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操盘手的心得》续
以时间换空间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时间的确是一件极厉害的武器,用得好“以时间换空间”,我们可以将种子幻化为果实;用得不好,“霸王硬上弓”则欲速不达,反倒有可能把一出好戏唱糟。
时间问题通常会牵涉到哲学甚至是宗教的问题,《旧约全书·传道篇》是这样谈到时间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坐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采摘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战争有时,和好亦有时。”按此逻辑,股市中,大盘涨有时,跌也有时;横盘有时,震荡也有时,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分析把握区别对待了。
正因为股市有这么一个“涨也有时,跌亦有时”的特性,所以注定我们投资者在行情来与没来之间费点思量以谋定而动,怕就怕的是不少投资者甚至是个别市场主力有一种在涨跌机会出现面前感到“来不及了”的心理状态,而操之过急,不懂得运用“以时间换取空间”的玄机,所以,到头来不是没把该涨透、该涨久的行情做夭折了,就是半生不熟地抄了还没有跌透、跌够时间的“夹生饭”的底。
也正因为绝大多数投资者在“时间”面前都有种“来不及”的感觉,而深切地体认到“绝对输不起的是时间”,于是,作为市场少数派的主力与极少数精明的投资者才会想方设法地用时间上的兜兜转转来销蚀对手盘的意志与理智,从而使他们自己作为市场少数派能以己之静来制市场多数派之动,结果,市场多数派因为舍不得时间而只能承受“牺牲”获利空间、扩大亏损空间的代价。想一想,还是很划不来的。
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以主力为代表的“市场少数派”到底是怎样“以时间来换取空间”的。
一、在大盘或个股整体向上时,主力是如何来运作“以时间换取空间”的。
当大盘或个股上升到一定位置时,极富耐心的主力是绝对舍得用时间来换取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搭起一个长期整理的平台用以横盘,目的是:(1)清洗底部跟进且已有一定获利的浮动筹码,为今后进行主升段的加速或是末升段的出货,减少阻力;(2)通过横盘过程中的反复震荡与整理来锁定主力在底部拿到的低价筹码,来抬高市场在相应区间位置上的总体交易成本;(3)修复技术指标——通过横盘整理使和乖离率指标较大的中长期均线得以向短期均线和K线靠拢,使其他各项指标回缩到一个有利于下一波发起向上攻击的有利的、合适的位置。(4)完美复合上升浪——一波行情得以涨得持久、涨得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从低到高的筹码,在整理过程中换手必须要充分,而换手充分又取决于空仓者会不会以增量资金来跟进、来追买,而增量资金进不进场又取决于大盘或个股的形态让人感到踏不踏实。那种一路向上,永不回档的行情,永远不懂得整理形态的重要,所以,较陡的上升坡度总让空仓者疑疑乎乎而不敢跟进。到头来,只能由主力在那自弹自唱地表演“想拉高出货却又无人跟进”的独角戏。
二、在大盘或个股整体趋势向下时,主力是如何来运作以“时间换取空间”的。
当大盘或个股下跌到一定位置时,耐心出货的主力也懂得只有以时间来换取空间,在横向整理的盘整过程中一点点、悄悄地出货,才能达成其真实的目的与意图:(1)出货区间选在一个较为理想的价格区域,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盈利;(2)从顶部下来到横盘的位置,已有一定的跌幅,造成将要反弹的假象,在不断震荡中骗取抢反弹的资金来承接其不断出货的筹码;(3)修复技术指标,不使各项趋弱走坏的技术指标因连续的下跌而造成钝化;(4)当横盘整理到尽头,也是主力快要出脱大部分筹码时,主力会将手握的小部分筹码作为打压指数与股价的砸盘利器,目的是彻底弄坏大盘与个股的形态,好为主力下一波进场扫货作铺垫。
分析上述两种情形,除了我们能验证“横盘有多长、竖起有多高”的股谚外,我们还可以多一条感悟,那就是“横盘有多长,跌下来就会有多深”。
由此观之,在大盘或个股上涨时,我们当然是乐于“以时间换空间的”;但是在大盘或个股下跌时,我们则千万不宜“以时间换空间”,因为那样会白白浪费时间,换回的却只会是套牢与亏损!独立思考、正确判断
合理认知的构成之一,就是要独立地思考问题。证券投资就需要有一种正确认识趋势,找寻那种天人合一的威觉,以达到“顺势者冒”的效果,不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缺乏合理的认知又怎行?
健康的认知具有独立性,能克服外在无关或次要因素的干扰,直奔主题,不枉顾其他,徒作无用功。相反,不健康的认知常易受无关或次要因素的干扰,爱纠缠细节而因小失大,这种认知的误区,在心理学上即“心理眩惑”现象。
例如,一波行情涨的过程中,总有投资者为选择做几波短线追涨杀跌,还是选择做一波中长线,到底哪种方法赚钱更稳便而产生困惑。同样是100%的获利空间,幸许产生“心理眩惑”现象的投资者会认为做二到三波短浅,每次获利27%左右,要比作一次中长线做足百分百的行情要来得刺激。其实效果是一样的,但是表现的形式和所经过的路径不同,虽然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具有健康认知的投资者,至少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我上罗马,我总得选择最省时、最省力、最有效率的一条捷径吧,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具有健康认知的投资者会注重中长线而表现自信,因为他们注重理性,而不强求形式;而少部分不具健康的投资者总是拘泥于形式,过于强调细节,用短线追涨杀跌,然而却是显得微利的次数上的优势来掩盖事倍功半上的劣势,即认为:一波行情我赚了三次,逮对了三档股票,挣了接近百分之百的利润;而中长线只赚一次,多没劲,却忽略了同样的效果,比别人多费了三倍的精力与体力。这种心理上的自我迷惑,表象是挺爱面子,爱慕虚荣的,本质上还是不自信,以至于往往把问题复杂化,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以至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心理专家威特金通过实验研究,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场依赖型,二是场独立性。具有独立型的投资者能抓住本质顺应主流,把握趋势。而具有依赖性的投资者,缺少主见,人云亦云。
场依赖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路过一个街头,发现有什么热闹,他一定会上去看个究竟的。这也是许多相声和漫画所讽刺的那样,看到有一个朝天仰望,也会一个跟着一个地举目抬头,以至于让同样具有“从众心理”的后来人误以为天上会不会有不明飞行物,或是会不会掉下个馅饼。而在股市中,接近最底部处,那是一片恐惧。有人将股票与高架电网作业甚至是毒品的危险相提并论,显得人心惶惶;在这种情景下,有着场依赖性的投资者,会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信以为真地卖尽了深套已久的股票,告别了股市。然而一旦转入涨势,呈现牛市格局后,场依赖性的投资者才会发现自己将股票"割肉"割在底部,还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利润。他们的误操作,是多么的愚蠢,而不可原谅。
再有,具有场依赖性的投资者,只要面对选择,无论这一选择是大还是小,总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并为之而感到苦恼。现实生活中,作为一名有场依赖型思维方式的员工,很可能会为老板让他联系一家中上档次的餐馆进行全员餐叙而苦恼。因为他要选择呀,选甲餐馆;虽然菜肴口味不错,却离公司太远,怕来回不便而受到老板与同仁的责怪;选乙餐馆,虽然价格会比较便宜,能为公司省些银子,但菜肴口味却不咋的。选丙餐馆,虽然口味价格都不错,但是环境和服务却很难令人满意。为这权衡利弊的选择,把老板慷慨赠予的聚餐的欢喜,都冲淡得索然无味。所以说,享受快乐的法则也是容易接近成功的法则。就是:“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如果还是老板让你安排餐馆,没交付你选择的权利,直接让你安排联系甲、乙、丙三餐馆其中之一,你就会感到很满意,认为老板真慷慨,让包括你在内的大家分享一顿美餐。同样,如果场依赖的投资者,在选择买股时机和种类以及具体品种时,太拘泥于细节,而显得“前怕狼,后怕虎”,还不如不炒股。只要基本面分析思路对头,技术上分析不出差错,在投资价值区别不大的若干只个股中选择,其实有效性都是一样的,有可能在早涨晚涨,涨多涨少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其实最终也是最直接的效果还是一样的,那就还是一个字“涨”。这就如同在接受心理测试时,会有咨询师辅导您正确地书面回答量表上的问题,并告诉您:“如遇到感觉不确切的问题而难以在三个答案中选择的话,那就凭直觉答题吧,不必做过多纠缠!”所以说,该是跟着感觉走的时候,还得跟,让冥冥之中的预感来坚定自己的信心。
事实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投资理财最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特质。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最忌讳的是盲目随大流。只有具有场独立型的投资者,才能运用逆向思维,坚定持股或空仓的信心,永续不断获益的源泉。
自助者天助之!何况“世上本没有救世主,能拯救和超脱自己的还是自己”,投资者要获得好的投资收益,得靠自己的智慧、胆识,特别是独立思考的研判精神。永远记住:“股市不是给你送钱的慈善场所”。怎样改变投资上的不合理认知方式
既然知道长期投资过程中,因个别时点,特殊情景下极端思维、心理过滤、主观猜测和隐藏的假定以及不良观念,而产生以贪婪、恐惧这些易导致失败的不合理信念,并深受其困扰之痛,那么最当务之急的就是要寻找到积极而有效改变这些不合理认知方式,以早日回到分享财富人生之乐趣的正道上来!
一是用反躬自问法:古人云“吾日当三省吾身”,对于投资者而言,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省自身在证券趋势,采取具体投资策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可以问:在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中,我的反应够灵敏吗?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包容各类信息,并需要及时甄别、处理的,资本与实力及头脑为智力的角逐场。任何思维迟钝,反应迟缓,观察不够细致敏锐的人士,要想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去都比较困难,更别提赚钱了。有必要扩大信息的摄入量,上上证券时评网,并自我体认和感受证券市场的每一步前后与发展;同时,每天坚持读报纸,听新闻,尤其是关注财经新闻,多读读成功投资人士如巴菲特等人的专著,才能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对证券市场新的创新投资品种,新的投资理念,新的想象空间,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这样,自己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中变得敏锐,变得感性。
还可以问:在需要正确决断的权衡利弊中,我的选择够理性吗?要知道,成熟的投资者必然理性,理性的投资者也必然成熟。由投资的盲目到投资前的分析,需要理性;舍弃侥幸心理,依凭智慧和谋略,更需要理性。证券市场中有这么一句较为通用的箴言:“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意味着在价值发现的旗帜下,股价有可能脱离价值而涨过头;也有可能在释放风险的托词下,股价虽在价值之下却一跌再跌而过了头。如果我们思路僵化,缺乏变通与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适应不了趋势一涨再涨或一跌再跌的现状,而在机会与风险来临时无所适从,无法把握。理性特质的养成,需要我们善于总结,勇于反思,敢于修正,以否定不能够与时俱进的种种错误认知与信念,从而确保投资理念能增加对市场转换变化中的依存度与适应力,而不是背其道而行之。
还可以问:我在一次紧接一次的投资操作过程中,能不能找寻到一般的规律,找寻到一丝抢占先机的灵感?这就得靠悟性了,所有投资者对证券市场风险与机遇的认知与把握,均来源于对每次投资得失成败的领悟与感受。时间是悟性的最好朋友,悟性不能像转基因食品靠激素来催熟,它必须靠时间的磨炼,靠岁月的沉淀。只有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在正确投资,累积财富的征程中为自己骄傲地树上新的一座座里程碑,从而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添加灵魂的活力,以增加敏锐性,提高视野力,提高鉴别力,这才是我们正确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是用心理学上的归因疗法。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归因”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不同的归因,会引起投资者不同的情绪反映。
例如,一次投资失败会使投资者,因认识方式的差异,获得情景不同的感受;如果把失败全部归因于自己没有正确判断好,就会怀疑自身的能力,动摇自己今后判断的信心,如果把失败全部归因于自己不努力,就会感到自责与郁闷;如果将失败全部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就会产生类似于赌徒的侥幸心理,而会动员自己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下次运气好时的到来;如果把失败全部归结为客观因素,而不从主观因素上找原因,那么就不可能全面如实地分析失败的真正成因,既对心理认知的合理性不够,也对正确投资方式的建立不利。
通过上述假设,我们在找寻失败抑或是成功的原因时,通常会从个人能力,个人努力,决断难度,投资方法,时求运气上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客观或是主观的角度而言,能力、难度、时运都是客观的,而努力方法则是主观的。再从稳定或是嬗变的角度而言,能力方法都是稳定的,而努力、难度、时运却是变化着的;最后从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角度而言,努力、方法都是可控的,能力因有先天遗传的成分,和问题的难度以及时机运气一样,都是不可控的。这就证明,一次投资的成与败,决不是以上五种原因中的一种造成的,其中或有主观因素,或有客观因素,或有不稳定因素,只不过因时因势而异,其中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成分居多罢了。
从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在进行投资归因时,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个人努力进行证券知识的学习上,财经信息的集聚与萃取以及正确的高抛低吸、顺势而为的投资方法上,才能克服焦虑与不自信的障碍,踏上钱囊与身心皆富的健康大道!
人说正确的投资人士要像名懂得修身养性,知止若定的长者与智者那样,坐在理性的石凳上,左手端着悟性的可资品茗的茶壶,右手持着可供纳凉的代表感性的蒲扇,那是一种何等理性、感性与悟性兼具的境界啊!有了这种境界,想不成功都难!抓住行情、把握主次
曾有一位教授在新生入学时,用一形象的比喻给在座的大学生们生动地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他给每名同学找来一个空罐子,并配发了人手一份的相应的清水、细沙、碎石和鹅卵石,要求大家以自己理解和想象的方式来装填。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表示完成了这次看似手工课的习艺测试。于是,教授背着手、踱着步,顺着学生们习艺用的课桌前巡视了一圈,评价道:“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的桌前还剩有鹅卵石和碎石,罐子中倒是装满了水和细沙,这种装填法本末倒置地颠倒了主次,我还发现仅有少数同学抓住了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他们的装填法才是正确的。”
于是,教授耐心地亲自演示了正确的装填法——他先将体积较大的鹅卵石放进了罐中,接着又将碎石填进了鹅卵石之间的空隙,然后再将细沙埋进了鹅卵石、碎石之间的缝隙,最后他将海水又全部罐进了罐中,刚刚好把和同学们一样等量配发的清水、细沙、碎石和鹅卵石这四样物件全部填充到了空罐中,一滴水和一粒沙都不剩、也不留。
接着,教授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们道:“我是把你们的健康比作鹅卵石;把你们的家庭比作碎石;把你们的事业比作细沙;把你们生活中吃喝玩乐等等琐事比作清水。”教授顿了一顿又说道:“健康是1,其他的名利财富都是0;没有了生命,有再多的财富,再大的名气又有什么意义,何况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再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所以装填时要把代表生命健康的鹅卵石首先装进去,否则,先把碎石、细沙和水装进去的话,就再没有空间能容纳鹅卵石了。”教授又进一步比喻道:“碎石块代表了家庭,和生命相比,家庭因婚姻关系的破裂还有可能推倒重来,但毕竟也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所以日常维护、格外珍惜家庭的重要地位,应当仅次于自己的生命健康而放在装填顺序的第2位。”教授进一步比喻道:“细沙代表着你们今后的事业,即使失败了还能一切重来,让‘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梦想变为现实,所以要把细沙放在自身健康和家庭之后。”教授最后强调道:“清水代表着你们日常生活中吃喝玩乐等杂事和琐事,如果你们先以享受为主,沉溺于安逸,无异于将罐中装满了水,又怎能有空间装下鹅卵石、碎石和细沙,本末可不能倒置啊!”受到教授启发的同学们终于茅塞顿开,理解和领悟了教授假物喻理的良苦用心。
难道我们投资者就不能将“鹅卵石与人生之要”的故事与实际操作中抓住行情主线、跟随热点板块的“投资之要”联系在一块吗?答案是当然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把一轮行情主升段的涨势比作鹅卵石的话,那么,起涨处的打底阶段的波伏就是碎石块了;而临近行情尾声有可能走延伸浪的涨势则是细沙了。与以上三者相比较,一轮涨升行情中组合上升、波浪交替的回档过程的差价就要算是清水了。但仍有不少投资者不明白这样的简单道理,如装填顺序出差错的学生那样,舍本求末:一上来就是往罐里装满清水——热衷于牛市中抢做回档;接着是往装满水的罐中要么装碎石,要么装细沙——一味将精力放在抄底与逃顶上,而不将主要精力像首先往罐中放置鹅卵石似的放在研判主升段涨升行情运行的时间和方式上,从而有可能获取要占到整个上升行情达60%以上涨升空间的丰厚利润,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般地因小失大,又是什么?
即使主流趋势把握对了,也还有一个把握主流热点、舍弃冷门板块的问题,例如,1996年至1997年的牛市行情中,旗手就是在价值投资理念主导下的、当时的绩优股“四川长虹”。在大盘平均涨幅达到200%的背景下,“四川长虹”该股的复权价由每股7元涨到了一百二十几元,净升幅达到了1600%。而同期曾于1995年兴时的“北旅”股份和“四川广华”等资产重组类板块的股票的涨幅却远远落后于大盘的平均涨幅。我们把当时“四川长虹”比作可以最大限度创造价值、带来利润的鹅卵石,把“北旅股份”比作较为次要的沙和水,怎样往“命运”的罐中填装物件的顺序不就一目了然吗?如果我们像尚未开化的学生那样,先装的是代表“北旅股份”这样非主流板块的清水和细沙,有限的精力尤其是资金决不容许我们再有空间与机会去装代表当时的成长与未来的绩优龙头品种——如“四川长虹”股票代表着的鹅卵石,而错失了大行情,放走了大机会。
不一样的装填顺序,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命运;同样道理,不一样的选择与把握,也就会有要么胜、要么败的、不一样的投资结局,一切就看我们投资者有否“牵住牛鼻子”般抓主流热点的那股子稳、准、狠劲了! 顶
页:
[1]