西平先生。我知道王西平先生是甘河人,他在研究重阳宫全真教这块很有建树。我在阅读相关资料时,经常见到他的名字。如《重阳宫志》。本书序言二,第356页都提及王西平的介绍,初红老师的书加深了我对王西平的了解,有机会一定要认识王先生。
收获之三,反思“文革”难能可贵。去年《炎黄春秋》刊了一则给老师道歉的广告,反思在“文革”中自己犯的错误。初红《师生之间》第57页体现了一个有反思精神的知识分子。这也与光盐社准备开展的“文革”口述史调查不谋而合。
收获之四,了解了朱云涛先生。大学时,学的历史专业,学校考虑到就业困难,辅修新闻学。2002年暑假我在《华商报》、户县教育电视台申请实习碰壁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位于铁路道口东的物质局,提出申请,朱老师欣然同学,我直到现在都感谢不尽。阅读第343页《慧眼看世界妙手著华章》我知道我帮助过我的朱云涛先生的创作历程。
收获之五,知道了如何应对借书。阅读第71页《借书》一文,发现自己和初红老师的困惑一样。我在工作初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借了许多书,登记了但是没有押金,最后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个别同事也借过我的书,没有登记,也都说不清了。吃一亏长一智,我现在学生借书登记加押金,老师借书当面登记。在押金下,许多学生都望而却步,也是好事情。
一点疑惑,封一介绍作者生于1940年,第6页《我目睹了北平入城式》一文提到“当时,我只有九岁”,当时是“1949年”。而第86页《想起妈妈》一文第二段“抗战中,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我家临时住在南京紫金山下,爸爸在前线打日本鬼子,无暇照顾家。有一天,防空警报又响了,妈妈一手牵着六岁的哥哥,一手牵着三岁的我,向山沟里跑。”我对第86页的文字有一些疑惑,南京沦陷是1937年12月13日,作者出生是1940年。如果真的是住在南京紫金山下,那就是1943年的事情,南京是沦陷区。躲避的炸弹是重庆国民政府的炸弹,或者盟军的炸弹。
初红是教师的骄傲 {:7_38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