咥一碗户县软面,汗流不断
到过陕西户县的人,不被这个文化大县的诗词、农民画这种文化氛围倾倒,绝对被“软面”这种饮食文化香醉。漫步在这个古老的县城,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你见饭馆里客人出出进进,锅台冒着热气,准是一家软面馆。
这软面,说来话长。要追溯其源,当在秦朝。
据说,有一天,秦始皇到户县渼碧湖畔探望被囚禁在萯阳宫的母亲赵姬后,时至中午,而一点儿胃口都没有,大臣们便开始满街地找好吃的。其中有一个大臣,发现了一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面馆儿。他想:这家面馆生意做得这么火,一定好吃。然后,他就带着秦始皇及朝廷要员来到了这家面馆。秦始皇没尝几口,眼泪就被辣了出来,可还是狼吞虎咽地吃着,吃完面,秦始皇当场写了一个字“biang”字(二声)。随即这个面,就被叫成了biangbiang面。
后来,一群在终南山打柴的樵夫,每天往返于户县、咸阳之间,吃完biangbiang面,就推着柴车赶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单调的生活,使他们就将这个字编成了歌谣,在路上吼了起来:
一点飞上天 , 黄河两道弯。
八字大张口 , 言字往里走。
你一扭 ,我一扭, 左一长, 右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
心字底 ,月字旁,楔个橛橛挂麻糖 , 推个车车逛咸阳。
斗转星移,这biangbiang面的“biang”字,由于笔画繁多,字难写,逐渐被户县人叫做“软面”。
户县软面可分两种,一种是扯面,一种是手擀面。重庆人在户县街道卖的宽面,当不属户县干面之列。
扯面也不光是户县软面,西安咸阳附近区县也有,地道的户县软面应该是手擀面。
手擀面也有软硬之分,一般外地人说的吃户县软面,并不一定就是软面,相反,最地道,最好吃的还是硬面。
我本来不会擀面,前年夏天,突然想吃浆水面,想起那个味,那个颜色,食欲便产生了强烈的冲动——学。恰好同事妹子来家里做客,我就请教了她。其过程原来是:给盆子里的面粉放点盐,用适量水搅拌均匀,放到案板上揉,柔到一定时候再放到案板饧,饧面过程至少半个小时。饧好的面如果软的话,就叫软面。软面好擀,不费啥劲,但出锅后,捞在碗里筋度不够,容易变形,也没嚼头。饧好的面如果硬的话,任由你擀薄擀厚,出锅都不变形,捞碗里可吸可嚼。我一般将面在案板上揉100下。
户县手擀面的调食方法也很简单,可以用臊子拌,可以用菜油泼,也可以用浆水浇。醋不一定用大王醋,但浆水最好用野菜或者芹菜浆水。辣子是少不了的,所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软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就是其真实写照。
炝浆水的办法是:将锅烧腊,将油倒入,再放入辣面,待辣面微焦将浆水倒入,要听见“刺啦”一声。然后再放进炒好的葱和蒜苗或者韭菜。
擀一案软面下在锅里,捞几条软面放在碗里;舀一小勺特制臊子,剜两筷子油泼辣子,撒上葱姜蒜,端在屋门前,参加老碗会,随吃随谝,汗流不断,那才叫惬意,那才真个叫嘹咋咧!
最后,再次强调:所以户县软面,地道的,最好的不是软,而是硬,关键在“饧”字上。
(饧——音xing,饧面。有时也叫醒,醒面)
好,户县人把biangbiang面吃了二千多年,当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7_396:}{:7_390:}{:7_394:} {:7_390:}{:7_390:} {:7_381:} {:7_389:} 哈哈——鄙人吃面不冒汗,软面绿菜捞一碗。椒姜蒜醋不可少,臊子油泼是关键。:handshake 楼主太有才了,膜拜中…… 户县人都爱吃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