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承文化)宽面条像皮带
面条种类多,擀扯或刀削。宽面像皮带,一条煮半锅。 有文章将这一怪写成“面条像裤带”不甚确切。裤带有好多种,宽的、窄的、圆的、扁的,说面条分别像这四种形状倒马马虎虎,但有一种是一绺布簇在一起而成的裤带,系时像布绳,展开却是一绺布。面条哪能有如此形状?所以,应说“宽面条像皮带”才准确。有说“扯面像皮带”亦不准确,因为面条可以扯,可以擀,也可以压。另外,扯也可以扯成棍棍面、细面嘛! 宽面条像皮带体现了关中人粗犷的性格。在关中民间有“早吃干粮饱一天”之说。这儿所说的干粮,一是指锅盔,二是指干面即调好的不带汤的面条,亦叫黏面,对于赶集、赶脚早出晚归不能吃上中午饭的农夫来说,出门前大都是吃一大碗平日间很少吃得到(过去生活条件所限)的又宽又厚的黏面,再喝一碗面汤(民间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滋润又耐饥。关于喝面汤,还有一个故事:秦(秦渡镇)咸(咸阳)古道上有一个恒盛客栈。一客商在这儿吃罢黏面即起身赶路,下午返来,却是病恹恹。原来是中午没有喝面汤,闹肚子。恒盛老板是个有心人,遂拿出刻意留下的面汤烧煎让其饮之,一时三刻,便觉沟门儿紧矣。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有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一碗黏面喜气洋洋”,反映了陕西人对面条的钟爱;大导演张艺谋什么山珍海味没见过,却偏偏喜欢皮带面;我曾听过几位在北京工作的陕西朋友讲,周末常受邀到习仲勋家做客,招待的家常饭中少不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宽面条即皮带面。这一方面体现了关中人待人真诚的性格,另一方面,体现了宽面条是老前辈习仲勋的最爱——用最喜爱的东西招待客人,真诚嘛!习老爱吃宽面条这一点,不是我的猜测,是习老的儿子习正宁(我们是挚友)告诉我的。 黏面以软面为最佳,因为味儿好入。既然软就无法薄,其宽、厚、长,真像皮带一般。关中人“有了黏面,不想赴宴,赴宴归来,仍想黏面。” 说宽面条像皮带,这是一种比喻,是比较而言,究竟有多宽?这么说吧,嘴有多宽,面条就可以有多宽。 人们习惯讲吃面条,一般的理解是要嚼的,而实际上关中人吃面条,基本是不嚼的,或稍嚼一下就咽下去了,真如“狼吞虎咽”一般,昭显一股浩气。 关中面条香是出了名的。有一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吃面条,眼看着放进不少的大肉块,可就是不香,我有所抱怨,饭店经理一句“你是陕西人?口音和贾平凹一样嘛”让我怨气顿消。是的,我的口音连贾平凹的母亲也上过当(我另有文章,在此就不细说了),其知道陕西面条香主要是臊子的缘故,忙朝我请教…… 这种据传由周文王发明的味尖、味鲜而又耐贮存的“臊子”乃是关中一绝,有“一家爁肉三家香,三家爁肉串(方言。很香)半巷”之说——周文王,封地西岐即陕西岐山,建都有扈即陕西户县,是文王将爁臊子的方法从岐山带到户县,还是从户县传到岐山,两者皆有可能,就此,笔者另有文章介绍。
(作者系兵器部惠安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户县民研会名誉会长。被聘为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民俗文化研究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
{:7_396:}{:7_390:}{:7_389:} 好馋人的软面!{:7_394:}{:7_394:} 说得好 {:7_396:}期待你的图片新闻。 真的好极了,强烈的支持了! 哈哈,比嘴宽的面条有的是。 {:7_381:}{:7_394:} 谢谢各位。给大家拜个晚年。{:7_396:} 陕西元素。{:7_381:}{:7_381:}{:7_38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