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写照箭峪岭
写照箭峪岭 李白有名言:“一生好如名山游。”朱自清也说:“游记里满是梦。”大凡游记,皆是自写丘壑,自读山水,自道性情。我不是作家,但也要把理想和意愿,写在山的面目上,照在水的足迹里。诱惑山村事 秦岭的奇妙,在于他的博大神秘。这次我们坐车钻进山里,朝着灞源方向驶去。灞源乃“八水饶长安”的灞水之源头,再沿河道七扭八拐的到了清坪村。 山间清坪村,亦称青岗坪村。村不大,很安静,房子有陕南民居味道,山美水美人更美。村支书热情的介绍,这里几十户人家,分布在箭峪河的两岸,河源于箭峪岭。岭得名说法不一。有说此峪气候湿润,不论河谷岭顶,到处都是竹子,故为竹峪或竹山。有说岭上笔直挺拔的竹枝茎干,过去是做箭杆的良材,故名箭峪。村民们还急切的给我们炫耀,箭峪八景“高峡出平湖”、“奇山配异石”、“水体景观群 ”、“三瀑连珠潭”、“七十一间庙”、“绿毯箭峪岭”、“四季原始林”、“神奇二龙潭”、“不朽龙头松”实在好看,虽然人人都爱故乡美,但对于远道而来的驴友,确实更具一份诱惑力。不朽龙头松 行走在幽谷,漫川荆石下,享受着涓涓流淌的河水,云蒸雾绕中,穿梭着峰回路转的山岭,满坡的绿色植被,岂不是天然氧吧?令人怀旧的房舍、石磨、古栈道遗址,见证着曾经的繁荣。据清雍正《渭南县志》载:“诸山之峪,为箭峪大,南通商洛诸山,又东南通武关,故其北有独孤庄镇(今崇凝镇),盖县之东南地险也。”箭峪之趣,在古道上传说着。 青坪村河岸上,有一棵拦腰折断的古松,横卧于小道旁。树冠很大,有些年头了,尽管失去了枝叶,骨干却还硬朗,躺着也活像一只庞大的虬龙。据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赶,无处藏身,曾在这棵松树的庇佑下睡了一觉,躲过一难,后来人们称此神树为龙头松。神树一向灵验,常年香客不断,几年前却横遭不幸,大火将神树拦腰烧断。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朝其顶礼膜拜。尽管神树今非昔比,走近时,还是有一种神圣的气场威慑着。我敬畏之余大呼:“可惜呀可惜!”七十一间庙 走走停停,碰见放牛的乡党问问,跟着挖药人聊聊,方知 “九道沟”是因为这里沟道纵横,大者有九,故名。幽静的山间,只有鸟儿在坚守着草树。沿途零星的残墙断壁,已经见不到人家了。山路变得陡峭,溪流在耳边潺潺,林木在眼前繁茂,不知走了多少个“之”字,垭口似乎在眼前,蓝天似乎能摸到,又要随着“之”字漫没在树林中。汗流浃背的人们,戏称此为“练驴坡”。 登上垭口,豁然开朗,歇息欣赏高山风光,是自然的结局。自古乡民携山货经此道交易,现已经荒废,只有采药山民和驴友光顾怀旧了。垭口有小庙曰山神庙,高起约不到两米,宽深不足一米,透过正面小拱门,可见里面端坐观音神像,两旁石雕楹联“庙小神通大,天高日月长”,横批“有求必应”。庙不大,却异常坚固,雕琢道也考究,由七块石板搭建而成,故有“七十(石)一间庙”的美名。它是箭峪岭的图腾和灵魂,是人们心中的圣殿,是苦行僧的里程碑和加油站。庙虽无证可考,却巍然屹立于此,任凭电闪雷鸣侵击,历经风霜雪雨洗礼,默默地充当万众生灵的保护神。联想箭峪岭 沿岭脊攀爬,穿过茂密的灌木丛,翻越看起来不大的山包。云很低,天很蓝,宽广的马鞍形箭峪岭在眼前,就是走不到。已经中午时分,饥肠响如鼓,有的驴子倒在了坡前,戏称真是“崩溃岭”。我也坐下歇歇,一观景色,岭脚下少量箭竹与灌木相依。如此少的箭竹何以称箭竹岭?据说,早先峪道有两户殷实的财主,每逢年关,放炮炫富,三十晚上响到初一中午;响彻山谷,声震山外,招来土匪烧杀抢掠,招致火光冲天,烧得连片整岭的箭竹不复存在,山民不堪其扰,四处逃散,财主也难逃此劫。其实,人生在世,淡定一切,张狂必无好下场。好在箭竹岭的永恒,告诫着后世不朽的道理。当岁月的背影远去,不变的守望中,寂静的竹林,还会泛起新绿点点,又一个明净的天空,山顶舒展的青色,将不屈的生命延续。只是物是人非了。 崩溃是相对的,唐代诗人元稹《赋得竹箭有筠》“爱此守坚贞,含歌属时彦”的诗意,鼓励着我们冲顶箭峪岭。未全绿的草儿铺满了山坡,星星点点的山花提前烂漫着,几棵高山小树,象忠实的卫士,顽强地守护草甸。脚踩山顶毛茸茸的草甸,感受和快乐难以名状。躺着,与太阳对话。站起,与白云握手。山腰几片石海,在绿地毯一样的草甸中闪着银光。群山在脚下匍匐,远处片片芬芳的杜鹃,阳光下妖艳的逗惹着我们,胆大的驴子下山与花仙子共舞去了。多数还是极目远眺,看灞源在眼前,收渭河平原于眼底。“一脚踏三地、鸡鸣唤三县”之说,让我们享受着蓝田、渭南、华阴三地不同的状物。偶见龙戏珠 原返的线路,留下了不能欣赏“箭峪八景”全景的遗憾。回入青岗沟走岔了道,从一条羊肠小道,缠绕着上了山坡,土崖下能看见清清箭峪河,还有幽静闲适的人家。清翠碧绿的半山腰,见到了大龙小龙两瀑布,小龙舒缓舞动,大龙藏而不露,石崖龙势,依然威仪,长吟成戏珠状。只是在枯水期,干涸的石潭,让我们惊喜中多了些遗憾。 站在山崖边,我屏住呼吸,寻觅着峡谷中特殊的声效,想象着小龙娇滴滴的呼唤,感受着大龙底气十足的侃聊,和着山风地低唱,懂得了一个龙世界的无奈。不入龙潭,难见真容。见了真龙,思绪万千。刘禹锡“闲吟声未已,幽玩心难足”的经历,让我们回望高山,有了更多的感悟:经历着百年风雨的洗礼,栖憩在悠远的山顶,一片片新绿,一簇簇老灌,一个个曾经的故事,把顽强的生命力,在高崖深山化成绝色风景,也留下无限的沉吟。 山水亦在人亦在,山的神态悠闲,人的心境坦夷,我自一诗见我心:秦岭多奇韵,向往箭岭魂;灞塬朝露细,清坪山色新。龙头松不朽,双瀑潭静沉;七石一间庙,九沟三县人。野生箭竹影,徒自抱贞心;谁来赏高节,我射天边神。草甸灌木绿,岭上杜鹃芬;逍遥人间客,快乐驴友春。 2013年5月12日 于户县{:7_394:} {:7_390:}{:7_389:} 真功夫的游记,{:7_390:}{:7_390:}{:7_390:}{:7_390:} {:7_396:}{:7_390:}{:7_394:} 好文笔!{:7_381:} {:5_332:} {:7_390:}{:7_390:} {:7_390:}{:7_390:}{:7_390:} {:5_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