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承文化)2014户县凿齿村接城隍
(关中传承文化)接城隍 城隍在阴间是一个管理城池的地方官,官阶可大可小,理解为父母官也说得去。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冷兵器时代,不但城市、县城有城墙,镇、村有城墙的也不少。国人又普遍信奉“不怕官,单怕管”——于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便奉城隍为神,敬在尊位。 接城隍,顾名思义,就是迎接城隍入驻的意思。 在关中的腹地户县,有三个遊城隍,本文着重谈谈户县北乡的接城隍。户县北乡的城隍,纪念的是纪信,人称大城隍,荥阳之战中,替刘邦死,被褒封为都城隍。其在户县北乡格外受推崇,除了人们崇敬其顶天立地的大义凛然气魄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因素,那就是乡党的缘故——传纪信是户县大王镇纪家庄人。 户县北乡的接城隍,由定舟村、元村、龙台坊、宋村、康王村、富村、梧村、兆伦、凿齿村、王守村等十九个自然村轮番进行,就是说城隍轮流在每个村被供奉一年。 世人皆知关中曾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地,而十三朝古都的起源却是户县,是文王所建,即周丰京,遗址就在现在的秦镇。也就是说户县既是都城所在地,又是十二朝古都的京畿,皇家文化不但源远流长,而且根深蒂固——此话怎讲?书里、戏里常有銮驾的描述与演绎,但銮驾究竟怎么个内容与阵势?却是没有版本。笔者以为,户县北乡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年一度的接城隍可谓是昔时銮驾内容及仪式的传承。笔者户县北乡人,以亲历者的身份谈一谈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乡接城隍的见闻。 接城隍固定在农历的正月十二前后举行——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有两大好处,一是年尚未过完,人们有难得的空闲;二是方圆十里八乡的百姓会赶来看热闹,人山人海,怎么容纳?好在关中地区正月时节麦苗尚未起身,就是说,人群踩在麦田里,不但对麦苗无害,相反会有益。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往来奔驰的“哨马”,何谓哨马?可以理解为打前哨的探马、报马,兼起清场、开道的作用。马是经过认真挑选的,不但高大、彪悍,而且经过精心装扮,皮鞍,皮缰绳,铜铃,铜脚镫。而骑手头戴皮帽,翻穿狐皮袄,斜背黄卷,腰带吊着长尾雉,脚登马靴,一手抻缰绳,一手挥马鞭,时而驰骋如飞,时而跃马策立,飒爽英姿,成为整个接城隍活动中的一个亮点。接着是火流球、抡大刀等武耍,下来就是阵营庞大的锣鼓队。 锣鼓后面便是城隍的座驾,座驾前有持着笨重兵器的仪仗队,扛着“都府城隍”和“肃静”、“回避”的大牌子。“小鬼”、“判官”侍从左右,森严可怖,令人望而生畏。轿后有“日月宝扇”掩护,如此前呼后拥,昭显威风八面。 紧随城隍座驾的便是城隍的下属官员以及手持印玺、签薄、卷宗、文房四宝和起居必须等官邸一应物件的随从,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其后是善男信女的祷祝队伍。断后是包括古装马队、高跷、芯子、竹马等社火……队伍能排二、三里路长。
现代的接城隍活动,以悼念、继承先烈为主体的内容、形式及主要程序如祭官等没有改变,但具体内容有增有减,与时俱进嘛!总体来说,充满着欢快、和谐和希望。
2014年轮凿齿村接城隍,凿齿人格外自豪。凿齿村这个了不起的文化名村,位于汉钟官城铸币遗址,因汉代大史学家习凿齿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 一代鸿儒与国师的对答有“第一对联”之喻。 身临凿齿村隆重的接城隍活动,在赞誉凿齿人满怀豪情的同时,笔者也欣赏着凿齿人的欢悦、祥和和自信。祝凿齿人马年开泰。
(作者系兵器部西安惠安化工厂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被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聘为民俗文化研究员。)
{:7_389:}{:7_390:}{:7_390:}{:7_390:} 好拍摄,赞! {:7_390:}{:7_390:} {:7_396:}{:7_390:} 谢谢各位。我照相是外行,别见笑。{:7_396:} {:7_395:} {:7_390:} {:7_395:} 去的时候,应该把我叫一下,我都忘记了,没有人联系人一起去。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