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4-2-6 11:11 编辑
) u: A2 K2 ^( C, r+ q9 t- }2 H! k
(关中传承文化)锅盔像锅盖 2 Q0 |2 a* c7 C- c
关于锅盔,我曾写有一首诗:锅盔像锅盖,直径一尺外。酥香又筋道,干粮好携带——简单、扼要地介绍了锅盔的形状、大小、品质以及用途。说的通俗一点,锅盔就是大而厚的烙饼,但烙饼不一定是锅盔。和面条形状不同、做法有别,名称也就不同一样,锅盔亦然。 先说一个我的小学校长姚景文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妻子遨娘家(方言。就是回娘家),临出门前特意给丈夫烙了一个大锅盔,将中间挖个洞套在丈夫的脖子上,嘱咐其饿的时候啃一口。多天后妻子回来发现懒惯了的丈夫已经饿死,而套在其脖子上的锅盔靠近嘴边的已经吃完了,稍远处却完好无损。 不少人谈到关中人性格形成的根源时总是不得其解。我以为关中人坚毅、粗犷、率直性格的形成与关中人吃辣子、啃锅盔、喝西凤、吼秦腔、溜硬炕、枕砖头等生活属性较“硬”的习惯有关。 谈到锅盔的起源,确切地说,没有文字记载,只有民间传承。在多种说法譬如在铜板、铁板上烙、用头盔烙等,笔者相信最早应是石板上烙一说。在关中,与锅盔往往相提并论的一是“肉夹馍”即肉臊子夹在饼子中间;二是泡馍。这是另外两种很有特色的关中小吃,在今天这个节目中就不细谈了。 关中人主食是面,昔日农家,做饭、蒸馍、炒菜、爁肉、烙饼等皆使用同一口锅。由于锅底呈锥形,故烙出的又厚、又硬的大饼自然是盔形,尺寸及形状酷似锅盖。由于掺有油、盐、鸡蛋、芝麻、调料,烙出的饼也就油、酥、香、筋,越嚼越有味,由于水份少,所以耐贮存,易携带,是外出办事或住校学生的好干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延安游击队》就有飞机空投大量锅盔的镜头。由此想到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秦军队其所以能横扫六国,作为军粮的锅盔的作用不容低估。锅盔,套句现代话,是压缩面包,携带与食用皆很方便,再配一碗哨子汤就是一顿美味的泡馍。每个秦兵携带十来斤、二十斤重的两个大锅盔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军事意义可了不得,十几天的干粮啊!而对方军队若以大米为主食,充其量只能带几天的熟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志愿军在朝鲜,部队每次只能备一周的干粮,行动大受制约。假如把我们陕西的乡党赵寿山派上去,以锅盔为干粮,赵寿山懂啊!就会大不一样——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一定的意义上,打仗就是打后勤嘛! 为什么叫锅盔?又说像锅盖?锅及像锅盖好理解,用锅烙的,形状像锅盖;至于盔,这么说吧,在冷兵器时代,锅盔除了做干粮外,更有意想不到的作用:胸前背后搭着两个直径一尺多,厚度两、三寸的大锅盔,其防护功能强似盔甲。故名。 锅盔,就质地而言,分两种:发面锅盔和死面锅盔;用大小来区分,大的叫锅盔,小的叫坨坨。我们上面说的就是发面锅盔或坨坨,可用于沫馍和泡馍;而煮馍则只能用死面锅盔或坨坨,耐煮啊!这沫馍、泡馍和煮馍,三者是有区别的……合作化时,由于粮票短缺,农民赶集、赶脚,多是怀里揣两片锅盔,到饭馆花一角五分钱一沫,馍热、汤鲜,滋润、实惠——笔者曾事农三年,有切身体验。 家常锅盔的制做其实很简单,少许的油、盐、鸡蛋、芝麻、调料掺进面团一起揉,尔后用文火干烙即可,注意翻两翻后用牙签扎些透气孔。所谓干烙,就是不放油——否则就是油饼了。 现做现吃的锅盔一般不加任何佐料,因为有菜,本人的体会是麦香味十足的热锅盔夹臊子或夹青椒炒鸡蛋十分的香。 民间有在中秋节用精细麦面特制的带有花纹的大锅盔、小坨坨的习俗,喻以花好月圆,象征团团圆圆;也有将用精细麦面特制的锅盔点上红色彩,作为新生儿的礼品送给外戚,一方面体现了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另一方面体现了对麦面的崇拜。 侃一句锅盔文化,关中民间有“那昃儿(方言。那时)有牙没锅盔,若儿乎(方言。如今)有锅盔没牙”的调侃——其幽默感与“那时有贼心没贼胆,现在有贼胆没贼心”的名句相比,豪不逊色。而与老年人在一起,打问其健康情况常说的一句话是“还啃得动锅盔?” ' `. N0 v- b+ `8 k/ r
2 Z" }# y4 m1 @ T7 V" b/ ]0 v
+ P7 q" a8 F0 ?# m
7 K4 Z. o5 E: x0 ~0 u$ K6 R
( N. @2 ~/ v. i: _+ B Y2 `- T
户县东韩村史仓库的家常锅盔远近闻名
+ s/ w) K& W: J& y7 x8 C
1 D3 m0 X3 K. E9 B0 p( P4 ], b. R: N
( }4 f+ L# |: l: W' h% a+ G, N, t s1 @2 S
7 J4 ~ O; |& \2 w%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